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珠璎金步摇——步摇发展考述
2017-06-02曾洁妤
曾洁妤
摘要:步摇作为我国古代妇女的重要首饰,其被漫长历史所赋予的审美意义与历史意义绝不仅仅只是被限制在小小的妆奁中。纵观步摇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源流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经济水平、审美需求及佩戴者的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步摇的审美、历史意义与我国诗词绘画等传统艺术在彼此相互促进和完善的同时,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页。
关键词:步摇;传统服饰;历史;审美
步摇作为我国古代女性所钟爱的饰物,其最早的出现时间可根据文献记载推论到殷周时代。《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载道:“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1],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2]五代时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卷中》也曾提到:“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3]由此可推论,步摇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是王后著礼服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首饰。
战国时宋玉《讽赋》中“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4]等句,应该历史上首次对步摇进行的文字记载。刘熙也说步摇是“步则动摇也”[5],并将这可动摇之物说成是步摇上的垂珠。然而步动珠摇固然动人,却并不能说明步摇起初的形制就是顶端带垂珠的花钗。范晔在《续汉书》写到,东汉时皇后谒庙,须着以下服饰,盛装出席:“假结、步摇、簪、珥”。文中也提到了步摇的形制:“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着。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档,绕以翡翠为华云”。[6]
抛开并未细说的六兽安排,可以得知的是,在汉代属于礼制首饰的步摇,作为皇后身份等级的象征,形制并不会单薄简易。黄金为底,珠翠环绕,六兽加持,八爵九华,端华大气的步摇形制正符合汉代皇后这个荣耀万千的社会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汉代那辉煌而沉厚的历史文化气象。这是步摇作为普通的首饰所不能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同时,因为步摇“步则摇动”,除开审美方面的考虑,它也起着警示妇女行为的作用。妇女头着步摇,一步一摇,自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平稳细碎。这符合传统礼仪制度下对妇女举止行为都要守礼的要求。
及至晋代,步摇依旧属于礼制首饰,在佩戴者方面有着社会等级限制。由《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晋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由此可知,步搖并不被允许在民间流通,而是由上层女子所独享。至于形制方面,《晋书·志第十五·舆服》中写到,晋时皇后步摇形制是与东汉时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 “八爵九华”,其间雀形部件的数量要多些。晋朝时,步摇有着“珠松”的别名,以珠成松,其珠饰之多即可窥得一斑。
魏晋南朝及至北齐,步摇形制都随前制。隋朝皇后谒庙时,也同晋朝一样,仍需着步摇。可见步摇的礼制饰物属性一直延续到隋朝,其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朝代的更迭,也是历史那不可被止住的强硬步伐。
与此同时,步摇凭借其美丽,早已征服了由上至下的男女老少。它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地就从宫中禁内流传到了街头巷尾。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步摇已经成为许多民间女子妆奁之中存在的贵重饰物,宫中禁令也形同虚设。从这时起,步摇完成了平民化的历程。在魏晋诗人的诗歌之中,步摇的存在就已经一再被提及。可以看出,步摇的存在是非常契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的。因此,文人们丝毫不吝惜笔墨,大肆夸赞步摇的美丽。傅玄的《有女篇·艳歌行》写到:“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而曹植所写的《七启》诗中更是着力描写:“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无论是金步摇的灼人光彩,还是翠羽的相得益彰,曹植几乎是穷尽笔力来描摹步摇的美丽动人。而庾信作《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步摇自然是要配美人的。这诗将步摇与春日间的丽人相结合,所展现出的是彼时文人被这样夸姣饰物所丰满的风流独到审美。而在美术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也绘出了它的形象。步摇底部设有基座,基座上绕着枝丫,枝丫上又缀着叶子。花枝悬缀摇叶,想来若是画中人行走起来,应当是金枝颤动美不胜收的风景。步摇入画,多少也显示了它作为被普遍接受的饰物,在日常生活中与我国经典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所诞生的美感。这种步摇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六朝贵族妇女喜爱的头饰。
