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北第一古石寨
——河北邢台英谈古寨保护研究

2017-06-05YangMei张伏虎ZhangFuhu陈培强ChenPeiqiang

住宅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寨院落建筑

■ 杨 眉 Yang Mei 张伏虎 Zhang Fuhu 陈培强 Chen Peiqiang

江北第一古石寨
——河北邢台英谈古寨保护研究

■ 杨 眉 Yang Mei 张伏虎 Zhang Fuhu 陈培强 Chen Peiqiang

英谈古寨是由路姓家族血缘纽带建立的堡寨聚落,具有典型古太行建筑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群之一,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乡村文化和冀商经济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军事堡寨防御体系的宝贵资料。本文对古寨选址、历史沿革、格局与风貌、建筑与院落展开研究,并提出保护价值及建议。

英谈古寨;保护研究;民间院落

英谈古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路罗镇,东距路罗镇区8km,距邢台市区70km,是隐秘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防御性堡寨(图1)。英谈村下辖后英谈、前英谈、东庄3个自然村,历史建筑多集中于后英谈。英谈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建筑和道路皆由红色砂岩建成,是我国北方保存较完好的石头古寨。村内有3条街、8条巷、36孔古石桥和众多古民居建筑群,抗战时期曾作为彭德怀、邓小平、白求恩等人的旧居,村内还有八路军被服厂、印刷厂、冀南银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旧址等文保单位。2007年,英谈古寨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村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经济作物为板栗,仅有少数成规模的牛羊养殖户,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足5 000元。

图1 英谈在河北省的位置

1 古寨历史沿革

清代《邢台县志》记载,明朝黄巢起义失败后,留下的1 000余人逃亡至此,驻扎营盘,按照军事堡寨的防御体系建造了古寨。营盘谐音英谈,村名由此而来。明代永乐年间,路家始祖从山西迁居至此,世代繁衍,至今已600余年,全村95%以上村民皆为路姓。现状中的古建筑多为清代咸丰时期所建,古太行建筑风格特征明显[1]。

2 古寨选址与景观环境

古寨选址于太行山幽深的山谷与茂密山林之间,崎峰雾子垴、和尚垴环绕着这座红色石头城堡,民居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风景秀美。太行山是一道天然屏障,分隔了河北与山西两省,明代王祖嫡在《顺德府修城记》中曾记载,“太行蜿蜒适居,断麓可据可守。”可见,这里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意义。晋商由此进入河北,通往南方,冀商由此进入山西。商贸的繁荣成就了路姓家族的壮大,财富的积累筑成了英谈庞大的石头建筑群。古寨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山崖下为英谈川,村庄与水系高差约20m,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古寨以山为屏,以水为阻,防御性选址特征明显[2](图2)。

图2 后英谈古寨总平面图(2013年8月卫星影像)

图3 东寨门

3 街巷格局与风貌特色

村庄面向东南,呈扇面布局,南北窄、东西长、中间密集、边缘渐疏。古寨由蜿蜒起伏的寨墙环抱,寨墙平面不规则,呈U型顺势插入东北部山梁。寨墙长1 000余m,高3m,设有东南西北4个拱券式古寨门通往外界。东寨门是主入口,因长期使用,维护及时,也是现存最完好的寨门(图3)。由东寨门入至西寨门(图4)出,是一条长约1 000m的主街,全部由石头铺就,曲折向上,宽约2m,构成村庄空间主轴线(图5)。由主街延伸出曲折支路通达各家院落。空间格局由寨墙、寨门转入街巷,进而延伸至各家院落和民居建筑,灵活的建筑布局赋予了街巷曲折多变的空间,步移景异。67座古建筑院落全部由太行山赤色石块砌成,民居沿不同台地,顺应不同等高线依坡就势、疏密有致、自由活泼、古朴厚重(图6~8)。山溪名座后沟,沿石阶蜿蜒而下,10年前尚有水,近年干涸,一二米深的沟槽裸露,蔓延了许多绿色植物。

英谈古寨因奇特的太行山自然景色和红色砂岩建筑而称奇,这种石头砌筑的村落是太行山的独有风格。因村庄地处深山,难以取土烧砖,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造就了英谈村的粗犷别致。

图4 西寨门

图5 古石街

图6 古街中心广场

图7 古寨建筑

4 民居院落与建筑特色

村中四大路姓堂口是古寨密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体现,同宗同祖强化了英谈的宗族观念和向心力,也影响了村落的整体布局。村寨中有“三支四堂”,四大堂口分别是德和堂(图9)、中和堂(图10)、汝霖堂和贵和堂(图11),由明末清初路氏家族鼎盛时期的三兄弟所建。4个堂口形成4个组团,每个组团由若干个错落衔接的院落组成,共计院落24处,房屋509间。

民居建筑一层多为窑洞式结构,做仓储用,二层以上是居住空间。各层使用空间相对独立,每层都有单独出入口,由室外山地坡道连接,一般是坡底的建筑二层和坡上的建筑一层组成一进院落,形成竖向合院。院落中设置梯子作为竖向交通的补充,人们可以通过梯子上到平缓的屋顶,在屋顶上晾晒粮食或由屋顶进入同层其它房间。古寨67座院落都有两个或多个出入口,例如中和堂的5处院落,共有房间97间。平日里,各家独立成院,特殊情况下,所有院落可串联成统一的整体,设有多处暗门, 有“一门进十门出”之说。

