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6-02张世燕
张世燕
摘 要:在历史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研究的一个落脚点。对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在我的历史课中,就运用历史故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有效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历史故事,这对学习动机单纯,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中学生心理特征来说很适合。在我的历史课上,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和深化课本知识,我经常性的穿插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交流历史故事,感悟历史
历史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从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方式。如在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首先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的故事整理成文,然后在班级中交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了解四大名著思想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问题如下:①你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书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人?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②说一说《水浒传》中的好汉?你喜欢书中哪些好汉?为什么?③《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作者创造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④《红楼梦》描写的主题是什么?贾宝玉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针对问题交流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明清四大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用意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由于八年级同学不愿意表现自己,加上又没有更多地时间去收集历史故事,学习历史,所以教师采用精彩的故事、感人的讲述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准备,收集有效的历史故事素材,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如在讲解《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我就讲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一些外交史。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總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以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讲述枯燥而难懂的中国外交的知识,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二、在教学中溶入历史故事,扮演历史角色,理解历史
八年级学生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又如讲《法国大革命》,让学生讲“滑铁卢战役”的故事,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兴趣很浓,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表演和讲述,提高学生上课时参与教学的能力,也使学生能穿越时空,经过切身的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会历史的脉搏,更加理解历史。
总之,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而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课。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听故事,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在这点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转移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落脚于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就能使历史课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