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
2017-06-02陈太文
陈太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教师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行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尊重差异,多元评价,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
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美国教育家多尔曾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首席”,是内在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平等不是指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与学生平等,而是指教师在交流和沟通上与学生平等。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放低姿态,走近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和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
2.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改变学生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结果。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时刻秉持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多元评价学生。
多一种评价方式,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淡化横向比较,注重纵向比较,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这样,学生就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教师要摒弃空洞说教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巧设问题,加强学生的探究体验,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牢记课本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基础和教学氛围,而且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探索目标,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此,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问题,适时、适量、适度地把握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聚合发散,学会思考,提高学生創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聚合在一起。当然,聚合思维并不仅限于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聚合,还可以对人物、事件、意义等内容进行聚合。由此可见,聚合思维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发散思维强调求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形成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解决问题途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包含许多理论问题、思想观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