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发展研究

2017-06-02章衍胡刘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路问题方法

章衍 胡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人的发展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主要讨论了人的发展的异化、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的内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等问题,并形成了从纯粹理论转向历史现实、从价值观转向历史观并趋于统一、从内容规定转向实践操作并趋于统一等研究思路,和概念思辨、实证分析、逻辑演绎、历史归纳等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的发展;问题;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04-06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之一,但是人的发展研究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之外的,相反,是内在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之内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人的发展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众多成果。可以说,人的发展研究实际上是和中国改革开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换言之,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激发了国内学者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只有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历史问题,并置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考察,才能理清脉络,进而掌握问题的关键。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异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激烈争论,不仅激发了学界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成了人的发展研究最初阶段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人的发展的异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理解人性和人道主义。其一,对人性的理解有所不同,一开始表现为文艺界对反映人性作品的评论,认为人性是人类自然的本性,随后发展到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其二,对人道主义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一种观点强调人道主义就是注重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世界观,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区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提出道德原则和政策;其三,有学者总结了之前的争论,认为应把传统的人道主义分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而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反对前者,坚持后者。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人的异化现象。这一问题的讨论,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其一,主张“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政治和经济上都存在异化现象,其各个方面的主体都是人,所以也可理解为存在人的异化现象;其二,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需要置于马克思所讲的具体语境中,如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特殊的雇佣劳动,并不是指社会主义社会。此外,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一,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人道主义,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既具有伦理倾向,又具有自然主義倾向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彻底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其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一旦把个人理解为“社会人”,就代表它彻底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其三,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体系,要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但不能拒绝对人的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同时,有学者总结强调,对人道主义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批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内涵

讨论人的异化问题必然关涉到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和理解。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从一般意义理解,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即劳动实践;第二,特别强调社会关系的意义,一方面认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另一方面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中的前一个“人”是类存在意义上的,故可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最高本质”;第三,是将上述两点综合起来,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两个基本层次的双重结构,即人类内在本质和个人现实本质的对立统一。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认为可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上述两点的综合,也是一种超越,更是对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体现。

讨论完人的本质问题后,学界对于人的发展的内涵也有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一方面,是从理论上对人的发展的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从实践上结合新形势寻找人的发展的条件和路径,即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丰富人的发展的内容。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从三个角度来界定人的发展的内容:其一,从理论渊源和理论框架来理解,一方面,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既有作为感性生存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的希腊传统,又无法完全摆脱德国古典哲学中基督教把人的本质想象为一种超越的存在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认为当代人的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和谐发展。其二,从发展规律和整体图景来理解,一方面,认为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可总结出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七条规律,另一方面,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两个层次,是一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性来理解,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都包含了人的发展多方面规定:有人的劳动活动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也有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占有与控制,还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第二,挖掘人的发展的条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虽然比较多,对某些条件的定位有所不同,但所述的条件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主体条件,包括个人生存自觉的注重、个人生存空间的扩大、个人生存感受的丰富。其二,生产实践条件,包括消灭旧式分工(其中有学者认为可通过大工业的发展、资本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财富的积累等方面实现消灭旧式分工)、增加自由时间(有学者认为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条件)、劳动性质的改变。其三,外部客观条件,包括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

第三,寻求人的发展的途径。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在持续,对具体途径的论述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其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教育事业,物质生产固然重要,但是精神生产也不可忽视;其三,制度和组织的创新与建设,制度上确保优秀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组织上通过学习机制、转化机制和创新机制来取得实效;其四,注重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塑造,其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上的自主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塑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从而表现为对资本的“失控”,甚至导致了人的道德滑坡等現象的出现,这些都激发了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批判性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并从特殊本质出发,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负效应。其一般本质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人、人和人的社会关系都通过物、物和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和实现,而其特殊本质是人对物具有自觉依赖关系、合乎社会主义原则的依赖关系和合乎人性的依赖关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出发,可以说,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独立个人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依然存在,把握不好物对人统治的限度,就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现象。

第二,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总体来看,全球化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的发展也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全球化通过全球性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自我革命、自我创新、自我丰富。具体来说,是通过消除劳动部门的职业固定化、扩大人们的交往活动、打破民族文化的局限、鼓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方式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在为人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新的国际分工导致的职业固定化、甚至失业,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的冲击,网络社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等。

第三,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大致相同,都认为资本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限制了人的发展,即资本既有创造文明的逻辑,又有价值增殖的逻辑。但是论证的角度有所不同:其一,从人的自然力角度论证,认为人的自然力可分为个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逻辑一方面开发和利用这两种自然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资本在扩张的同时不断掠夺人的发展空间,限制人的发展;其二,从现代性角度论证,认为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性,一方面表现为牺牲个人而换来整个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每个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另一方面资本逻辑所支配的现代性的全面异化,加剧了社会与个人之间对抗性矛盾,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残缺化。

不难发现,在综述以上主要问题时,“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中心线索,也是人的发展研究的落脚点。当然,抓住这条线索去关注人的发展研究中主要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还需看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积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在制约人的发展。其中,近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也是这一线索的实质体现。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与基础,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最终目的,而加快社会发展,又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二、研究的思路