步摇在此时的盛行与慕容鲜卑这一民族有较大的关联。将步摇与冠饰相结合,便形成了慕容鲜卑所钟爱的步摇冠。有说法说,慕容鲜卑得名是因为其喜冠步摇冠,“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7]。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实证,不足以取信。但确实可从各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获知慕容鲜卑确实喜冠步摇冠。
至于唐朝,步摇的形制跟汉魏之时呈现相当大的差别。唐代步摇将金玉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在其顶端垂下珠玉。这样的垂珠簪钗,成为步摇的新样式。作为可考实物,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可让人窥见唐朝那被匿在时光中的华美风致。“四蝶银步摇”与“金镶玉步摇”一样,也是同时代步摇风格的代表物。“四蝶银步摇”是银质的,顶端饰有由银丝绕织成的四只纷飞蝴蝶,也垂下了珠玉垂饰。这两枝步摇制作在华美精致之余更体现了制作者高超的审美水平,更有利于今天的我们去理解唐代人民的艺术审美。而其佩戴者的地位,也可以让现今的研究者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经济能力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
说起唐代的步摇,便不能略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极尽风情的那一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暖帐度春宵”。诚然,这一首文学经典极尽笔墨描绘出了那个盛大时代的恢宏华美,却也以一些细小的切入点入骨三分地勾勒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慕之情。步摇便是切入点之一。美人眉目如画肌肤胜雪,被摇曳生姿的琳琅珠玉衬出绝世的好姿容,这着力刻画的惊鸿一笔便奠定了步摇在唐代首饰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步摇所具备的功能再也不仅只是为女子容颜增添丽色,更是为女子佩戴上步摇这一行为横添几分旖旎而深情的暗含意味,这是步摇与文学艺术交融后所被赋予的特殊文学意义。
受了唐代这个开放而恢弘的朝代本身的影响,这个时代的步摇无论是从贵重的取材、精湛的工艺、匠心独具的造型或是明丽浓艳又和谐一致的色彩搭配,都给人大开大合、毫不扭捏的潇洒大方之感。或许光是一只步摇,就已经足够让我们触摸到唐代那一丝繁荣而强大的盛唐气象了。
唐后五代妇女袭晚唐遗风,插戴步摇为饰者也很普遍。
至于宋元,步摇的形制仍沿袭汉代步摇与唐代步摇的形制。或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仿若娇羞不胜,此为汉式步摇;或在钗首以链垂下坠饰,行走时坠饰来回晃动珠玉琳琅,映衬如玉美人,此为唐式步摇。而受到宋代纤弱风气影响,宋诗词中收录的步摇虽是风情万种,却到底伤于柔媚了。显出宋朝文化中那忧愁的氛围来。两者相呼应之下,也不知是脆弱的步摇成全了这只见风月的诗词,还是这浸满纤细情感的诗词成全了宋代颤颤巍巍晃动着的步摇。
明清以降,首饰中步摇之名目似乎已经鲜有出现,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步摇改换了其他名称罢了。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五凤挂珠钗”其实就是凤形步摇钗,此即唐式步摇。
纵观步摇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源流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经济水平、审美需求及佩戴者的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从各项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中也可发现,步摇无论是材质还是制作工艺,都愈加精巧复杂。玉佩珠璎金步摇,漫长的千年时光之中,步摇一直存在于我国古典女子的妆奁之中,也存在于我国经典传统历史文化之中,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与时间的消逝。然而具备如此重大意义的步摇,如今却仿佛是被凝固在了我国传统服饰史之中,在当代社会生活之中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汉]郑玄:《周礼》卷二,四部丛刊明翻宋岳氏本,第40页。
[2][汉]郑玄:《周礼》卷二,四部丛刊明翻宋岳氏本,第40页。
[3][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宋百川學海本,第11页。
[4][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一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 3175 页
[5][东汉]刘熙:《释名》卷四,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年,第 74 页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年版本,第 3676-3677 页。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年版本,第 28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