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镇扬协同发展”研究

2017-06-05陶宇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镇江扬州南京

陶宇

(中共高淳区委党校,江苏高淳211300)

“宁镇扬协同发展”研究

陶宇

(中共高淳区委党校,江苏高淳211300)

“宁镇扬协同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江苏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对“宁镇扬协同发展”有一个深刻了解,必须了解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宁镇扬三市比邻而居,拥有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现实条件;在“宁镇扬协同发展”过程中,道路并不平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它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增加南京及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探索“宁镇扬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宁镇扬 协同发展 现实条件

南京(宁)虎踞龙盘、镇江(镇)历史悠久、扬州(扬)人杰地灵,宁镇扬三座城市彼此相连,文化相融,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宁镇扬协同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飞跃时期,宁镇扬同城化步伐将不断加快,宁镇扬跨市整合与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一区域内各子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各子区域之间具有严密和高效的组织协调与运转机制,这一区域内的商品及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内部各区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完全开放,同时对于外部区域也是呈现开放的状态,在这样的系统要素整合下,既释放了内部各子区域的发展潜力,在优势互补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最大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在外部系统的互动与交流中,实现经济开放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协同学原理。协同学最初是由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赫尔曼·哈肯对协同学的定义是,“协同学是一门横断学科(交叉学科),它研究子系统之间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它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2]

区域经济是一个复杂并十分丰富的系统,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进而形成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自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控制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并实行市场监管。但是市场是追求内部要素的不断流动,人为地把市场控制在狭窄而又孤立的范围,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当行政区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时,必然会倒逼行政区经济过渡到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同城化也就水到渠成。

“宁镇扬协同发展”是指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城市之间,通过相应的制度及协同合作,加强三个城市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共生,通过整合各区域的资源,加强信息分享,逐步扫除三个城市之间要素流动障碍,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二、“宁镇扬协同发展”的现实条件

南京、镇江、扬州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座城市比邻而居,拥有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现实条件。

(一)三市区位相邻,交通便利

宁镇扬位于长江下游,承东接西,贯穿南北,处于上海、长三角辐射圈内,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三市区位相连,南京栖霞和溧水两区和镇江句容相连,南京六合区与扬州仪征毗邻,镇江与扬州仅仅是一江之隔,南京距离扬州的车程为一个半小时,南京距离镇江的车程在一个小时左右,而扬州距镇江的车程更是只需要50分钟,因此三市地缘相近,比邻而居,能够使三市在资源与信息方面快速交流共享。

宁镇扬三市交通便利,现在已经开通了三市间城际公交线,连镇铁路、243省道快速化改造、镇江—禄口快速路、122省道开工建设,340省道句容段、233国道镇江段、南沿江铁路、南京仙林—高资—镇江主城城际轨道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连镇铁路南延至宣城的前期工作启动;完成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60%以上工作量,长江、内河港区码头及港政执法基地等港口扩容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同时,突出句容与南京的对接,目前,122省道句容段已建成通车,宁句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宁句公交启用“金陵一卡通”,句容宝华与南京仙林实现了城市干道、公共交通、水、气、通讯等一体化。今后,三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完善,三市城际间高速公路、快速路系统和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将不断加快,城际与城市交通系统将无缝对接,形成更加完善的快速化、通勤化、无障碍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半小时通行圈正在形成,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三市文化同根,人文认同度高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自古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宁镇扬三市历史悠久,均建城2000多年,从历史脉络而言,宁镇扬都属于北方语系,三市的文化渊源十分相近,三市风景秀丽,物华天宝,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镇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扬州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名称。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似的文化构成,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在发展过程中更易增进人际之间的亲近感。

(三)三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关联性强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为17297.61亿元,人均GDP超过7万元,按照国际标准,宁镇扬三市均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因此,“宁镇扬协同发展”是强强联合,经济实力雄厚。如果将宁镇扬三市比作一只展翅鹏飞的大鸟,那么南京则处于头部位置,起着引领和核心作用,而镇江和扬州则是两翼,为宁镇扬协同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南京产业优势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方面,主要是以高新技术发展为主,镇江和扬州经济基础类似,主要是在第二产业方面强化合作。南京在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经济基础是不够的,必须要整合周边资源,利用镇江、扬州工业发展机会,将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同时重点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提升南京特色产业影响力。对于镇江、扬州而言,必须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扬州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装备、石油化工、船舶和机电装备等制造业支柱产业,镇江也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特色金属、新材料等制造业支柱产业。宁镇扬三市必须充分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南京依靠镇江和扬州两地工业和市场做强现代服务业,镇江、扬州两地凭借南京现代服务业力量,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实现宁镇扬产业抱团、协同发展。

负责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邀请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单位,对所在区域村镇的规划布局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应用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眼光落实各项设计工作,确保村正规划布局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要与社会长期发展利益要求相符,使规划建设能够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资源整合型、高效农业型、休闲旅游型以及文化传承型乡镇规划模式的有效落实[3]。

(四)三市人才资源优势突出

人才是地区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宁镇扬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江苏是全国大学数量最多的省份,而75%的大学是集中在宁镇扬地区,并且有12所在国内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大学集聚在宁镇扬地区,每年为“宁镇扬协同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2015年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公布,南京市一共有73位人才入选,占全省的62.4%,位居全国第三,这些人才涉及云存储、云计算、宽带通讯等领域,有的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有的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引领着最新技术的发展。

