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病的相关性
2017-06-05李荣萍陈卓锋王剑彬
李荣萍 陈卓锋 王剑彬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病的相关性
李荣萍 陈卓锋 王剑彬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发病期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 为探索进一步诊断及治疗IBS寻找新的思路。方法263例IBS患者作为IBS组, 802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 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 并检测两组外周血EOS水平。结果对照组中男468例(58.4%),女334例(41.6%), 平均年龄(33.00±1.41)岁, 平均EOS计数(0.36±0.01)×109/L;IBS组男82例(31.2%),女181例(68.8%), 平均年龄(27.00±5.66)岁, 平均EOS计数(0.36±0.09)×109/L。两组年龄、EOS计数均符合正态分布,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EOS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女性发病比例显著升高, 但研究并未发现IBS患者及正常体检人群EOS数目存在明显差异, 如若能增加IBS患者体内EOS水平, 抑制肥大细胞(MC)进一步表达或许能在治疗过程中获益, 具体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IBS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等为主要特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综合征, 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临床上缺乏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症状[1]。一般认为IBS的病因是由于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除此之外, 遗传、环境、心理、胃肠道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胃肠动力改变等。有文献报道, 肠道的局部炎症-免疫紊乱与IBS发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 肠道低度炎症反应可使得IBS患者肠道黏膜淋巴细胞、嗜铬细胞、MC等数目明显增多, 而这些细胞产生炎性介质再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从而参与IBS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2]。EOS是人体白细胞的一种, 当人体处于感染或应激等状态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国内学者研究指出, IBS患者近端空肠、升结肠等黏膜组织中的MC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尤其是伴腹泻的患者, 其差异更为显著[3]。研究发现, MC释放的介质, 包括EOS趋化因子(ECF-A)及EOS密度增加与MC面积呈正相关;MC可通过释放组胺和ECF-A, 吸引EOS到MC处, 而EOS可通过合成前列腺素E1和E2, 抑制组胺的作用[4,5]。上述研究提示IBS发病时可能存在外周血EOS的比例升高。本次研究拟通过对263例IBS患者发病期间外周血EOS情况与正常体检人群外周血EOS作对比, 以探讨外周血EOS与IBS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63例IBS患者作为IBS组。入选标准:年龄18~65岁的男性或女性患者, 平均年龄(27.00±5.66)岁;患者的纳入符合罗马Ⅲ的诊断标准[5];患者近3个月内, 每个月出现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腹胀、腹痛或其他胃肠道不适症状超过3 d, 并伴有以下症状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 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 伴随排便性质的改变;患者于诊断前6个月内出现相关症状, 并于近3个月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排除标准:①排除既往有肠黏膜手术史的患者;②排除合并肠梗阻、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结缔组织病、寄生虫病、其他严重感染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有发热、黑便、贫血、腹部包块、长期反复呕吐、长期体重明显下降等报警症状的患者;④排除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⑤排除患有精神意识障碍而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⑥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等。选取同期正常体检人群833例作为对照组(体检人群常规排除呼吸道、消化道等脏器器质性病变), 且将其中血常规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升高者剔除, 实际纳入对照组共802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 均无各系统重大疾病及腹部主诉不适。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资料收集 记录患者的真实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等。
1. 2. 2 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清晨空腹采血后检测EOS记数, 所有指标均按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检验科标准流程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使用Kolmogorov-Smirnov normality检验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男468例(58.4%), 女334例(41.6%), 平均年龄(33.00±1.41)岁, 平均EOS计数(0.36±0.01)×109/L;IBS组男82例(31.2%), 女181例(68.8%), 平均年龄(27.00±5.66)岁,平均EOS计数(0.36±0.09)×109/L。两组年龄、EOS计数均符合正态分布,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EOS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及EOS计数比较
表1 两组性别、年龄及EOS计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IBS临床上可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 同时伴有排便紊乱[6-11]。而目前, 尚无法解释IBS的发病机制。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 IBS的发病原因仍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及生化异常。近年来研究显示, 内脏敏感性的增高、胃肠动力的改变、精神心理上的因素等与IBS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12]。国内外有学者提出EOS在IBS发病中可能参与到炎症反应其中, 但未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对263例IBS患者及802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EOS进行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IBS组患者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且其性别构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符合IBS发病规律[6]。但在研究中并未发现IBS组及对照组EOS存在统计学差异, 提示在IBS发病期间外周血EOS并未出现特异性的升高表现。这提示尽管IBS患者在发病期间肠道黏膜MC水平升高, 但未进一步促使EOS同步水平升高以抑制致敏作用的出现, 使得内脏高敏感性得以持续存在。如若能增加IBS患者体内EOS水平, 抑制MC进一步表达或许能在治疗过程中获益, 将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本次研究同时提示:临床上可通过反复检测外周血EOS水平来鉴别IBS患者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众所周知EG患者通常以腹痛为主要症状, 胃肠镜检查常常无特异性改变, 外周血EOS的表现往往明显升高, 尽管EG患者EOS升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但对该病的鉴别诊断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 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 实用内科学(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51.
[2] 肖晨, 王承党.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机制中相关受体的作用.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1, 31(1):28-31.
[3] 董文珠, 邹多武, 李兆申,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1):18-22.
[4] 王政民, 徐燕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嗜酸性粒细胞脱粒现象的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 1994, 14(3):6-7.
[5] Mostafa R. Rome m: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2006.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8, 14(13):2124-2125.
[6] 梁海清, 王世和, 李延青,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 胃肠病学, 2008, 13(2):111-113.
[7] 王玮, 王天.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6):474-476.
[8] 袁帅, 张莉玲. 罗马Ⅲ标准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中的风险研究——附132例报告. 新医学, 2009, 40(6):391-393.
[9] 叶萍, 李兆申.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 12(2):96-98.
[10] 乔宇琪, 李定国, 陈光榆, 等. 消化内科医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知晓率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1):53-55.
[11] 王一琳, 林琳, 李学良, 等. 罗马Ⅲ和罗马Ⅱ标准对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比较. 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9(10):696-698.
[12] 方秀才. 对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解读.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 20(5):260-2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8.035
2017-02-28]
528000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