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辛勤劳动共筑中国梦
2017-06-05本刊编辑部
用辛勤劳动共筑中国梦
劳动模范是在党和政府领导的群众性学赶先进活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千千万万劳动模范,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建立了卓越功勋。
劳动模范从延安走来
追溯历史,劳动模范最早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公营企业和革命竞赛。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延安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方针指引下,东北解放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劳动模范的火种从陕甘宁边区扩展到东北解放区,谱写了解放区工人运动新的篇章。
193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布《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苏区工厂开展劳动竞赛的任务和方法。1933年8月,苏区各厂矿企业开展了劳动竞赛,提出了比数量、质量、成本等内容的竞赛目标,并表彰先进、评选模范,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职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进一步加强了对陕甘宁地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了支援前方战场,我党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边区干部群众的响亮口号和奋斗目标。
1942年,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在延安中央农具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熔铁炉烧火工人赵占魁以厂为家,主动担任最苦最累的烧火工作,是以新的主人翁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典型,调研组及时总结并推广了赵占魁的事迹。同年9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向边区各级工会发出《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1942年12月下旬,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他特别指出,“应改善职工会的工作,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一个学习赵占魁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群众生产竞赛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工厂职工中普遍开展起来,随后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得到广泛推广,各地涌现出许多赵占魁式的模范人物。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开展纺线比赛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同时开幕。这次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第一次劳动人民的英雄盛会。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招待劳动英雄代表会上发表《组织起来》的讲话,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劳动,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发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把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鼓舞了各解放区的工人群众,推动了军民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开展,各解放区的干部群众更积极地加紧生产,支援前线斗争,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抽调13万部队和2万干部进驻东北。1945年底,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按照这一精神,东北民主联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分赴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动群众,建立后方根据地。根据地民主政权的诞生和公营企业中崭新生产关系的建立,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创造了条件。1946年7月,东北解放区大规模的模范劳动者运动持续开展起来,通过评选、表彰劳动英雄,调动了工人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广大职工的觉悟不断提高,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当中的许多优秀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还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军工、铁路、矿山、纺织、机械、电业、造纸、邮电等十几个系统,20余万公营企业职工参加了生产竞赛运动,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模个人和先进集体,数以万计的工人立功受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创新纪录运动”。在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中,全国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辈出。鞍钢工人孟泰刨冰雪、抠泥巴、钻废料堆,在满目疮痍的十里钢城,捡回了成千上万个炼铁设备用的零件,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不花国家一分钱,就修复了鞍钢一号、三号高炉。1951年1月,朝鲜战场捷报频传,在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感召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车工马恒昌带领的“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掀起了劳动竞赛的热潮。在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中,纺织工人郝建秀创造的“细纱工作法”,促进了我国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干了几年的活,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机械工人倪志福让西方国家的工厂见识到了“倪氏钻头”的威力。他们都是这个时期劳动模范的杰出代表。
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我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凯歌。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以“铁人精神”打争气仗、干争气活,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投身到我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建设,表现了工人阶级奋发图强的精神。沈阳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吴家柱、林海丰和吴大有等发扬工人阶级硬骨头精神,发起技术协作活动,群策群力,攻克了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半截子”工程中的大批技术难关,解了燃眉之急,为国家克服暂时困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作出了贡献。
王进喜为制止井喷跳入结冰的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又陆续涌现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光学专家”蒋筑英、“当代愚公”李双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抓斗大王”包起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模范人物。进入新世纪,以“工人专家”李斌、“金牌工人”许振超、“能工巧匠”邓建军、“蓝领专家”孔祥瑞、“专家型工人”窦铁成、“大国工匠”徐强等为代表的知识型、智能型工人成为先进模范人物的突出代表。他们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带动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纵观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广大劳动模范,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突出贡献,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同时,他们身上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陕甘宁边区时期,翻身解放的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以“新劳动者”的身份,为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不断创造出更新更高的工作标准,劳模身上集中体现了蕴藏在劳动人民中的极大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全国各族人民为战胜各种困难努力奋斗,劳模身上突出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的特点。到改革开放以前,劳模身上主要体现了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增产节约、无私奉献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型、智能型职工逐渐成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劳模身上更加体现出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历史创造。劳动模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以赵占魁、孟泰、时传祥、蒋筑英、邓稼先、包起帆、李斌、许振超、孔祥瑞、窦铁成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风采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以“马恒昌小组”“大庆1205钻井队”“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王海班”等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他们当中产生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孟泰精神”“时传祥精神”“铁人精神”“一团火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和勇创一流的“振超效率”等成为时代的强音,影响、带动和鼓舞着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劳动模范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奉献和牺牲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振兴建立了不朽功勋。从陕甘宁边区发展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战胜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到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劳动模范始终不渝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创业、创新、创造的实际行动,用汗水和智慧在共和国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劳动模范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生产力,决定因素是人,是掌握科学技术和具备良好精神风貌的劳动者。劳动模范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职业岗位各异,但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都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凝聚着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
“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工人在机车前合影(1950年摄)
赵梦桃(前排左二)和组员们互相交流经验
劳动模范是社会的中坚,他们以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业绩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模范以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情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影响和带动着广大职工群众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劳动模范是人民的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光辉的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不仅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为亿万劳动者树立了榜样。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生活在劳动群众之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示范作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好榜样,激励着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总书记的讲话是对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劳动者共筑中国梦的殷殷期许。
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不同的年代,劳模精神有着不同的诠释,但都凝铸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边区一面旗帜”的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的吴运铎等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集中体现了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闻名全国的“孟泰精神”,树立了工人阶级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的模范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蒋筑英、徐虎、李素丽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今天,劳模精神则被浓缩为24个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首先,劳模精神是一种永争第一的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劳动者的工作干劲,不管是哪行哪业,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只要做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劳模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
再者,劳模精神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意识,发掘广大职工群众的无穷智慧,引领广大职工群众立足本职工作,从合理化建议入手,从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入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开拓创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最后,劳模精神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能够激励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群众自发给全国先进工作者、交警李栓良过60岁生日
全国劳动模范、“蓝领专家”孔祥瑞(中)在和工友们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