三、“宁镇扬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

“宁镇扬协同发展”虽然前景广阔,拥有地理优势、人文认同、政策支持、市场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三市各自为政,抱团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宁镇扬三市虽然地理位置毗邻,交通十分便捷,近年来也签订了一些合作与发展协议,但是在实质推动过程中,有很多协议却被半途搁置,不能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三市社会发展。同时,三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考虑的更多是各市的实际利益,每年通过的地区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围绕各市的实际发展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宁镇扬三市的总体情况,合作共赢意识不够强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协调,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市场边界被限制在行政边界内,各自为政,抱团优势未能充分显现。比如,宁镇扬三市同城化通讯收费,虽然老百姓呼吁声音很高,希望三市能统一区号,统一通信资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囿于政策和技术原因,一直未能实施。扬州在2002年首次提出“宁镇扬同城化”,但是直到2011年,宁镇扬同城化战略才被正式列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到2014年才通过《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宁镇扬同城化”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是步伐一直十分缓慢,而主要的原因是三市的利益诉求不同,在推进过程中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二)产业结构趋同,存在恶性竞争之弊

(三)人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

宁镇扬虽然是一个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南京共有59所大学,公办本科23所;镇江共有8所大学,公办本科2所;扬州共有8所大学,公办本科1所。这一系列数字说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会导致扬州、镇江人才供给的不足,同时,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37.5%的应届生签约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宁镇扬人才缺口更是扩大。高端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宁镇扬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中高层次人才,镇江和扬州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先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不足。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呈现老龄化的倾向,南京市有将近50%的高端人才超过45岁,而且高端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拥有的高端技术人才更是稀少,宁镇扬三市人才资源和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宁镇扬协同发展”的需求。另外,人才的一大优势还体现在流动性方面,然而宁镇扬三市人才缺乏合作、流通机制,当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的还是本地的人才市场,因此人才资源配置率不高,这与南京教育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人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四、“宁镇扬协同发展”的策略探讨

“宁镇扬协同发展”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南京、镇江、扬州三市地理相近、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增加南京及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深入探求南京、镇江、扬州同城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重视规划引领,构建“宁镇扬协同发展”机制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跳出自己看自己的思维模式,要有一种大局思维,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自觉融入到“宁镇扬协同发展”大局中,在思想上打破行政区域的条块划分,在制定区域规划发展时,要确保与宁镇扬三市各类规划全面融合,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同时,宁镇扬三市要共塑“同城理念”,打造“江苏中心”板块,以争取成为第一个以同城化发展为主题构想的国家级战略经济区。另外,建立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必须要顺应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大趋势,打破行政思维,促进各种生产与分配要素自由流动,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主导,因此,必须建立长期、常态的高层领导对话机制,制定与执行政策时互相配合,加强协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成立“宁镇扬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级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由三市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全面衡量各方利益,统一规划三市城市发展,并由具体职能部门执行相关工作,成立监督与问责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宁镇扬协同发展”。

(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融合发展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主导产业变新,产业结构变轻,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三市要“形成发展重点明确、协同分工清楚、同城化路径与政策清晰的同城创新模式”[4]。具体而言,南京主城区应重点打造世界级的科教中心与文化创作中心;镇江主城可发展高端制造业与区域物流产业;扬州主城区则可专注于强化高精尖环保新能源智慧产业和全域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三市在产业发展中,不能什么产业利润大就大力引进、培育该产业,而是要突出产业集群和区域优势产业。比如,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时,南京应重点发展商业商务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强化服务业中心地位,镇江应重点建设智慧旅游中心,而扬州应该突出精致扬州宜居品牌,突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这样就能在同一产业下,各市根据自身情况和优势,错位分工发展,重点打造子产业品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三市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严格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严格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资源,实施产业绿色低碳与循环发展,协同维护绿色、宜居、安全的区域生态环境。

(三)实施人才计划,促进人才能源共享

实现“宁镇扬协同发展”,首先是要注重以人为本,一方面,宁镇扬同城化的目标是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另一方面,宁镇扬同城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人才已成为“宁镇扬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宁镇扬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明晰本地区人才结构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下,必须实施人才计划。南京近年来大力推进“创业南京”人才计划,“计划从2016年起,重点引进和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的100名(个)科技顶尖专家(团队),重点培育200名创新性企业家,重点扶持100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重点资助1000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2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带动80000人就业”[5]。镇江在2016年2月发布“金山英才”计划,在3月成立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在4月全面推进宁镇扬高校院所与镇江的科技人才合作,人才成为了高校与镇江协同发展的“先行军”,走出了“定制化”培养、互动式发展、共享式使用的人才供给之路。扬州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实现“1111”目标,即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达1000人,博士人才达1万人,硕士人才达1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00万人,人才总量年均增长7.3%左右,平均每年净增加各类人才6万人。一系列人才计划的实施,能够满足宁镇扬三市人才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共享宁镇扬三市人才资源,三市应该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共享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搭建一个透明、公开的三市人才交流平台,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的最大效益。

[1]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吴大进,曹力,陈力华.协同学原理和运用[M].长沙: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3][4]晁先锋.同城化产业转型的研究与思考——以宁镇扬同城化为例[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3-7.

[5]关于“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Z].南京市委办公厅,2016.

责任编辑:黄传英

F061.5

A

1009-4245(2017)02-0026-04

10.19499/j.cnki.45-1267/c.2017.02.006

陶宇(1991—),男,江苏南京人,中共高淳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镇江扬州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扬州的夏日
南京大闯关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