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教学新语境

2017-06-02牛丽红

新闻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帮扶民族院校激励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民族类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亦与时俱进。本文拟结合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的体验,通过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过程设计,探索本课程“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民族院校 新闻采访学 实践教学 “激励、帮扶、分层”

一、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缘起

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动手能力和时代的创新意识要求甚高。

综观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一所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院校,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适应性不强,新闻素养普遍较低,再加上旧有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其实战能力不强。

本课程教学团队曾经对回到民族地区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训实践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一般表现为: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强,且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从重视民族特色方面展开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应“与当地的地情、民情和媒体特色发展相结合,使所培养的新闻人才能够满足媒体的需求”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对地域文化、当地民族传统习惯和知识的学习;积极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教学;了解当地媒体特征、媒体需求、媒体发展模式,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教学法

追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从要素结构的演变角度看,主要有两条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以教师为中心,源于夸美纽斯(捷克)——赫尔巴特(德国)——凯洛夫(前苏联)等,其课堂结构基本属于讲解(教师)——接受(学生);一条是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美国)——布鲁纳(美国)等,其课堂结构属于‘创造情境——发现探索。”②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比对、梳理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惰性”理论的利弊,结合二者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生源广泛,民族成份众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根据设定目标(问题),激励学生发现、探索实践内容,设计“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归属感,使他们在“创造情境→发现探索”的激励作用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训实践能力。

(二)帮扶教学法

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掌握的学习理论(1986)里认为:“只要对三个自变量(知识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③该理论在矫正学习障碍学生,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教育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混合→互补”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一一分解、混合到“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和“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中,让他们在实训实践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分层教学法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

由于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跨文化等特性,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圭臬,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实训机会、实践频率、动手能力等方面实现共享共赢。

三、“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赛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实践的热情和主动性

1.积级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院校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新聞大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知识讲授,缺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往往是期末考试后给学生一个成绩就算结课了,这就导致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轻视实际操作,从而产生一批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将各类新闻大赛和新闻教学紧密相连,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带动学生练习新闻采访基本技能,比如“黄河新闻奖”“民族杯摄影大赛”“单车摄影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比赛分别与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相关联。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为以后走上新闻岗位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把新闻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各种赛事相结合,用比赛代替了原来各种零散的实践训练,这种赛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经过这些赛事的洗礼,学生们就能明了当前传媒的内容要求、形式要求,使他们能够和业界的专业要求无缝对接。而且比赛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包括一些国际性大赛。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大胆提出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能,在实战中得到提高”的教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仿真”实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体会自己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距离,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训练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不断取得进步⑤。

2.积级组织学生开展新闻采访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实践训练,首先要进行专题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激励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运用采、写、编、评、摄等“融媒体”技能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闻采访学的项目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具体为:

第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新闻采访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技能技巧模块、新闻采访思维活动模块、新闻采访呈现模块。第一模块主要解决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种新闻采访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能力;第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价值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采访创新能力;第三模块主要解决采访技巧与新闻采访思维活动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三个方面同步进行。一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采访实训项目,保持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新闻采访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课程的网络学习型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设计。二是以实践教学项目为依托建立实教训教学基地。三是围绕实践项目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采访活动。比如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开展的“重走范长江之路·甘肃段”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践行实践教学项目中始终坚持项目设计的“学生主导性”、项目过程的“完整性”和项目技能的“融合性”。

(二)以“分散→混合→互补”的学习小组展开实训实践,帮扶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1.遵循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展开多元化、跨文化的帮扶学习。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源地、性别、民族身份及爱好、兴趣、特长等,据此按照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新闻采访课程的课堂技能实训任务。如每一单元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印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解答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及“变通”,“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将要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实施“寻找新闻线索”“讨论新闻采访选题”“进行采前准备”“设置采访问题”“讨论新闻采访方法”等一系列新闻采访实训活动。一般情况下,“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主要在校园和周边社区进行新闻采访实训活动。

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的合作实践学习,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自信、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不仅进行多语言、民族习俗、民族知识的相互学习,还锻炼了学生一起面对解决各类采访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团体合作的精神。

2.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個性特征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

本课程教学团队依据学生人数,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6~8人的“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教师每周布置的课外新闻采访任务。其特点是:以实践前行反过来检验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现新闻采访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对接。其采访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囿,一般是灵活机动,随时出击。

除此之外,“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还承接校内校外的新闻采访实践项目,不仅要积极充当社会大众媒体“通讯员”的角色和参与完成教师的课程教研项目,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校园媒体发稿以及完成学校各类新闻赛事的新闻采访策划等实践项目。

6~8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的组建,不仅使学生在“激励、帮扶”的语境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交流和活动的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三)以“基础采访技能层、中级采访技能层、高级采访技能层”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实践”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分析,历经数年的实践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对新闻采访学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循序渐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渐入采访艺术佳境的飞越。

1.基础采访技能层。通过课堂PPT直观演示和课程案例实训法,主要实训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其新闻敏感、新闻采访规程等的训练。

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层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实践教学浅层次的知识建构和技能习得。要求学生明晰新闻采访的流程,并掌握相关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属于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内容分层设计的第一层。

2.中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每周播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挖掘新闻线索、培养新闻线人的能力;通过“每周焦点”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选题、采前准备、接近采访对象、设问提问、选择采访方式等重点内容的实训。本层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实现了新闻采访从技巧到能力的过渡。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二层。

3.高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每年一度的“三下乡”新闻实践和各类新闻赛事活动及新闻实践项目的实战演练,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目标新闻产品的创作。任课教师收集好课程目标新闻作品后,进行评审,最终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业内的相关赛事和大众媒体去参赛和发表。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三层。此时,新闻采访完成了从技巧到艺术的飞越。

学生通过这一层级的实践实训,打通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非线性编辑等专业课程的“关节”,所学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和融媒体的认知也有了提高⑥。

四、结语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是在前人论述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实践课程设计及应用设计只代表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浅尝体验,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谨请与各位同行商榷。

注释:

①银燕.探析内蒙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J].传媒教育,2016(5):14.

②罗玲.“激励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1):39.

③邵立斌.农村初中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帮扶学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2):106.

④蔺燕.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D].2014年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⑤汤文靖.新闻学专业“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 (8):44-45.

⑥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261-262.

【本文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XJG-100167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程系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牛丽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帮扶民族院校激励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