APP下载

如何评判和检测发酵豆粕的质量?

2017-06-05饲料技术汇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7年4期
关键词:豆粕分子量厂家

如何评判和检测发酵豆粕的质量?

有机酸含量较高、诱食效果较好,可部分降解抗营养因子、粗蛋白一般可提高4%~5%、消化吸收率较高。发酵豆粕的粉碎粒度不宜过细。粒度越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损失就越多、眼观越不易判断是否掺假。

2.2 常规理化分析

常规理化指标(蛋白含量、水分、灰分、酸度等)在大多数饲料厂的实验室里都可以完成,根据这几个指标和感官指标,可以初步判定发酵豆粕质量的优劣和稳定性。蛋白含量一般都能够达到标准,建议各厂家检测发酵豆粕中真蛋白质的含量,简单判断是否掺假。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生产发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为44%~49%,但这也跟发酵产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关,游离氨基酸高,真蛋白相应就会低些。厂家一般对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不太注重,只要不超出标准即可。其实,不同厂家对制定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给部分用户造成误解。有些厂家灌输“水分低则产品有效物质多”这样的概念,其实不然,比如有两个产品,A:水分12%、蛋白50%;B:水分8%、蛋白50%。假如A将水分降到8%,则蛋白52.27%;B将水分升到12%,蛋白47.83%。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水分高并不能代表产品有效物质少,相反,水分低,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燥温度或者延长干燥时间,不可避免会对活性物质造成破坏。发酵工艺不成熟或菌种的选取不当的厂家,一般会以此方法来提高蛋白含量。豆粕通常含有5.5%~6.5%的总灰分。因为在发酵过程中,成品有一定的损耗,所以,发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会比原料豆粕高一些。一般各厂家发酵豆粕的pH为5左右,并不是pH越低的产品越好。

2.3 酸度

采用滴定法测定,简单快速。发酵豆粕的酸度大于2%,过低则可能发酵程度不足或者发酵控制不当而产生氨。

2.4 抗营养因子

2.4.1 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种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是大豆中对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影响最大的一类物质。按离心时沉降系数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蛋白质分为11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球蛋白(β和γ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免疫原性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两者共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65%~80%。根据抗原蛋白特性建立了许多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分离及测定的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冷沉淀法、盐析法、按离子强度不同而沉淀的分离法、免疫法。目前,发酵豆粕厂家主要是通过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大致情况。通过标准分子量图谱比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去除程度。使用ELISA方法和免疫扩散法对抗原蛋白进行定量测定。发酵豆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解大豆抗原,但对于饲料厂而言,基本上都检测不了,只能靠厂家提供资料进行判断。就目前市场上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而言,抗原蛋白并不可能完全降解。但是很多厂家宣称其发酵豆粕是“零抗原”或者“无抗原”,标称抗原含量低于1mg/kg,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另外,某些发酵豆粕由于干燥温度过高,蛋白质不能提取,上样时蛋白质浓度很低,会出现SDS-PAGE显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福林酚法或改良的Lorry法检测水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如果水溶性蛋白含量很低,则说明产品有问题。

2.4.2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虽是热敏性因子,但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仍可达到2,000TIU/ g左右,优质发酵豆粕可以达到400TIU/g以下。一般可采用NY/T 1103.2-2006的方法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2.5 发酵豆粕中小分子蛋白的含量测定

发酵豆粕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成为小分子蛋白,甚至降解成多肽和小肽,从而提高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和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各厂家测定小分子蛋白使用的都是三氯乙酸(TCA-N)法,而部分发酵豆粕厂家利用此法测定的小分子蛋白却声称为“小肽”(小于1,000Da),而且未扣除非蛋白氮(NPN)和游离氨基酸,这是混淆概念的。一般用三氯乙酸(TCA-N)法测定的是发酵豆粕中的分子量小于10,000Da的小分子蛋白物质,而非生物学家及动物营养学上真正具有“小肽”意义的肽类物质。分子量段为5,000~180Da称为“肽”,分子量段5,000~3,000Da之间的肽称为“大肽”,分子量段为3,000~1,000Da的肽称为“多肽”,分子量段为1,000~180Da的称为“小肽”、“寡肽”、“低聚肽”,也称为小分子活性多肽,一般由2~6个氨基酸组成。有些厂家为了提高产品粗蛋白含量、降低成本,在发酵前添加一些非蛋白氮(如尿素、蛋白精)类的物质。如果用此法检测小分子蛋白含量时,一定要注意检测非蛋白氮的含量。

2.6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检测

大豆作为发酵豆粕的主要原料其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可能产生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是迄今为止发现污染农产品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属于强致癌物质,可在大豆的生长、收获、晾干、加工和贮藏中的任何环节产生,并能直接进入食物链,在大豆作为水产动物饲料原料受到污染时,其多种加工成品中都能发现黄曲霉素残留,从而造成水产动物,甚至人的连锁污染。因此,检测发酵豆粕中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也是必要的。检测黄曲霉素对照国家标准GB 8381-87进行。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要想发酵豆粕质量稳定可靠,需选择正规厂家的发酵剂,把控好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点,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发酵产品!■

(来源:饲料技术汇)

猜你喜欢

豆粕分子量厂家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豆粕:养殖饲料需求回升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国内豆粕价格振荡
豆粕:贸易谈判再生变数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百万级水产经销商是怎么练成的!哪种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最易获取资源?
2017年第一季度豆粕市场回顾及第二季度展望
改良的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胸腺肽分子量
美小运载厂家签多次发射协议
不同对照品及GPC软件对右旋糖酐铁相对分子量测定的影响
“上下床厂家”玩转“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