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责任在“替代”中丢失

2017-06-02宋文娟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替代责任能力责任心

宋文娟

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学习而烦恼。他们说:孩子早晨睡不醒,需要父母反复喊才肯起床;喊的次数多了他还不高兴,甚至赌气不去学校。下午放学回家后也不知道抓紧时间写作业,一直玩到吃晚饭。吃完晚饭就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催他(她)快去写作业,他(她)还不耐烦,说什么等会儿、等会儿,可常常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几乎每天晚上都是这样,需要在父母陪伴和督促下,孩子才能完成作业;碰到作业多的时候,就得陪着他(她)熬到十一二点才能睡觉。

家长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没责任心?他(她)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就不知道惦记着做呢?好像父母就该为他(她)想着,帮他(她)去做似的。”

不久前,我在校园里就遇见了一位初中孩子的母亲。她对我说:“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就被‘倒霉儿子‘请到学校三四次了。这不,今天又给他送作业本来了。”

“儿子的事,你为什么要替他做?他自己不能回家拿吗?”我问道。

“不行啊。儿子说,如果老师知道了他没带作业本,肯定会要挨批的。再说,如果他自己回家去拿的话,不是又要耽误课了吗?”这位母亲解释道。

“经常这样吗?”我问。

“差不多吧。他不是忘记带书了,就是把作业本拉在家里,或者是忘记让家长在考试卷子上签字了。反正过不了几天,我就得往学校跑一趟。”说着,这位母亲深叹了口气,很无奈地说:“如果是上小学也没什么,可他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还这样丢三落四,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真是让人太操心了呀。”

我好奇地问:“儿子上小学时,你也是这样经常帮他送东西到学校吗?”

“那倒没有。”这位母亲不以为然地说:“那时他还小哇,每天晚上我督促他写完作业后,就帮他把书桌清理一遍,并对照第二天的课表,检查一下需要带的文具书本,然后把书包放到固定的地方,第二天背起来就可以去学校了,根本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问题。”

“那你就还像以前那样,头天晚上帮他把书包整理好,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希望这位母亲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过去你一直在为儿子做,现在突然要求儿子自己做,你就觉得他能习惯吗?”

“你是说儿子没责任心,是因为过去我为他做的太多造成的?”这位母亲有些疑惑。

面对孩子的这类问题,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父母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孩子刚上学那会儿的情景:每天早晨起来催着父母赶快送他(她)去学校,回家后放下书包就急着写作业,父母让吃完饭再写,孩子还不愿意……这不正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吗?然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责任心便渐渐地丢失掉了呢?

父母们需要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过在孩子提早起床准备上学时,你要他(她)再睡会儿,说到时候喊他(她);有没有在孩子告诉你准备温习功课时,你仍然不停地催促;有没有在孩子作业时,你在一旁不时地“指手画脚”……

父母再想想,每当你太多地插手孩子自己(他/她责任范围内)的事,或干脆替孩子去完成时,孩子当时是怎样的反应?刚开始,孩子是不是表现出有些不高兴,甚至反感。慢慢地孩子是不是就习惯了?习惯等着你的安排,等着你替他(她)去想,等着你替他(她)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就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转移:孩子再也不用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了。因为经验告诉他(她),父母一定会帮他(她)思考、替他(她)计划、替他(她)行动的。于是,孩子的事就变成了父母的事,孩子的责任就转化成为父母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责任心,而是父母们把孩子的责任心给弄丢了。是父母用自己的“替代”行为,把孩子的责任行为给“替代”掉了。

当然,一些父母也会对此进行辩解。说我们之所以那样做,还不是因为心疼孩子,还不是担心孩子因迟到、因没完成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果真如此吗?父母可以仔细想想,自己到底是在心疼孩子,还是在心疼自己。在我看来,父母们之所以要去“替代”,其实心疼的是自己。因为你不去想、不去说、不去做,你心里就会很难受。为了不让自己难受,你就自作主张地去帮孩子想、帮孩子做了,这样你的心里就踏实了、舒坦了。因为这时,你会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与自己无关,都是孩子的错。

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违反学校纪律或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也并不是什么壞事,至少可以让他(她)看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一旦孩子真的体验到了几次被批评的痛苦,他(她)自然就会重视,就会学会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学会地把自己的行为调整到符合学校要求的水平,这正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

糟糕的是,由于父母们看不得孩子被批评,看不得孩子有一点点的不高兴,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的苦。于是便不经孩子的许可,强行插手孩子的事务。如起床、穿衣、洗漱、作业、复习等,这些本属于孩子份内的事,父母们就都全盘包揽下来。

我们知道,人是有惰性的。对孩子来说,当有人替他(她)着急、替他(她)安排,还能逃避批评,他/她为什么要去改变呢?所以我们说,是父母“替代”孩子的行为,“教会”了孩子学会拖延、逃避,“教会”了孩子学会“转让”,即,把他/她自己的所有责任都转让给了父母。

当孩子已经习惯了有父母帮他(她)想、替他(她)做这种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时,父母们却又突然要求他(她)要对自己负责。此时孩子已经没有了责任意识、责任经验和责任能力了。这种情况下,他(她)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又怎么能自觉地负起责任呢?

要想让孩子有责任心,父母们要注意三点。第一,改变自己的态度,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两种决然不同的态度。如一方面不给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第二,从现在开始,停止自己的“替代”行为。父母们只有放手让孩子做他(她)能做和他该做的事,只有让孩子经历几次刻骨铭心的痛,孩子的责任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孩子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做他(她)份内的事。而在做的过程中,他(她)的责任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责任经验也逐渐丰富,责任行为也就越来越有效。第三,在孩子履行责任行为的过程中,父母们可以给他(她)一些建议(如在床头放一个闹钟),对孩子做得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孩子的责任行为变得有效的同时,责任行为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这样,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提高孩子的责任能力,到积累孩子的责任经验,孩子的责任习惯也就养成了。

猜你喜欢

替代责任能力责任心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民法视域下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思考
被监护人致人损害侵权解释论研究
无责任能力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刑法评价
建立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3-5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