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党报官微的提升研究

2017-06-02周云倩常嘉轩

中国市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微博互联网+互联网

周云倩+常嘉轩

[摘要]在江西日报官微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尤其在当下的发展期,江西日报官微在“互联网+”的探索中勇于创新,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对于树立微博品牌,打造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平台,以及推动传受的互动交流,都产生了有益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江西日报;微博;党报官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88

1前言

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互联网+”成为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战略。所谓“互联网+传媒”,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让党报微博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不走向式微,又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性命题。

2江西日报官微的“互联网+”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平面报媒受到强烈的冲击,融合转型已成为不二选择。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抓住微博應用普及的契机,于2011年2月26日正式成立江西日报官方微博,系全国较早一批推出的党报微博。2012年在新浪推出的微博报告中,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被评为年度十大党报微博。2013年,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全国“地方党报法人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排行前十。现今,该官微拥有195万粉丝,每日7:00至23:50发布微博243条,推送内容以“新闻+生活”类信息为主,涵盖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各方面。一周内微博平均转发量达到5265条左右,评论在400条左右。江西日报官方微博荣登2015年上半年地方主流媒体微博影响力十强榜。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中,江西日报官方微博以此为依托,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推动自身影响力提升。

21“互联网+”新闻

211加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产品的一个最重要特性之一,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标杆。党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受到传播介质的限制,无法将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官微的出现则充分发挥“Anytime”的功能,使新闻与受众之间产生“即发即得”的效果。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利用这一传播优势,大大增强了新闻发布的时效性。《今日要闻》版块集中提炼、传播母报内容,弥补其无法即时传播的短板。2016年3月10日发布的《今日要闻》的版块内容中,将母报新闻内容8个版面的内容,即时提炼,并用6句短标题“1江西代表团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2“十三五”期间,你将拥有这些法治“大红包”;3我省出台意见支持党员干部大胆干事;4江西今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5投诉量居高不下,买车何时才能不闹心?650年坚持写“气象日记”,他被誉为‘活气象台”,并将母报中其他版面整合成为PDF图片,紧跟在上述标题下面,可随时点击查看,又给人图文并茂之感。

此外,为了增强新闻时效性,江西日报官方微博更将发布频率调整为30分钟一次,将新闻时效性原则进一步贯彻到位。

212确保新闻精练

相比阅读传统纸媒长篇幅的深度新闻报道,在官微平台上,受众更愿意节约时间成本进行快餐式、便捷式的新闻信息消费。同时,微博博文字数上也有140字的硬性限制。

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强调将新闻精练化处理,打造简短新闻。以此节约受众的阅读时间成本,也使新闻内容产品更为短平快。具体做法则是把新闻核心内容浓缩为一句话,放入“【】”内作为提要,再在“【】”后加入详细新闻内容。2016年10月22日的一则微博中,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将“沪昆高铁11月30日通车,南昌到昆明仅需6小时”放入“【】”中配图,并在其后再对新闻进行概述和详细介绍。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使受众先“触及”再选择性展开或跳过。

213增强传受互动

在传播环境中,传者与受众展开有效互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增强其影响面。由于传统报媒“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加之无法建立即时的互动渠道,受众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都大打折扣。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利用微博评论功能,积极推动线上互动,形成“Face to Face”的交流模式,即受众在接收到微博发布的新闻后,可以即时地在微博上加以反馈和评论。为此,江西日报官方微博专门推出《微话题》,用以讨论版块,引导受众驻足点评,提供受众畅所欲言的平台,推动深层互动。2016年8月11日的微博中,以“【地铁里纳凉,你去过吗?】”为标题开头的“微话题”微博一经发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针对微博中报道的大量南昌市民选择在地铁站纳凉这一行为各抒己见,收获评论及转发数过百条。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营造了受众的参与感,确保了受众交流的实质性。

22“互联网+”生活

221提供线上服务

“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获取资讯。江西日报官方微博也因此开设了相应的生活服务类板块。首先,将每日的第一条博文定为天气预报、不定时更新菜谱和交通信息等。其次,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开设“微观察”“你好,秀美江西”等话题板块,持续更新相应内容,提供旅游咨询等服务信息。最后,提供最为适用的生活指南信息,设立“生活小窍门”“便民服务信息”等,既大大丰富了微博内容,又提高了其线上服务的质量。

222推动“轻生活”

