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市场化进程与企业现金流风险
2017-06-05李宏伟王诗雨
李宏伟 王诗雨
内部控制、市场化进程与企业现金流风险
李宏伟 王诗雨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影响机理,并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经营、融资和防御现金流不当流出的能力越强,现金流风险越小。进一步地,考虑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发现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内部控制对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御能力越强。
内部控制 现金流风险 市场化进程 风险管理
一、引言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血液,它将经营、投资以及筹资活动紧密连接在一起,为企业价值创造注入了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现金流风险无时无刻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近些年,大型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畅大幅裁员、中小企业主因资金短缺跑路等资金链断裂危机持续蔓延,企业提升现金流风险管理水平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与此同时,为了在变化叵测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存活,企业中遏制和防御“非我”与“损我”的免疫系统——内部控制在近十年来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持续关注。我国五部委先后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举措,在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内部控制风险管控的担当。
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功效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洗礼和验证才能让实务界信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为对内部控制经济效应的检验。目前,有关内部控制经济效应的研究较多集中于COSO内部控制三目标和内部控制对注册会计师、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这两方面,而直接对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其中,方红星和陈作华(2015)探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吴宁等(2015)考察了不同的产权性质和外部法律环境对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关系的影响。
实务界亟待提升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水平,但究竟能否把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应对现金流风险的有效手段,仍缺少内部控制在现金流风险方面经济效应的检验。因此,本文基于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影响机理的分析,检验了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效应在现金流风险方面的适用性。进一步地,考察了市场化进程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机理分析
企业现金流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现金不足或现金周转不顺畅引起现金收支出现不匹配而蒙受损失,甚至破产清算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识别和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并会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和措施,以预防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但是,鉴于现金流风险与其他类别风险有差异,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路径理应有其独特性,因此本文试图从经营、融资以及防御现金流不当流出三个角度揭示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机理。
首先,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以降低现金流风险。企业现金流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表示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现金数额。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就不可能一直为负,这表明经营活动以及其效率效果对企业现金流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内部控制是一种具有激励和监督作用的制度安排,在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情况下企业群体决策能力得到提升,促使管理层效率提高(李万福,2011),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经营效率效果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缩短现金循环周期和加快现金周转率,促进营运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促进企业获现能力增强。企业营运资金使用效率和获现能力的改善,提升了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御和应对能力。
其次,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以降低现金流风险,这一作用机制的实现离不开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信誉水平的效用。一方面,内部控制能够减弱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企业的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董望等,2011),有助于债权人明晰公司实际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增进借贷双方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作为动态控制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能够有效防御和应对公司所面临的营运风险(方红星等,2015)。伴随着营运风险的降低,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掠夺中仍可较好地履行和完成契约。企业信誉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融通资金,缓解融资约束,促进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融资能力的增强(郑军等,2013)。由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是现金流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企业融资能力的增强将会有效防御和控制因现金不足导致的现金流风险。
表1 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指标
表2 变量定义列表
最后,内部控制能够防御现金流不当流出以降低现金流风险。由于挥霍、滥用以及错用等原因引发的现金流风险值得关注,因为其不但剥夺了现金流创值的效用,而且可能将企业置于蒙受损失甚至破产清算的困境。这里的现金流不当流出,主要由公司违法违规和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由于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比如激进的避税行为、担保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其结果往往使现金流不能按照既定的轨道和目的进行循环周转,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风险,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却能有助于企业合规性目标的实现(单华军,2010;毛新述,2013),减少或避免现金流不当损失。此外,由于企业存在两类委托代理问题,经理为了建造“经理帝国”以及控制股东出于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企业选择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保障系统,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张会丽等2014),促进改善“独裁主义”环境和减少关联交易,降低了现金流发生毁损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内部控制可以起到抑制现金流风险的经济效应,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限定其他条件,内部控制能够防御企业现金流风险。
(二)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本文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中市场化进程会强化内部控制对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御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主要源于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更充分,依托于这种不确定程度较高的情景下,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更愿意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市场化竞争程度越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越高,企业中更多的人、财、物的投入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另一方面,地区市场化程度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环境,而且也映射出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法律监督与执行效率更高,企业守法意识更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已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规范的保障实施,因此地区市场化进程越高,内部控制制度在法律约束的驱动下建设动力会更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随之也会越高。结合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机理以及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可以推测,企业所处地区市场化进程越高,其内部控制质量也会越高,企业在现金流风险防范的能力表现上也会越强。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企业所处地区市场化进程越高,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防范作用越强。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样本分组描述性统计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为了尽可能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业、综合行业上市公司,因为这两个行业不适合与其他行业进行横向比较;(2)剔除ST与*ST上市公司,以避免经营与财务状况异常的样本公司影响;(3)剔除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4)本文参照证监会201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制造业取两位字母分类,其他行业以一位字母分类的原则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并剔除每年样本公司少于10个的行业,避免样本过少对实证结果的影响。经剔除后在样本期间共得到了5332个观测值。本文市场化进程数据是基于《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 年报告》中的数据计算而得,其他基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为了避免数据中离群值的影响,对部分样本数据进行了前后各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使用Stata12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 变量的选择与度量
