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用法考辨
2017-06-02卓亚城
摘要: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成语意思一旦形成,不容易发生改变。但是也有少量的成语,其意思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慢慢取代了它的最初意思,“曾几何时”就是这样一个成语。本文通过对辞书 “曾几何时”注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梳理“曾几何时”意义和用法的演变,把它的几种常见用法进行归纳,从而探索其误用频率高和新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曾几何时;本义;演变;规范
一、曾几何时”的基础义及传统用法
“曾几何时”意义雏形最早出自于韩愈的《东都遇春》:“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大意是:还记得曾经充满朝气的少年,意气风发,才没过多长时间,发现自己竟已经高堂明镜悲白发了, 让人不禁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在这里,“曾几时”还没有固定成为“曾几何时”,意思是“才没过多长时间”。
后来表示这一意思的“曾几时”演变为“曾几何时”,意思没有变化。目前能找到最早的例句是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在这句话里,王安石是说,盛侍郎辞官回家以后,才没过多长时间,人们就因他的去世上门告丧。这个成语形成以后,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应用。
“曾几何时”在其意义固定下来以后,使用的就更加频繁了。鲁迅在《三闲集·吊与贺》中写道:“呜呼! 回想非宗教大同盟轰轰烈烈之际,则有五教授慨然署名于拥护思想自由之宣言, 曾几何时,而自由批评已成为反动者唯一之口号矣。”
从古今典型用例中可以看出,“曾几何时”一般用于表示一件事情发生后没过多长时间紧接着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往往前后事情的情况相反,并且对于这种变化颇有感慨。在示例中还可以看出使用“曾几何时”的语境之中往往在前后两个时间发生的事件,并且两件事件情理上还有转折意味,来感叹时间没过多久,变化却相当之大。因此可以得出使用“曾几何时”时,不是带有“曾经”的意思,而是用來表示两个事件间隔的时量短,人们在使用时就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表示倒叙的时间概念。
二、“曾几何时”的新用法
“曾几何时”在句子中应该包含两个相反的事件,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掌握使用“曾几何时”的这一特殊的语境要求条件。因为“曾几何时”有这种特定语境的要求,词典在解释时,引例按理应当把两个相反的事件都表示出来,但是查阅词典可见,许多引例都没有遵循这一语境要求,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例句中就只是存在发生变化以后的情况。词典引用例句的这一疏忽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曾几何时”的误用,所以现在很多人正是没有真正弄懂这条成语的含义,在使用这一成语时把它错误的理解为“当初”“曾经”“很久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用来表示一件事情之后,过了很久,发生了另一件事,来感叹时间过去很久,用法与其本意“才没过多久”正好相反。“曾几何时”的文言文中用错的现象几乎没有,现代错用情况却很多,特别是在建国以后的语料中,误用之例可谓数不胜数,“曾几何时”的新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表示过去的某一段时间
“曾几何时”用来表示过去不能确指的某一个时段,这一时间段可长可短。其中“曾几何时”所出现的语境中都包含了两个相反的事件,“曾几何时”表示过去的时间,可以将其意义理解成“曾经”,当作“过去”“当初”等词来使用。
例如:
1.中国人们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曾几何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帮助。
2.曾几何时他们在天涯海角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上述例子的使用和本义不同,表示的这个时段距离叙事时间可长可短,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时间概念。
(二)表示未来的某一段时间
有人将“曾几何时”误解为表示未来的某一段时间,用它来引出很久以后才会出现的事件,其意义相当于“有朝一日”“不久以后”“将来某一天”之类,这种用法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例如:
1.曾几何时,中国的GDP能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提并论之时,也是国民们扬眉吐气之日。
2.今天的野狼峪,沟壑纵横,曾几何时,就将“天堑变通途”。
(三)用来引出一种新状况
“曾几何时”用来引出新状况这种用法的表述形式带有一种感叹色彩,这一用法与其传统用法在形式上十分相似,但是只要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一种用法与传统用法相比所代表的时量偏大,“曾几何时”传统用法都表示两事件间隔的时量短,来感叹时间之短,而变化之大。而下述用例两个事件之间所隔的时间都不是小时量。例如:
1.北京的四合院工人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典型的模型,但是曾几何时,高楼大厦代替了四合院,千年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2.中国古代哲学把天当作神,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曾几何时,人们不再信奉所谓的命运安排,坚信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上句式可归纳为“A(旧状况),曾几何时,B(新状况)”,“曾几何时”被用来引出新事件或者新现象,表示新状况的起点,含有“不知从何时起”的意思。它带有转折的意味,一般出现在A与B两事物之间。
(四)用来引出一种旧状况
