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需心药医
2017-06-02吕若琦
吕若琦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最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包括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心理健康,等。那么,这些重点人群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在此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病例,为大家一一分析。
因恐惧癌症而出现“惊恐发作”
当下,癌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令人担忧。尤其是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高度“恐癌”现象,对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存在回避现象,这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医学界人士提出,癌症病人只有1/3是因为癌症本身死亡的,有1/3是吓死的,还有1/3是过度医疗而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用正确观念对待癌症,避免被癌症吓死呢?
35岁的蒋女士3年前发现甲状腺癌,已手术治疗,术后服药治疗。因为甲状腺功能检查经常波动,她为此心有警惕,害怕癌症复发,每日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她经常跑医院询问自己的病情,频繁地做甲状腺B超和验血,医生解释后只能放心几周。还出现了失眠、紧张、心慌等症状,一直在家休养。虽然丈夫对她百般呵护,怕累着她导致癌症复发,但这依然不能减少蒋女士内心的恐惧。
数月前,蒋女士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像要“死了”似的,面部及肢体麻木,持续10分钟左右,过后能自行缓解。她被送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心脏和血管B超、脑电图、头颅CT、血生化等检查结果都正常,甲状腺功能显示无需特殊处理。1周后蒋女士在家里又出现类似情况,持续数分钟,再次到医院检查仍无明显异常。
这样的情况在蒋女士看来是死亡的先兆,她为此整天担心、入睡困难,每天以泪洗面,甚至不敢一个人待着,最后被介绍到心理卫生科就诊。心理卫生科医生经过详细问诊和心理评估显示,蒋女士存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状况和疑病的人格特点。
分析———“恐癌”带给患者的痛苦甚至比疾病本身还大
尽管人的情绪状况可能会因甲状腺功能的波动而影响,但蒋女士更可能的原因是“恐癌”引发的长期应激所致。
医生建议蒋女士服用药物以抗焦虑治疗,但她拒绝精神科药物,怕有副作用,对癌症不利,表示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经协商,同意进行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1个月后,蒋女士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但她总觉得自己“似乎缺少点什么”,尽管对生命和死亡问题有所认识,但头脑中不时还会想起死亡,令她非常痛苦。
经过2个多月的心理治疗后,蒋女士的症状已明显缓解了,内心也相对平静。情绪稳定后,有了“正念地活一天就赚一天”的想法,以前经常波动的甲状腺功能已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恢复了以前从事的工作。
建议———带着正念生活能活得更幸福一些
对癌症病人来说,除了接受必要的手术、药物等治疗之外,还需要治疗的是受伤而绝望的心灵、自我放弃而孤绝的生活方式、缺乏人生目标的无望感、无法唱生命中最想唱的歌的失落感。
许多刚开始参加心理治疗的人对此感到不理解,然而,随着康复的进行,那些能够坚持下来,能够对自己的生命采取探索态度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生命与状况有不一样的感觉。许多带癌生存的人开始学会把注意力从固有的病症状态转变成对生命和创意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激的解除,他们的疾病就会变得比较没有破坏性,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惊人的状况,疾病似乎不见了。即使症状仍然存在,甚至不断地在向死亡迈进,但他们的生命品质提升了,能优雅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与所爱的人。
80岁老头怀疑老伴有外遇整天吵架
80岁的胡大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多年,前些年只是记忆力减退变得糊里糊涂,近年来,胡大爷变得敏感多疑起来,几乎天天都找老伴吵架。因为胡大爷总是怀疑老伴有外遇,只要老伴跟异性讲话甚至看一眼异性就会引起他的不滿,即使老伴呆在家中也不能消除他的担心。胡大爷的多疑,给他的老伴和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分析———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是疑心病的主因
经过诊断,胡大爷患的是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症。据家人叙述,胡大爷已经糊涂多年,虽然子女都发现了他的异常,但都认为人老了记忆力下降是正常的事情,没必要看病吃药。直到老人动不动就怀疑老伴有外遇,整天吵架,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家人才意识到要带他到精神卫生科看病治疗。
有调查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20%患有老年痴呆,其中65岁以上患有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症就不少。患病的老人往往不自知,没有什么痛苦,而老人的异常表现反而会给家人带来困扰。
建议———近记忆下降是老年痴呆的最初表现,应尽早干预
患了老年痴呆应该尽早治疗,家人如果发现老人出现近记忆力下降要格外小心,尽早带到医院诊断干预。因为及早干预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治疗意义比较大。如果放任不管,疾病发展到中期后,除了人越来越糊涂外,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精神障碍就是让家属备受困扰的一种并发症。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都没有早期干预的意识,有些是因为老人出现严重精神障碍后,家人不得不到医院寻求治疗;有的是因为老人因糖尿病、脑中风等疾病住院治疗后,其他科室医生意识到需要精神卫生科医生会诊而发现问题。
对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的意义大于治疗。作为家属不应该有病耻感,除了注重老人的营养和安全,还要接受老人得了精神疾病这个现实,接受老人的种种异常行为,因为再怎么骂也骂不“醒”老人。跟老人太较真,痛苦的只是家属自己。
乖孩子变得厌学了
青少年本该拥有快乐的时光,但如今不少孩子存在抑郁问题。究其原因,许多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好好反省。
陈女士最近碰上烦心事。儿子上初三以后逐渐变得不爱学习,原本性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少语,有时晚上玩手机玩到1点多钟,成绩明显下降,问他也问不出所以然。更令她头疼的是,原本住学校的他要求住回家,住回家之后连夜自修都不肯去了。陈女士尝试了许多方法均无效后,最后想到带着孩子求助心理医生。
分析———心理因素造成孩子厌学
学生的厌学除了躯体原因(比如身体确实生病了)和经济原因之外,大部分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主要和以下几点有关。
青少年时期的焦虑、抑郁情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危机岁月”,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趋于成熟。但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的速度达不到生理的发展速度,难免会引起幼稚和成熟、冲动和自控、独立和依赖之间的相互碰撞,因此青少年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况,往往首先表现为厌学。大部分的焦虑、抑郁情况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程度较重,或者达到疾病诊断的标准,就需要结合药物治疗。
社会客观原因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的压力过大要求过高,学生未达到要求而逐渐在内心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也慢慢失去了信心。这种消极的情绪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恶性循环并产生厌学的心理。
家庭因素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遇到挫折难以完全满足自我要求时,即出现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另外,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问题。
建议———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当考虑孩子可能存在抑郁问题时,除了要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检查做相應措施处理之外,建议家长认真考虑并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转变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整个社会在提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家长更应该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清晰地认识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唯成绩论。
其次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与沟通,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精神,积极挖掘孩子的潜能。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带给孩子温馨的气氛,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还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体育锻炼能增加孩子的身体素质,运动之后也可以产生心身放松的作用,家长一起陪伴的游戏活动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放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