民居建筑取材于当地红色砂岩,加工成条石砌块或板材灵活使用。建筑立面为红石墙面,使用黄泥勾缝,屋顶由2cm厚红石板岩铺设,双坡屋面。坚固的墙体厚度达50cm,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屋架与木质窗棂取材于后山的橡树、漆树、杨树等木材,窗棂图案丰富、形式多样。屋顶檐口部分挑出不多,也不设其他装饰,朴素简单。

图8 英谈全景

图9 德和堂

图10 中和堂

图11 贵和堂

5 古寨价值及保护建议

英谈古寨是由路姓家族血缘纽带建立的堡寨聚落,具有典型古太行建筑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群之一,作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乡村文化和冀商经济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军事堡寨防御体系的宝贵资料[3]。英谈古寨的保护,既包括宏观尺度上的整体风貌整饬与中观尺度内的建筑修复,同时也包括应对古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管理模式探索。

5.1 保护山水与街巷空间格局

英谈古寨背山环水,在当地自然地貌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街巷格局和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方式。对英谈古寨整体风貌的保护,应该从平面街巷的接驳构成与立面建筑群的组合关系入手,保护整体古寨的内部组团结构。首先梳理平面道路层级,注重维护从轴线路网到支路街巷多层次的交通空间,关注道路骨架与沿街建筑立面的风貌保护、原有的空间尺度、特殊的材料应用以及建筑形式语言。由于英谈村三面环山,因山置院,建筑在不同标高上错落分布,形成特殊的立面构图,造就竖向的勾连空间。因此除了重视聚落在平面维度上的空间延展方式,还应该总结建筑在竖向维度上的分布规律,控制主要视觉节点,最终从水平与垂直两个层面上完整地保护古寨的聚落空间形态。

5.2 保护建筑风貌

英谈古寨的建筑从材料选择、空间布局上均表现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工程智慧,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细部构件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建筑的保护应该以详实的调查数据为支撑,根据建造时间、保存情况、研究价值等不同参数对建筑进行等级划分。对于集中反映区域民间文化与建筑特色的建筑(如贵和堂、中和堂、德和堂、汝霖堂)应该予以重点保护,对老化结构进行加固,建筑的修复应坚持原真性,例如延续当地红色砂岩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此外,应加强对居民自建房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实现新旧融合、风貌统一。在保护建筑单体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古井、古树、石碾,甚至是农田等构成古寨生活图景的重要元素。

5.3 加强科学管理

2008年,英谈村开始由村委会主导发展旅游业,但是单一的管理模式、简单化的政策制定方式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村民虽然作为古寨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力量,但是在核心利益分享与关键节点中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引导,以村委会为管理机构的模式并不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因此出现了上层次宏观规划与居民实际经营活动之间互相抵触的现象,而罔顾古寨整体风貌进行无序建设的个人行为也屡有发生。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明确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三者之间的责任范围,在保护规划制定、政策推行、日常维护等方面积极沟通,广泛征询,给予原居民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协调村民保护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分歧,构建政府、村委会、村民三者间权责分明的管理模式,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古寨保护的内驱力。

5.4 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互为表里、互相补充。英谈建村距今已有几百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了以“后土文化”为主流的宗教信仰,“地有双千顷,商号遍三省”的商贾文化以及“抵御外辱,守土抗战”的红色文化。通过梳理英谈古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当地历史文化与物质实体紧密结合,释放合力。要求文化归档与活态传承同步进行,不仅进行文字影像记录,收集整理存档,更需要以人为本、坚守心口相传的古典方式,真正实现文化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

6 结语

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乡土文化造就了英谈古寨特殊的建筑形式与聚落形态。因此对英谈古寨的保护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保护内容应该坚持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结合,在整体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上,应该从平面空间格局与竖向组合形式两方面入手。同时古寨的保护还要依赖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为古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1]沈旸,梅耀林,徐宁.民间智慧的惠泽与反哺——英谈历史名村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建筑学报,2013(12):27-32.

[2]林祖锐,李恒艳.英谈村空间形态与建筑特色分析.建筑学报,2011(S2):18-21.

[3]于莎,肖涌锋.爨底下村和英谈村的保护与发展比较研究.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4(4):14-18.

First Ancient Stone Village in Jiangbei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Yingtan Ancient Village in Xingtan, Hebei Province

Yingtan Ancient Village is a castle type village created by Lu family, which has a typical Taihang building feature,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tely preserved stone castle buildings in the country;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for study on the rural culture and economy of Hebei's southern part in both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study of military fortress defense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Yingtan Ancient Village's site selection, history, pattern, style, architecture and courty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value and suggestion.

Yingtan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research, civil courtyard

2016-12-20)

陕西省2016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2016KRM066)。

杨眉,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张伏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培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古寨院落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八一作品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石崆寨览胜
建筑的“芯”
兴义南龙布依古寨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