(一)从纯粹理论反思转向历史现实的追问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发展研究,可以发现,人的发展研究实现了从作为纯粹理论问题向历史现实问题的思路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就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重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人的异化问题的争论,从而引发出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人的价值问题、主体性问题的进一步追问,一系列被压抑许久的个人问题被激发出来,要求在理论上给予分析和重视。换言之,研究的思路是把人的问题(刚开始还未上升到人的发展问题)置于纯粹理论中进行论证和梳理,即根据理论来回答和阐释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解释并不符合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同时也无法解决人的发展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所以,研究思路开始转向将人的发展当作历史现实问题来研究,把人看成社会历史的存在,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去想象人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样发展,而是研究人的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及其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即通过历史现实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机制来研究人的发展,从而解决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从价值观转向历史观以及二者统一

在明确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现实问题后,在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如何去评价,这就与采取什么样的评价尺度有关,学界在评价尺度上总体表现为从价值评价转向历史评价,最终趋于两者统一的思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开始人们更多的是从道德上对人的发展给予评价和回答,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人性的扭曲、人的异化等现象给予价值评价,进行批判性反思。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评价过程中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价值评价体现出了一种历史性,这就让人们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了历史评价,用历史观的高度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目标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正是因为在评价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评价尺度往往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人的发展研究的思路逐渐趋于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而不是片面强调任何一种尺度。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在坚持价值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上,更应该坚持历史评价第一性,防止因过分强调价值评价而走向道德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相违背。

(三)从内容规定转向实践操作并趋于统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向实践操作性研究思路的转变,并最终趋于统一。首先,弄清楚人的发展的内容是进行人的发展研究的关键,对于此,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有从理论来源和理论框架来理解,也有从“全面”的含义来理解,还有从发展的规律来理解等等,实现了对人的发展内容规定的多角度丰富。在此基础上,学界转向了对人的发展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思路,即解决在现实问题中如何实现人的发展,比如探讨人的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的途径,以及进一步展开对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说,是将人的发展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应用于实践之中,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当然,实践操作性研究不能缺乏内容规定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不能仅在理论内容内部兜圈子,忽视对外部现实问题的解答和回应,而是最终形成内容规定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即用丰富内容规定去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以实践操作过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激活理论内容本身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一)概念思辨法

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时,有学者提倡用“人”、“个人”、“个体”三个不同概念去理解,并分别从西方传统文化关于“人”和“个人”的差别,黑格尔关于“以个体为目的”的“市民”和“以普遍性为目的”的“公民”的差别,以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狭义和广义之分来进一步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最终提出一种假设:将“人”、“个人”、“个体”三種概念的合体理解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完整的人”。在整个行文之中,可以发现,这种研究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思辨的方法,用一个或几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对于概念本身并没有进行深入阐述,而是把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中的不同术语进行同质性假设和整合,并做概念上抽象的哲学思辨,试图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推演,来解释原始概念和回应历史现实。

(二)实证分析法

在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探求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时,学界都较多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在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时,既能看到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性、自由个性、能力等不断发展的客观进步,也能看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等经验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方面经验事实的客观实证分析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另一方面,在讨论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时,针对人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遇到的现实阻碍,考虑到当前的事实情况,既能从人自身和外部寻找发展的条件,也能从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正义、文化教育、制度创新等角度寻求发展的途径,这些都体现了通过分析材料和掌握现实情况,提出假设性方案的实证分析方法。

(三)逻辑演绎法

在讨论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时,学界都较多地采用了逻辑演绎的方法。在讨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时,有学者分别对马克思提出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三重规定进行逻辑演绎分析。首先讨论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对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重要影响,确定这个大方向后,然后分析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借鉴和批判,虽然类本质明确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但是没有明确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最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彻底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揭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这种逻辑演绎的方法,理清了马克思对不同概念和术语的改造和批判性吸收,强调思维逻辑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而在讨论人的本质的异化时,有学者强调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应该首先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紧接着阐述其中“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人从人那里的异化”的关系,最终讨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这个问题,以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科学评价。可见,这种方法是从理论来源出发,将讨论的对象还原到一般层面进行论证,再以逻辑演绎的方式回到特殊层面进行具体讨论。

(四)历史归纳法

其实,在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讨论人的本质时,也有学者将逻辑的方式视为一种再现历史的手段,所以,逻辑演绎方法归根到底是以逻辑方式再现历史的历史归纳法。比如有的学者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从《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将人的本质理解为自我意识,到《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批判宗教,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再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类”意识,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论断,进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提出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见解,系统的阐发了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思想。可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进行有条理有逻辑的阐释,实际是通过历史再现的方法还原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演变轨迹。然而,换一种角度思考,这种方法也可看做是逻辑演绎法和历史归纳法的统一,即用逻辑的方式再现历史的方法。

猜你喜欢

思路问题方法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可能是方法不对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用对方法才能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