现金流风险的度量。本文采用陈志斌和王诗雨(2015)的做法,以企业连续3年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标准差对现金流风险进行度量,同时除以总资产,以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
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本文从内部控制实现五大目标的程度入手,参考姚静(2013)和武永旭(2013)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文对衡量内部控制五大目标实现程度的18个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然后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并以每个公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累计贡献率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总得分(ICI)。
市场化进程的度量。市场化进程指标使用的是樊纲等(2011)编制的市场化指数,但由于该指数报告截止到2009年,因此参考强国令等(2015)的方法进行推算处理。推算方法以2012年为例进行说明,2012年市场化进程指数等于2011年的数据加上2009、2010、2011三年相对前一年指数变动额的平均数,其中2010、2011年的市场化指数也基于报告数据计算而得。
控制变量选取。为尽可能确保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控制了影响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其他因素: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现金持有量、现金流量、成长性、投资支出、长期负债率、现金周转率、流动性替代物、股利支付率;同时,设置了行业和年份虚拟变量以控制不同行业和年份对结果的影响。本文的变量定义列表见表2。
(三) 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为了考察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根据市场化进程高低将全样本数据分为两组,然后采取分组回归方法进行检验。
表5 多元回归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显示的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发现,5332家样本公司现金流风险(CVAR)的均值为0.0343,中位数为0.0264,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20和0.1655,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企业整体现金流风险虽不高,但风险暴露的差距却较大;内部控制有效性(ICI)的均值为-0.0257,中位数为-0.400,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3800和1.6400,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整体水平仍较低,且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也参差不齐。
表4列示了根据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组后的现金流风险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本文将样本观测值按照内部控制质量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定义内部控制质量小于上四分位点为低内部控制组,高于下四分位点为高内部控制组。本文对两组样本现金流风险(CVAR)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进行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部控制组企业的现金流风险显著低于低内部控制组的企业,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现金流风险越小,初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表5栏(1)中显示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质量(ICI)的估计系数为-0.0090,并在1%水平下显著。其经济含义在于,样本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风险与其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现金流风险越小。这表明,高内部控制质量能显著抑制现金流风险,低内部控制质量的企业易受到现金流风险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与预期一致,支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此外,本文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VIF值均小于10,证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内部控制、市场化进程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按照市场化指数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将低于25%的市场化进程指数的样本观测值作为低市场化进程组,将高于75%的市场化进程指数的样本观测值定义为高市场化进程组,分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报告在表6栏(2)中。高市场化进程组的内部控制(ICI)的估计系数为-0.0144,低市场化进程组的内部控制(ICI)的估计系数为-0.0074,两者都在1%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内部控制与现金流风险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不受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但就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抑制效果而言,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要比低的地区效果更好,即地区市场化进程越高,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证明了前文提出的假设2。此外,研究结论也证明了内部控制与市场化进程之间的互补关系,这与李志斌(2013)的发现相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会计事务担当独立第三方的角色,其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因此本文以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重新多元回归,回归结果见表6栏(3)。从表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ICI)的估计系数为-0.0050,在1%水平下显著,同时其他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也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假设1的结论具有稳健性。此外,本文剔除模型中成长性、长期负债率两个控制变量,以检验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现金流风险关系调节作用的稳健性,结果具有稳健性,出于篇幅考虑,结果未在文中报告。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从经营、融资和防御现金流不当流出三个角度理论分析了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路径,然后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2012-2016年的经验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与现金流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市场化进程高低分组探究了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与现金流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支撑下,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1)我国企业现金流风险差异较大;(2)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应对现金流风险,降低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3)市场化进程强化了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防御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实务界启示意义在于:一方面,深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建设上人、财、物的投入,将促进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现金流风险暴露程度是由内部特点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企业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以促使风险预警更具前瞻性和准确性。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方红星,陈作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有效应对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吗?.会计研究,2015(4)
2.吴宁,李靠队,李国栋.内部控制、市场化进程与企业风险承担.商业研究,2015(7)
3.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管理世界.2011(2)
4.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11(4)
5.郑军,林钟高,彭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增加商业信用融资吗?——基于货币政策变更视角的检验.会计研究.2013(6)
6.郑军,林钟,高彭琳.金融发展、内控质量与银行贷款——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13(6)
7.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8.毛新述,孟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管理世界.2013(11)
9.张会丽,吴有红.内部控制、现金持有及经济后果.会计研究.2014(3)
10.陈志斌,王诗雨.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双重考量.中国工业经济.2015(3)
11.强国令,闫杰,李刚,马长发.资源配置效率:市场还是政府?——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15(6)
12.李志斌.市场化进程、实际控制人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