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共享
2017-06-02江寒秋
江寒秋
继共享单车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纷纷面世。日前,共享篮球平台“猪了个球”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共享充电宝“街电”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的投资,共享充电宝“小电”“来电”分别获得投资方2000万美元A轮融资。共享雨伞、共享玩具、共享服装等都进入了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体系。那么,这些共享产品都靠谱吗?他们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吗?
好生意还是大泡沫?
先有滴滴、后有共享单车,如今资本盯上了共享充电宝。
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现在是没有创业项目可投了么?”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惊讶地表示。
共享充电宝正在占领商场。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留意,可能会发现多了许多共享充电装置。用户扫码,就可以租借一个充电宝,或者实现付费快速充电。
这正是最近流行的共享充电宝。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梳理这些产品,我们可发现,目前主流的三种共享充电宝模式已经分别进驻北京的主要商场,且操作流程、缴费方法和归还方式大同小异。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小电”则不需要缴纳押金,用户扫码下单后即可连线计费充电。
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一门好生意还是大泡沫?一位创投界人士表示,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我把机器铺得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地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答案是:不能。”
该人士表示,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賭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
雨伞、篮球的共享模式
除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领域还出现了同样让人瞠目结舌的创业项目:共享雨伞、共享篮球。
日前,广州地区的共享雨伞平台“魔力伞”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据介绍,魔力伞团队在广州6个地铁站一共投入1000把雨伞,吸引了4000位用户。用户只需要扫描设备屏幕里的二维码即可支付押金,借伞、还伞,其使用方法跟各种共享模式的使用模式类似,不算麻烦。
除此之外,今年四月,在浙江嘉兴还出现了共享篮球项目,据了解,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柜就放在篮球场旁,一个橙红色的柜子,有二维码,有锁,用微信扫码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时1.5元。为了保证租球人能够按照规定还球,柜子上方安放了一个摄像头,租还球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录像操作。
“篮球项目现在还处于初期试点,我们会不断完善。”据共享篮球运营方“猪了个球”负责人张龙龙介绍,现在运营时间不长,情况还是不错的。“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及需求分析,我们会做战略调整。”张龙龙说,“我们让篮球‘打头阵,就是基于中国庞大广泛的篮球群众基础。虽然第一步显得项目单一,但接下来我们会全面拓展,也许‘共享足球‘共享网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都会出来。经营范围,当然要尽快从嘉兴,扩充到更多城市。”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创业者们对于诸如共享雨伞的项目还处于观望阶段,暂时还没有一次性大量创业者涌入的情况,但难保未来不会有创业者按照这条路线来复制,因为这些项目本身的模式并不复杂,以共享雨伞为例,只要按照魔力伞这种模式玩就行,而且,还有共享单车这位“前辈”在前面开路,共享雨伞只需要按照共享单车的模式往下走就行。
共享雨伞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晴天,显然不会有用户来使用共享雨伞,而雨天,用户对于雨伞的需求会激增,这种弹性空间下,共享雨伞如何能够快速响应这种信息不对称,某地区放多了,就是浪费,放少了,用户就不够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真正的痛点。
资本市场会不会看好共享雨伞这种模式,暂时还看不出来,可选的创业团队并不多,而且,目前的趋势太小,1个月的时间才4000位用户使用,这可要比共享单车的速度差远了,规模也太小。
污名化共享经济?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曾给创业者贡献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在当前的新经济创业领域,共享经济应该就算雷军口中所说的那个风口。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服装等等,不一而足,不得不让人感慨,在当前的共享经济领域,真正实现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创业者做不到。作为一种创业模式,共享经济的兴盛,固然体现了投资者和创业者对共享理念的认同和青睐,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新经济的热度,但如此多的创业大军与资本全部抢占共享的山头,在另一面,或也说明,当前好的新经济模式,其实仍是缺乏的。
共享能够发展为一种经济形态,其用户规模和使用频次至关重要。现实中,不是每个可以共享的物件都会像共享单车这般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能够支撑出一个成熟的市场。有人说,这是资本的事,无需外人操心。但从社会收益的角度讲,创业创新领域的“乱战”“混战”,恐怕不能全部视为是必要的“学费”。而更有观点指出,资本看重的并非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身,而是押金和支付入口。一旦过于倚重于对押金和支付入口的“垄断”,其社会风险更是不容低估。事实上,此前一些共享单车就暴露过押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泥沙俱下的新经济创业大潮中,新兴企业的管理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投资界,有个段子:要得到资本的青睐,得先学会讲故事。可创业终究是创业,讲故事的能力能让投资方买单,并不一定能让市场买单。何况,现在连投资方估计都不怎么再相信“故事”了。这话虽不无调侃,但新兴创业公司的管理能力与制度构建,确实是个现实问题。虎嗅网最近就报道,某实名社交平台上,某共享单车前员工爆料称:这个公司从高层到基层,贪腐现象严重。不管是否属实,创业公司被爆出如此内幕,多多少少或都折射了内部管理的危机。
其实,不止是对当前共享经济的“租金”依赖模式,外界多有“审丑疲劳”,连其是否属于真正的共享经济,也受到了质疑。按照通常的理解,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非占有”,其模式是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然而现在这种共享经济模式,大多都是由公司依靠投资人的资本购置一批物品,用户再以缴纳押金的方式租赁使用,实质上更像是过去租赁经济的翻版,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互聯网上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创业者也好,还是社会舆论也罢,对当前的所谓共享经济,都有必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过度沉醉于新业态的概念虚荣之中。
当然,任何一种新业态的兴起,往往都会伴随着由寂寞到兴盛到泡沫再到泡沫破灭,又复归平静的过程,共享经济的发展应该也不例外。对于其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乃至泡沫与水分,社会应有适当的包容,也无需期望由行政部门来出手干预。但任何一个行业的泡沫多了,终究不是好事,泡沫破灭的代价,也难说只是投资者与创业者个人的私事。甚至,具体在共享经济上,还应警惕共享经济泡沫的破灭,所可能对真正的共享经济乃至整个新经济产生污名化效应。
市场不相信眼泪,但市场对“故事”的信任,可能也不会太久。共享经济,是时候尽早走出由故事、概念与资本堆砌的泡沫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