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义利之辨凸显的原因
2017-06-02王健
王健
摘 要:义利之辨在北宋思想领域的地位突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宋代经学思想的转变。宋代儒者改变汉学的治经方式,围绕宗经与重道两个方面探索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圣人之道。从韩愈起,孟子地位提高,义利之辨也随之突显。
关键词:孟子升格;义利之辨;经学变古
清代学者皮錫瑞在其《经学历史》一书中评价宋学为变古之学,所谓变古就是指宋代笃学之风改变,其实质是宋代改变了汉代经学的古风。
宋代经学变古并非偶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两汉以后今文经学繁琐破碎,日益蔓延之离,重视训诂名物典章制度的治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以经学治国的需要。在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繁琐的解经方式无法阐释新的义理思想,难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应对佛教的挑战。
宋代儒者围绕宗经与重道两个方面发掘和探索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圣人之道”,程颐主张“圣人之道传诸经,学者必以经为本”。宋代儒者政治地位提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经典作为载道的工具,重视圣人之道是为了将通经与致用相结合,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渴望复归三代的理想政治秩序,并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敦颐强调将圣人之道付诸于政治事业。“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所以宋代儒者皆从儒家经典中探索圣人之道,最后达到“通经所以致用”的目的。
孟子地位提高并非宋儒首创,中唐韩愈为了恢复道统,重视《孟子》一书,主张提高孟子的地位。宋代经学变古,意味着儒学的更新,宋代儒者既要重振儒学,也为了构建他们所期许的政治秩序,所以积极继承延续韩愈尊孟思想,提高孟子地位。周予同先生将这一现象称为“孟子升格运动”。
韩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认为孟子尊重圣人之道,继孔子之后承载了圣人之道,“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孟氏醇乎醇者也”。
唤起“孟子升格运动”思想是在宋仁宗时期。庆历思潮的领袖是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都尊崇孟子,孙复和石介积极推崇孟子。自庆历以后,“孟子升格运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到宋神宗熙丰年间达到高潮。以王安石的新学影响最甚,二程的洛学和张载的关学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尊崇孟子,将孟子政治地位提高,可以配享孔庙。二程认为孟子继承了孔子之道,十分推崇孟子思想,“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
孟子思想中突出心性问题,强调理想人格,在不同的境遇下能做到“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确立了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从王安石、二程到朱熹和陆九渊都重视心性与修养的功夫,强调义利之辨。宋儒热衷探讨王道与霸道的区分。随着孟子思想地位的上升,义利之辨凸显,宋儒受到孟子义利观的影响,希望将义利问题作为道德修养的标准,从而能够恢复三代之治,重建合理的政治秩序。
王安石尊崇孟子,将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运用到政治改革中。明确主张“理财便是义”,把义利思想作为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二程肯定了孟子的功绩,认为孟子开口便是仁义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对儒家有很大的功劳。二程将义利之辨作为划分天下之事的标准,“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二程关注义利之辨,并且发展了义利的内涵,将义利之辨转变为公私之争,天理与人欲之分。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尊崇孟子地位。对于孟子的义利之辨尤为重视,认为“事无大小,皆有义利”,受到李侗义利之辨的教诲,明确认识到义利之说的重要性,朱熹和孔子,孟子一样也将义利问题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喻义喻利,只是这一事上。君子只见得义,小人只见得利”。朱熹最终将义利之辨提高为儒者的第一要义。
陆九渊认为“举世人大抵就私意建立做事,专以做的多者为先,吾却欲殄其私而会理。”并且把义利问题看作是为学的根本问题,“凡欲为学,当先识欲利公私之辨”。义利之辨是陆九渊为学的第一要义,《陆九渊集·语录上》记载: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陆九渊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学孟子自得之,所以凸显了孟子的义利之辨。
宋代儒者将义利不明视为社会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宋代儒者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探明义利关系构建良好道德标准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不二法门。所以宋儒不仅凸显孟子的义利之辨,还根据现实需要,扩展了义利之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