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2017-06-02多晓艳
多晓艳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受教育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PLC课程是中职学校电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梯形图进行电子应用系统辅助设计的能力,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编程能力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效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行动导向法在PLC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PLC技术应用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理论起源于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强调人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人自我控制、不断优化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用具体的行动产品或成果来引导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做中学”“先行后知”的过程,强调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分配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合理的建议,并和学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合理选用教学内容
将PLC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基于工作过程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多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項目。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工作项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改变传统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围绕中职学校PLC课程标准,删除繁杂冗余的理论知识,避免大篇幅的文字讲解,突出指令的实际应用、程序的设计与优化、系统的运行与调试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教材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和功能指令。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资讯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价六个步骤进行。
教师以车间主任的身份进行任务分配和技术指导,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不同的步骤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资讯阶段,教师负责下发工作任务,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整理,完成任务书中的引导问题。在计划阶段,主要是学生按照相关知识整理出程序设计思路,教师则要通观全局,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施项目之前,将学生按照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分成2~3人的小组,并安排小组长。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长要认真负责,分配好工作任务,讨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编写学习任务书,精心设置每一个引导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引导问题主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比如在讲解自动门控制程序中,当学生设计好手动上升和下降的程序后,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何实现自动上升和下降,需要增设那些位置的那些触点。学生按照这些引导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巩固了所学知识,发掘了潜在的学习能力,拓展了专业视野。
四、实行多元化评价
改革传统的成绩评定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制度是行到导向教学法的需要。学生成绩的评定应该注重过程,而且要贯穿于PLC的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小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评价的主体也要由“教师独揽大权”转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都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组间成员进行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多样化的评价制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自我,巩固学习内容,构建自己的意义体系,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以“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进行任务的计划、决策、实施和评估,在实践行动中获取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PLC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