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二次振兴”视域下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17-06-03王丹阳

学理论·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东北地区

王丹阳

摘 要:2016年,我国出台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全局中,东北振兴的战略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东北地区迎来了“二次振兴”的春天。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现“二次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一是加强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二是逐步从产业支持政策向集群政策转变;三是企业建立网络化、研发生产一体化蜂窝结构体制;四是建立项目合理流动机制;五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六是围绕传统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现有产业集群或萌芽中的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关键词:二次振兴;产业集群;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02-02

2003年东北地区迎来了政府支持下的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重工业为重心的第一次振兴,但遗留下了很多体制机制性的问题。继东北地区实现第一次振兴的十几年后,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东北地区振兴问题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新常态、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等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如何才能把握这关键的历史机遇,顺应大趋势,引领新常态,将成为发展的新长期目标。东北地区第二次振兴的明显趋势是努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争取与国际接轨,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比重。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而改革也需要一个大的物质平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和国内一些成功案例,产业集群将会在东北地区“二次振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二次振兴

(一)二次振兴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也开始趋缓,甚至出现拐点,纷纷呈现出负增长态势,这对中国“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稳增长”带来很大挑战。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就必须找准新的经济增长源。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成绩不容忽视。“十三五”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东北实现“二次振兴”的出路在于加快“转型与改革”。全球工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东北有条件率先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东北地区实现“二次振兴”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以全方位扩大开放倒逼改革将能形成东北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二)东北“二次振兴”的意义所在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国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适应引领东北地区开发调整新形势的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纲领性文件。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振兴目标、更好地保障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集聚性。各种产业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地理上的邻近不仅带来了运输成本的节约,还带来了企业间直接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产品专业化。各种产业聚集在一起要生产具体的产品,且地方优势明显,不仅有专业的产品而且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形式。三是完整的配套协作系统。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至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它们处于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后向或横向的产业联系。四是企業关系网络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频繁的互动活动和知识交流,形成一个网状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共享知识和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综合了市场和政府的功能,综合了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共享,在整合力、竞争力、影响力上超过了市场和政府。

(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选择

产业集聚按企业构成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构成,第二种为流水线型,第三种为“龙头企业+网络”型产业集群。结合东北现状,我们认为”龙头企业+网络”型产业集群适宜当地经济发展。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由少数几家而非一家企业控制了集群产品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结点(工序),上下游结点(工序)则均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完成。这少数几家企业是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他们与众多中小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在生产中发挥横向的支撑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而众多中小型企业结成网络状,实现了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一方面,自己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能力有限,通常还需依靠龙头企业和集群内网络集体的力量。

三、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的建立源于政府对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遗留的工业基础以及与苏联接壤的地理优势等考虑,将东北地区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的重点。依靠国家的倾向性政策和庞大的投资规模,以及大量人才和人口的移入,东北集中了大量关系紧密的重型工业,成为当时我国产业类型最完整、生产能力最强大的重型工业区,这也是东北最早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时间推移,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基于计划经济产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对外开放的好时机,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和国内一些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私有工厂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效率低、耗能大、产成率低、品质差等症结慢慢地显露出来。旧的产业集群模式已经不能长期维持东北地区的发展,老工业基地的衰退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全面开放倒逼刺激的双重治理办法,用最新的产业集群理念重建东北的长久发展,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业腾飞的摇篮。

(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

第一,东北老工业地区主要以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缺乏与其相对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导致产品销路严重堵塞,影响资金循环的运作效率。国有企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载体,应当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看来,这一作用的发挥仍有待加强,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特征仍然是制约重点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快向集约型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第二,面对产能过盛、产品积压问题,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现状,东北国有企业不仅利润总额在被严重压缩,还失去偿还外债的能力,导致企业面临停产的威胁。目前我国产能严重过剩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东北地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典型和突出,主要表现在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业比重较高、在重化工业领域国企占比高,即所谓的“单一经济结构困局”。这其中,基础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又是重灾区。在全国产能过剩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结构单一问题日益凸显,很容易出现第二产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现象。一方面,各企业建设资金明显不足。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基础建设资金基本依靠当地财政自筹解决,没有建立起拓宽融资渠道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国有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将资金投资在农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产业,使一些部门无法维持生产,大量工厂闲置。

第三,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东北一些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编制缺少、管理机构配备不全等问题。二是权责不匹配。绝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一些部门和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审批权限和管理职能,导致招商引资项目从洽谈、审批到落地、建设难以便利快捷开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政策优势不明显,软环境欠佳。

第四,产业聚集效应不强。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近些年一些企业普遍确定了各自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由于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方向规划,招商引资中各自为战,多数企业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出现了产业分散、专业特色少、聚集效应差、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未显现的局面。此外,招商引资难,对主导产业招商力度不够等主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业集聚的提升。一些企业因为产业同构现象突出,难以形成效率较高、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不强。

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实施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推进集群品牌经营管理的升级。政府可提供部分起步资金,并监督其使用范围。同时注意打破地方利益驱动,逐步改城市、地区招商为集群化招商推介,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

第二,逐步从产业支持政策向集群政策转变。加入WTO以后,很多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政策定位应向产业集群区转变。为此,应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推动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通过鼓励类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主导产业进行集聚,逐步形成企业相互依存、互促发展的态势,从而实现环节简捷化、成本低廉化、质量优质化、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第三,利用原有国企技术密集、产业起点较高的优势,进行技术攻关,研发重组,精兵突击,减冗减负,打破过多中间层级,建立网络化、研发生产一体化蜂窝结构体制。推广股权激励机制,为企业增强活力,使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第四,建立一个项目合理流动机制,通过实行项目异地建设税收归属引进地区财政的管理办法来激励各地、各部门引进项目的积极性,从而避免恶性竞争,促使项目顺利地向专业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一种产业布局清晰、专业化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人才、研发等优势,以较优惠的政策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增强竞争优势,强化产业集聚特色。

第六,围绕传统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现有产业集群或萌芽中的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群,从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或提升已有产业集群竞争力,更有效、更快捷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扬,姚,管建涛.从东北三省两会看振兴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7-01-20.

[2]曹彩杰,藏良运.产业集群理论及其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2005(6):99-100.

[3]战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效应——基本方式与作用机理[J].技术经济與管理,2011(1).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寒露
4月份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同比大幅提高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