“曾几何时”出现在句首或段首,来引出某一件事物原先的状态即旧状况,后面一般都会有一个转折词来指出与现在不同的情况,句式为“曾几何时,A(旧状况),而今,B(新状况)。”释为“曾经有一段时间”或者“曾经在某个时间(段)”
例如:
1.曾几何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已经把竞技比勇的场地转到了高山峡谷,激流险滩。
2.曾几何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微乎其微,但是现在,却成了外汇头号富翁。
“曾几何时”这一词的字面意思并未表明它是用于“之前”还是“之后”,因此既可以将其理解为“才不久之后”,那么也可以理解为“才不久之前”。这些例子中的“曾几何时”所在的语境中都包含了两个相反的状况,人们在使用“曾几何时”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它出现的句子中的语言环境。在使用这一成语之前,它的前边应该交代清楚相关的情况,而后边要交代经过较为短暂的时间之后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在没有任何铺垫之前,就使用“曾几何时”,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误用了。
三、“曾几何时”新用法产生的原因
“曾几何时”新用法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与辞书对“曾几何时”的释义不统一有关
“曾几何时”词义比较模糊,是导致该词出现了许多与本义相悖的新用法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辞书对“曾几何时”的释义不统一,使得人们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曾几何时”的含义,也是“曾几何时”产生新义、甚至误用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的词典对“曾几何时”的释义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没有差异,都释为“指时间过去不久”。字典里没有关于这个词的其他意思,但是有些字典对“曾”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词典是将“曾几何时”的“曾”解为“曾经”,还有的词典将“曾”仅释为“副词”,这可能是导致人们误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与“曾”的统读有关
单独查阅“曾”字的解释,有一些字典对于这个字的释义也存在分歧,《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认为“曾”读“zēng”为语气副词,《古代汉语字典》(全新版)则认为“曾”读“céng”为语气副词。许多人将“曾几何时”用作“曾经”“过去”的同义词替换,如:“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这些情况说明,“曾几何时”在建国之后误用现象频繁可能与“曾”的统读有关,如果能将“zēng”和“céng”区别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曾几何时”的误用,就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掌握该成语的意义。
(三)与“曾几何时”的结构划分有关
成语有很多形式,三言、四言、五言等,但是四言成语的数量最多,因此我们在平常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四言成语为主,而在四言成语中又以二二结构为主导,比如生龙/活虎、三言/两语、七嘴/八舌、南辕/北辙等。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因此人们习惯将“曾几何时”做二二切分,读为“曾几/何时”,這种读法很容易使人们将“曾几”解为“曾经”,而导致整个成语的意义直接偏向“曾经”之义,从而造成人们的误用。
(四)没有弄清楚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
成语在使用时必须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这是由成语的来源,长期使用的意义和习惯所决定的,应当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很容易造成误用滥用。如“休戚相关”就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能用在事物之间。
同样,“曾几何时”的使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使用条件或语言环境,它应该用于两个不同的事件之中,并且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间隔不能太长,情理上需要存在转折关系,表达说话人对于时间过得很快的强烈感慨之情。例如:“回首欢笑嬉闹、亲密无间的时光,仿佛永远都是最亲密的伙伴,但曾几何时,擦身而过却已成路人。”
通过整体的句意来看,“曾几何时”必须达到表示小时量,感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的要求,这样的句子才符合规范。因此“曾几何时”在处于句子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它表达时量大的语法意义,就是属于误用;如果能看出表达时量小的语法意义,就是规范的。
从以上所列举的将“曾几何时”当作“曾经”和未来某段时间的新用法可能是由“望文生义”解词法产生的,是属于误用,而后两种新义可看作是其基础义的发展,人们使用的最为频繁,大有取代其基础义的趋势。 “曾几何时”词义的变异使用,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从语言的发展性来看,作为言语使用者可以通过谨慎的考察进而承认它们的新身份,建议词典在保留本义的同时,也可考虑增加其新义项。
参考文献:
[1]施麒麟.“曾几何时”词义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2]黄汝龙.“曾几何时”新用法考辨[J].咬文嚼字,2002(2).
[3]赵丕杰.“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J].中学语文教育,2010(11).
作者简介:卓亚城(1994–),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江西九江学院,学士,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