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观浅探
2017-06-03曾尧冰王爱云
曾尧冰+王爱云
摘 要: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继续将扶贫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党比较成熟地形成了扶贫思想,为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指出了一条鲜明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脱贫攻坚阶段。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观;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15-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扶助贫困地区及贫困人民脱贫致富视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屡次深入广大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深刻阐述了21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意义、重点内容以及实现路径等,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在实践中开展扶贫工作,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习近平的扶贫观作深入学习和探究。
一、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如今,距离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限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然而困难还是有的,如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还很多。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扶贫工作作为自己最在意的事情,常常牵挂于心。他牢记“全国还有5 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全部实现脱贫目标”。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纽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是完成我党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四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到过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调研,由此扶贫思路也日益成熟。在扶贫过程当中,不仅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的“六大精准原则”,同时也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五个坚持原则”,还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的“五个一批原则”[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帮扶贫困人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自身的要求,是党先进性的体现,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
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于农村地区。只有让农村的贫困消除掉,让农村村民与城市居民一同进入小康社会,才算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由此,我们要继续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进一步深入了解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扶贫脱贫的必要性,肩负起扶贫开发工作的重担。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这样亟须帮助的扶贫对象及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使其2020年的时候吃穿不愁,医疗、教育、卫生等有大幅改观[2]。在此,我们首先要解决那些濒临困境的极端贫困者,争取早日助其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解决扶贫开发难题,坚决支持困难地区脱贫致富,帮助群众解决忧愁,最终使人民惠及发展红利,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党的职责所在[3]。
二、发展是治愈脱贫的良药
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发展的描述可知,一切事物都是前进的发展的,虽然过程不是那么容易,但要相信治愈脱贫的良药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习近平曾经强调,抓扶贫开发,最主要的是重视教育,所谓人穷志不穷,只有从根源上掐断贫穷,激发贫困地区的贫穷人民要相信勤奋才能取得进步、才能创造财富的意识,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局势。其次,促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因为在贫困地区,贫困人民是很难走出自己所处的区域,往往都是只能因贫穷而受困,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那么,就得依靠政府的力量,因地制宜发现贫困地区的特色,主动联系市场、资金,在物质方面给予帮助。最后,基础设施的保障,包括就业、医疗、文化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给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一张有保障的安全网。
首先,要激发“企业、市场、能人、组织、政治”五种力量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关键是解决“产业、资金、人才”的问题,在当前“万物商品化、万众市场化”的趋势下,各区域要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构建核心利益联动机制。扶贫要往“尖”上去,包装农业产业品牌,做实农业上市公司,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核心品质,形成“地方特色”。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说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连、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济困。”[4]
其次,目前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去分发,从最基本的最实际的去保障贫困群众的生活,但这也仅仅是依赖外在的帮助去解决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去除贫穷,就像是只“输血”而自身不“造血”,这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对个人来说容易滋生无需工作就可以保障生活开销的依赖思想而导致个人的堕落,对于国家来说,常年“输血”将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支出而没有让贫困地区得到改变和进步。那么,怎么样在扶贫过程中不陷入“等、要、靠”的泥沼,不让贫困户产生理所当然地吃低保的惰性,最主要还是靠发展,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产业扶贫正成为不少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转向“可持续性扶贫”的主要途径。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平台、创业思路、资金支持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脱贫方法。要立足于所在区域的资源和产业特色,做好各个区域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直接依靠本地的资源优势、环境人文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眾的激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贫困地区的农民采取农企结合、合作社等方式,由此促进持续性发展。
总之,要脱贫必须得依靠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加强各类力量的整合,加强思想及思维方式的建设,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及完善是需要发展的。
三、精准脱贫乃脱贫攻坚之压轴一步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是指对不同贫困地区与人员,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帮扶对象实施精确的治贫方式,体现了习近平熟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原理。习近平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5]。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冲刺阶段,要想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就要以最认真的态度、最充足的准备和最精确的措施,集万众之心实现中国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都不落下,一起进入小康社会。
首先,要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采取稳定的脱贫措施,坚持开展扶贫工作。具体要求:一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他强调,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在决策层方面,各位负责人要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并行,做到精准思考、精准决策、精准实行;在执行层方面要保证各级负责脱贫攻坚的工作者的大公无私,不搞背后一套,不搞关系親疏,落实领导人应当肩负的责任,摆脱领导架子,亲自考察实情;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层面,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激发在政府的积极政策下可以脱贫致富的激情,积极配合政策。应积极发挥两者的结合作用,把三农工作作为扶持脱贫的重要举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真真实实谋福利做实事,让中央的扶贫工作惠及贫困地区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是兴国之本。要想把贫穷之根清除,就需要从源头做起,“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国强就得少年强就必须紧抓教育,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同等的机会受教育,从根源树立摆脱贫困就必须得学好文化的意识。各级负责脱贫攻坚的领导,要认真对待,肩负自身职责,运用多元化方法,同时有重点地精准扶贫,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发动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发展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因此,精准扶贫战略中的“精”以及“准”两者的提出是符合最终脱贫致富的战略思想的,是比较直白地指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及加强教育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步骤,必须始终坚持并严格执行。
综上所述,扶贫仍然是我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放在主要地位并急需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完成百年梦想的基础。在脱贫中,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且易返贫,时间紧迫,加上我国现在正处于新经济常态,但是我们党绝不放弃,时刻谨记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人民的好代表。发展是硬道理,要在之前的发展政策上取其精华,创新发展方式,鼓励贫穷地区的人民在积极配合执行政策的基础上也要根据自身地区的优势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再者,精准扶贫是解决脱贫问题的关键一步。可以看到,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还不是特别完善,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动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由此可见,扶贫工作需要政府和人民的携手共进,需要体制机制的切实保障,需要主观与客观的有力配合。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能打好脱贫攻坚之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玉明.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十大观点[J].党政干部论坛,2016(7):7-9.
[2]熊若愚.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初步研究[J].新东方,2015(4):27-30.
[3]刘华清.略论习近平老区扶贫开发思想[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5):27-33.
[4]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5):7-13.
[5]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