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Ftth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应用
2017-06-02徐来春
徐来春
【摘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就宽带技术来看,我国的宽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便捷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宽带技术中,Ftth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新兴技术被看成是目前最先进的接入网技术,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将具体探讨Ftth技术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Ftth技术 智能住宅小区 光纤到户建设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网络通信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通信接入方式效率较低,影响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新的接入网技术应运而生,Ftth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为了提高宽带传输的质量,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势在必行。
一、Ftth概述
1.1内涵
所谓的Ftth,指的就是光纤直接入户。Ftth是一种新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其优势性更加明显。传统接入模式需要进行多次转换,信息数据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遗失等问题,宽带的运输效率会受到不利影响[1]。Ftth接入网模式更加便捷,可以提高信息数据的传输质量,避免信息数据的多次转换,节省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我国在上个世纪引进了Ftth这种接入网方式。就目前来看,Ftth已经成为各国公认的最有效接入模式,其可靠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具体来说,Ftth具有以下的几点应用优势:第一,Ftth的污染程度较低,清洁性较好。第二,Ftth的安全程度较高。第三,Ftth的数据传输水平较高。
1.2构成
Ftth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部分是OLT,这一部分可以实现区域之间的网络连接,扩展广域网的范围。第二个部分是ODN,ODN和OLT结合,可以为用户的交流沟通提供平台。第三是ONU,可以提供数据交换的端口。在应用Ftth的过程中,需要对局域网进行设置,采用单独的光纤,同时还要应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实现运营商和用户的网络连接。
1.3实现
具体来说,Ftth有以下的两种接入网方式:第一种是点对点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方式以以太网作为基础,又被称为P2P。P2P的接入速度非常快,但是其消耗的费用较多,维护管理的难度较大。对于一些经济情况较好的用户,可以推荐使用P2P接入方式。第二种是点对多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方式以树型拓扑作为基础,有被称为PON。PON的成本消耗量相对较小,维护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小,因此可以扩展PON的使用范围。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的建设中,一般采用P2P和PON相结合的部署方法,这种结合方法的铺设成本可以为大多数的居民所接受,通过联合部署,传统的网络系统可以升级为全IP网络,满足居民的快速用网需求[2]。
二、Ftth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应用
2.1 OLT部署
首先,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OLT部署。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对小区的规模进行测算,并计算网络的覆盖半径,保证所有的居民都能接收到网络信号。第二,要根据接入用户的数量来调整OLT的光缆规模,并采用安全技术对网络施加防护层。第三,应该提高Ftth接入的效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第四,应该控制荷载数量,优化OLT的部署流程。
2.2分光比与分光器
其次,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设置分光比与分光器。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应用Ftth前,需要对分光方式进行选择。分光方式可以分为一级集中型、一级分散型、二级集中型、二级分散型等等,每种不同的分光方式所对应的的实际操作不同。第二,应该按照分光方式来调整分光器的位置。
2.3 ODN规划
其次,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ODN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进行宽带运输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光纤材料。第二,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信息化自动操作系统等,对ODN进行智能规划[3]。
2.4组网建设
最后,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组网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將多个用户一同连接到组网之中。第二,综合小区的铺设环境,判定分光特性,选择不同的接入模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居民的用网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必须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
参 考 文 献
[1]黄敦锋. FTTH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实施途径[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3):24-25.
[2]倪巍. FTTH在智能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4,(22):70+101.
[3]赵红. 基于电力光纤到户的智能用电小区设计应用[A]. 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