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回老军营

2017-06-05秦福军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7年5期
关键词:襄阳大队测绘

◎ 秦福军

重回老军营

◎ 秦福军

退休了,闲了,怀旧之情油然而起,愈演愈烈。这不,我与郑州的几个老测绘兵结伴出行,沿途会见了许多老战友,朝着魂牵梦绕几十年的目的地——地处襄阳谷城县茨河大山深处的老军营出发。

四十多年前,在全国、全军“都要准备打仗”的紧迫形势下,军委认为首先要把技术兵种保存下来才有利于战争的进展。于是,全军的技术兵种之一测绘部队纷纷开进了各地的大山深处。我所在的部队番号当时是解放军第十二测绘大队,1978年总参第三测绘大队撤编,其中大地和地形等三个外业队合并到第十二测绘大队,更名为武汉军区测绘大队,由武汉军区管理,主要测绘湖北、河南并服务于武汉军区。

1974年春节刚过,我们便整点军备,离开了美丽的武汉东湖之滨的磨山营地,坐了一夜的闷罐火车,开进了汉江南岸、神农架北麓的大山之中。自此,测绘大队的官兵们在这无比艰苦的环境中奋战了八年,直到80年代初才重返美丽并令人向往的武汉东湖之滨。

那时,郁郁葱葱的大山被森林覆盖,野兽出没,时不时有土匪出现。长达十数公里的山谷里,驻扎着军区测绘大队、军区图库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一到夜里站岗放哨时,便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候,山川里的各小山谷里分散驻扎着各二级单位,营房四周都是山,山风一吹,树林哗哗作响。那几年发生在司令部图库和山沟里面的战士们被迫打豹、打狼的故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和糟糕的生活条件下,测绘大队圆满并优质地完成了豫、鄂两省1∶5万、1∶10万和其他更小比例尺的军事测绘任务。在1979年南疆自卫还击作战时,派出的测绘队有力地保障了当时作战部队对地图的急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山里为祖国军事测绘事业奋斗的年轻军人们,现今都变成了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了,但这些曾经的“山里人”时时刻刻都对大山充满了无限的敬畏和怀念。

4月的一天,我便约上曾经的“山里人”——如今都退休在家的几个郑州战友,驱车前往湖北襄阳,武汉的战友们也驱车赶往襄阳和我们会合,与转业在襄阳工作的战友们一叙旧情。

第二天,阳光明媚,正是进山探幽和怀旧寻梦的好天气。出了襄阳一路向西25公里便到谷城县茨河镇,茨河是山区小镇,以前是一条坑洼不平、涉水过桥的简易公路,过了茨河镇向西不远便拐上了进山公路。以前我们进出一次大山到襄阳去,需要几个小时。现在一出襄阳便是双向四车道漂亮的柏油公路,即使是进山也是两车道的柏油路。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看看,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大山里。

进山后让我惊诧不已的是,满目的郁郁葱葱的山林。因我十几年前来过一回,那时当地老百姓为了发展多种经济,不但把我们的老营房都扒掉拉走砖瓦,还将山上大大小小的数木砍了个精光,光秃秃的山上偶尔有几片长势并不好的茶树茶苗,让人内心颇不是滋味。也许是中央退耕还林的政策得到了落实,这次去一看,让人惊喜连连,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山谷里、山坡上都是树,再也见不到露着山岩和石头的光秃秃的山了。

在一个山坡旁,几辆车停了下来,山坡的半山腰上就是原制印队的营房,两栋二层楼早已不翼而飞,我们上去寻找着当年的记忆。然后再往山里走,在老营区简易公路下方的一个山洼里,原来是老二中队、三中队(后合并整编为五队)的营区,原来山洼里这片开阔地,建有四栋二层楼房以及两个食堂和两个炊事班营房,还有招待所,住着300多名男女官兵。现在所有的营房建筑早已不见踪影,连地形地貌都变了。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郑(州)万(州)高铁线路正从此经过,这个山洼里老营区现在是个高铁建设石料场,轰鸣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开山打洞的石料在这里加工成高铁用料。一行人站在高处的斜坡上,比比画画地指点着当年的营房位置,诉说着军营的故事。