为了官微与粉丝的关系,营造官微的亲和特质,江西日报官方微博每日发布“每日幽默”、网络笑话、搞笑图片和幽默视频等轻松内容,占日均博文量的10%。另外,不时推出美丽的风景图片与粉丝共享。微博的语言风格,更是加入“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等网络词汇,基调轻松愉悦,给粉丝搭建出一个“轻生活”的微平台。

3下一步的“互联网+”方向

粉丝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微博的影响力,用户黏度则说明了微博对粉丝的黏性。所谓用户黏度,是指一个网站能够吸引用户并留住用户的能力,往往体现在用户对网站的浏览频次、流失率等,与粉丝活跃度、忠诚度挂钩。所以,要增强微博对粉丝黏性,一方面要减少粉丝的流失率;另一方面也要减少“僵尸粉”的数量,提高粉丝的参与度,拥有较多的高质量粉丝,且不断持续地开发培养新的粉丝群体。江西日报官微为了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更有效的黏性目标,就需要从微博内容的优化和增强互动上入手。

31进一步优化微博内容

做好内容,是党报官微在“互联网+”时代运营的不二法则。不断更新、推出有吸引力的内容是党报官微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做足新闻内容的时效性。除了加强即发新闻的采编和及时推送,还可做好互联网加法,运用“微直播”形式对热点事件进行第一时间报道和持续追踪,也可大大增强其时效性。2012年10月27日,江西日报集团首次利用“微直播”的形式记录在“微爱留守”公益活动中志愿者资助深村小学并赠送礼物等的全过程,即时跟紧最新发布消息和进展,无疑增强了其时效性。

其次,推崇内容贴近化。江西日报官微应更多推送贴近民生的资讯,既要做好省内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也要开拓省外受眾市场,扩大受众的市场份额。

最后,微博语言上也要更加亲和化。做到用权威的声音说出草根的语言。一方面要规避官腔用语,多采用接地气的民生话语,打造老百姓看得懂好理解的语言风范;另一方面也可多用网络流行语来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从而增强对粉丝的吸引力。

32增强线上线下互动

增强线上线下的互动,使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很重要,正如美国学者丹·吉摩尔所说的:“此前被称为受众的人们现在成为‘参众,那是一种不同的关系了,核心就是‘我的参与。由‘我的诉求、进入‘我的圈子交流、获得‘我的愉悦性体验,这是信息社会新老媒体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对“我”——参众的重视与开发,是新媒体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2]通过线上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同时在线下激发粉丝的活跃度,以双管齐下的方式也是增强江西日报官微黏性化的有效手段。

在线上,首先,官微可以加大微博热点话题的讨论,随时掌握热点话题动态,善用微博中加入关键词功能,主动添加话题形成互动模式,让粉丝参与到互动讨论当中来。线上“增热度、加关注”的方式,可以逐步稳固和壮大粉丝群;其次,多主动引导粉丝参与事件讨论,以开放式设问方式吸引粉丝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最后,在微博中发起公益活动。江西日报官方微博2012年10月发起的关注留守儿童“微爱留守”公益活动,号召社会力量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传播了正能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其对粉丝的黏性化。

在线下,多举办粉丝互动活动。召集粉丝与博主团队见面分享交流等,可以加强粉丝对党报官微的真实认识和好感。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可举办粉丝过五百万时的见面会和粉丝福利活动,扩大对粉丝的影响力和号召性。还可创新出新,针对粉丝的需求,适时推出一些俱乐部、兴趣圈的活动;结合线上公益宣传,推动线下公益行动的方式也可凝聚粉丝力量,组建正能量的粉丝团体。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在2016年7月29日当日,发布急需熊猫血救人。消息一经发出,在线上得到极大反响,网友纷纷转发呼吁。线下若再设立爱心帮帮团,将传播大爱活动在线下真正组建起来,既可以增强对粉丝的黏度,同时又将公益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 2015(6):33

[2]杨自强 以“用户圈”为核心打造新媒体矩阵[J].中国记者,2015(3):27

[3]王晓冬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的传播语态研究[J].新闻战线,2016(5):97-98

[4]李娜“两微一端”背景下媒介联动报道优势探析——以《新京报》对“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报道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8(8):32-34

[5]杨蕾构建“互联网+传媒”的四维模型——以高校宣传工作中的应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6,1(1):107-110

[6]符晓阳社交网站用户黏性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14,34(10):174-176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转型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6ZT20)。

[作者简介]周云倩(1972—),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常嘉轩(1992—),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微博互联网+互联网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