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书老人”汪新民和他的农家书屋
2017-06-03贺凯彤
贺凯彤
“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湖北省十佳阅读推广人”“黄冈市十大杰出老人”“五星级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如此多的称号和荣誉,让今年76岁的汪新民“既羞愧又汗颜”:“我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退休教师,一名最基层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一名超了龄的政协委员,我所做的事情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
这位普通的退休教师创办了一个普通的农家书屋,用14年的坚持,成就了不普通,他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农村,用书屋点亮了乡村的梦想。
为了村娃办书屋
1998年,年届六旬的汪新民从学校退休。每日读书看报,养花种草,日子过得好不清闲。人虽闲下来了,但育人的精神还没退,茶余饭后在村子里散步时,看到放了学就打架斗殴的孩子,汪新民总想做点儿什么。
一次,与洗马镇明德小学的老师聊天时,汪新民又听到了一个故事,让他坚定了办书屋的决心。胡小静在明德小学上六年级,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她寄居在姑姑家里。懂事的她尽管十分想要一套《小学生优秀作文丛书》,但想到父母在外打工太辛苦,不忍心向他们开口要钱,于是就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换钱买书,但捡了好久还是凑不齐买书的钱,路过书店时,她只能偷偷抹眼泪。
2003年3月,汪新民在自己住了40多年的土砖瓦房里办起了“农家书屋”。“书得用书柜装啊,一个书柜市场上卖七、八百块,这些钱够我买好多书了。”为了节省成本,汪新民请了几个人,到自己家的自留山上砍回三棵松树,锯成木板,订成4个书柜。又把自己多年积累的200多本书摆在上面,书屋就这样诞生了。
厚着脸皮去讨书
书屋是建起来了,但太简陋,里面的书不仅少,而且都很陈旧,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汪新民开始各种找书,别人丢的书他捡回来,别人当废品卖的书他买回来;他还给自己的学生写信,希望他们支持农家书屋,赠送书刊。
2007年,汪新民拿着自制的名片到浠水县文化局讨书,“活了几十年,见过讨饭的、掏钱的,还没见过讨书的。”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说。汪新民讨书的事情,被当时的县委周勇书记知道后,捐给他200多本书。随后,他又走访了县科技局、教育局、文化局、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先后“讨”到了1.2万册图书。
2011年,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中小学课外读物,汪新民发起了“我为孩子讨点书”的倡议,台湾、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好心人纷纷捐书。他在倡议书中说:“我想替农村孩子讨点书,哪怕一本两本、一册两册、看过的或用过的,只要书本干净整洁就行。
书屋点亮乡村梦想
2016年4月,在洗马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家书屋从汪新民低矮破旧的土砖瓦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镇福利幸福院。“搬家后的短短几个月,来借书和看书的人数超过了往年一年的总和。”汪新民乐呵呵地说。
14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新闻出版单位的帮助下,农家书屋的木柜全部换成了铁皮柜,还添置了印象投影仪等设备,藏书由以前的200多册发展到10万余册,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学、科技、少儿等12大类,每年借阅量达15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辐射作用,2015年,汪新民在全村推出了“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模式,凡是该村附近的村民都可以申请参加,每户只要交一份申请就可以从书屋拿到100册图书,在自己的家里设置书柜。目前,已经有11户申请成为“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
慢慢地,从“一家书屋”到“户户书柜”,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汪新民仍对農家书屋的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