绕过一道山岗,来到当年大队机关的所在地。这是很大的一个山洼,当年由工程兵开拓成一大片平地,平地四周用石料和青砖盖了一圈平房,用作机关宿舍,并建有一栋红砖二层楼,作为大队机关办公楼。院子中间是偌大的广场,用作大队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放电影和开大会的地方。现在这栋办公楼也早已不见踪影,四周机关宿舍还保留完好。当我们来到大院时,院子的女主人迎了上来,得知我们曾是原167部队的老兵时,非常热情。她向我们介绍,这个大院以前是养牛场,现在改为养鸡场,专养火鸡。说话间,正处于发情期的几只雄火鸡造型奇怪地在我们身边“咕、咕”地低吼着向前慢行,那样子像雄霸一方的匪首,让人看了忍俊不禁。那女主人讲最近几年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原167部队老兵进山来怀旧寻梦。我想,大家把青春奉献给军队测绘事业,奉献给了这大山沟,尽管当年谁都想尽快逃离这里,一批批的老兵和军官复员转业离开这里,但一批又一批新兵和军校毕业生又相继来到这里,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大熔炉,送进来的是原坯,送出去的是合格的成品。但现在谁又都想回到这大山里来怀旧。人,就是这么奇怪。经历了,甚至失去了,就会愈加珍惜和怀念。为了留下美好的记忆,我们老兵们站在破旧不堪的原大队机关门前虔诚地、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军礼!

从大队机关大院出来,顺坡而上,微风习习,看着满眼的翠绿,让人神清气爽!我们依次回到航内队老营,印刷厂老营、图库老营和守卫图库的勤务连老营。

在航内队老营区,那栋楼房早已被扒得只剩一半,但青石砌的像一座巨大仓库的作业机房还在,里边住着一些老乡。一位大嫂正在做饭,得知我们是原167部队的老兵时,大嫂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里,还一再热情地邀请我们在那儿吃午饭。大嫂说,她是后庄人,三十多年前她还是小姑娘时,就经常跑到部队来看电影。

从山里出来,我们久久地回味着老营的今昔对比,回味着青年时期我们的故事。途经茨河时,我们停车驻足这个当年测绘大队各单位来买菜的山区小镇。茨河小镇坐落于汉江南岸的山上。茨河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茨河之茨,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中就有“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曰:“茨,以茅苇盖屋。”相传神农氏在此植五谷的时候,就教人们用茅苇盖房屋,以遮风雨。茨河之名生动地体现了当年本地沿河建茅屋的盛况。我们穿过茨河的老街,艰难地顺着湿滑的坡道,下到百米下的汉江边。这里是一大片废弃的建筑,野藤和野草疯长,空无一人,寂静得像一座鬼城,历史上称为下街。街中那青石板路保存完好,街两边那些高大的风雨飘摇的历史建筑,如今已是残垣断壁,似乎向我们表述当年茨河码头的兴盛繁华。我想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老军营兴衰的写照呢?

其实,我们部队所在的谷城县历史上更是了得。其他不说,光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就在此留下了千古的壮举美谈。1638年10月,李自成为图东山再起,争取一直在谷城等待时机的“八大王”张献忠,联手抗击明军。这里是上演推翻明王朝这部恢宏历史剧的重要舞台。现在只要翻开“闯王”李自成当年率领农民军转战鄂豫陕等地的军事地图,必然少不了谷城,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在这里举行的“双雄会”更是史册留名。在这历史上英雄辈出的地方,我们测绘大队也深受熏陶,造就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完成军事测绘保障任务不惧千难万险的决心和信心。

可别小看在这原来人迹罕至的穷山沟,测绘大队在这里还真培养造就出了不少人才,退伍的军人中在地方担任厅、处、科级领导和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不在少数。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出了不少人才,如名满天下的知名作家陈鲁民教授,已出版10本杂文集。像女兵队的“三大才女”刘晓林、廖小韵和赫辉,成为知名的女作家,更有后起之秀小女兵赵卫,后浪推前浪。军旅诗人、书法家刘汉生,常有大作呈献给大家。老队长裴先荣,虽已77岁,但已成为著名的业余画家。转业到湖北省测绘局的卢耀亭,从副巡视员的位置上退休后,已出版三部文学作品。从郑州退休,现在海南生活的晏英,现正筹划出版他的古体诗词集。更让我惊喜的是,邂逅了原图库的副政委周宗成,他已然成了“红学”专家,其大作《周宗成揭秘红楼梦》上卷已出版。我将我去年出版的文学综合集《秋月春风》赠与他,他将《揭红》一书赠与我,成 了这次襄阳战友相聚的一段趣话。

清晨,我们站在古城下的汉江边,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听着江里熙来攘往船只的鸣笛声声,眺望远处冉冉升起的旭日,我不禁感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既是传统的不可或缺的事业和产业,又何尝不是涉及各级政府和千家万户的朝阳事业和产业呢?!是的,测绘老兵们,人退心不退,期盼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作者系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襄阳大队测绘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河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稀有金属矿预普获突破
神秘的包裹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驱猴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