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创意写作学史略

2017-06-02雷勇

雨花·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写作学爱荷华上海大学

雷勇

一、创意写作的兴起与传播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提出。爱默生在1837年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上发表了《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一文,爱默生在文中指出:“附着在创造行为与思考行为上的神圣性,被转化为现实。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化,成就了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学术却把作品神圣化,将其当作圣物,而不是通过研究创造性行为对思想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学术领域中,创造性让位于理性,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建立。创造性学习的第一课,就是精神的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的独立。”爱默生在其演讲中暗示出学院派学术与创意写作活动的对立,他希望美国高校文学系能够实现“创造性阅读”(creative reading)与“创意写作”,以还原文学的创造性本位,从理性中挣脱。

此后一百多年内,围绕“创意写作”的讨论就从未停息。当时英语教育仍然是以语言学为主流,受德国实证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英语研究以语言学研究为重点,而英语文学近乎是被当作语言学研究的材料来看待,“创意写作”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1869年,35岁的查尔斯·W·艾略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1872年被哈佛任命为第一个全职英语写作讲师,在1873-1874年,哈佛正式招收英语写作学生。1885年,“创意寫作”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希尔在哈佛大学为本科新生开设了写作课程“新生英语”(freshman English)。“正是高等写作的出现,标志了创意写作的真正发端。”然而在这一阶段,“创意写作”只是以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很强烈的学科自觉。此后数年,各个高校分别创建了独立的英语文学系,并逐步开设写作课程。

1897年,“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成立。这种“工作坊”区别于后来专业学科体系内的“工作坊”,因为在这个阶段,“作家工作坊”不过是供作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兴趣平台,是业余作家俱乐部传统的延续。但是这种“工作坊”形式逐渐被各个高校所接受,成为英语写作课程的主流形式。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首次出现了以“创意写作”命名的课程,随后各大高校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名称。但是在1930年以前,全美高校中并没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创意写作学科。“《英语专刊》(English Journal)的一篇评论指出,41所高校已经将这种形式的创意写作纳入了课程计划。但此时的高校创意写作仍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半是写作,一半是创造性自我表达。”真正将“创意写作”学科化,爱荷华大学功不可没。

1930年,“诺曼·福斯特(Norman Foerster)接管了成立不久的爱荷华大学文学院——是这里成为了创意写作最初的阵地,而不是爱荷华作家工坊”而福斯特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创意与批评活动的实验者,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爱荷华作家工坊的历史研究专家史帝芬·威尔伯斯曾指出:“如果没有福斯特的贡献和影响,工坊是否还能成立?它最终还是会成立,但可能要迟些时候。”因此,福斯特在创意写作历史上应当被铭记。

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正式启动“创意写作项目”(Creative Writing Program),此系统涵盖了爱荷华大学的本科与专业性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世界大学史上的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性艺术硕士学位(MFA)。而这套学科系统涵盖了一系列英语写作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沿用“工作坊”模式,这是一种集读书、研讨、创作、修改、评价于一体的模式,其课程师资来自校内的创作型学者以及驻校作家,另外还有校外的诸多流动性的访问作家。

福斯特基于新人文主义与创新主义的共同基础,不久还建立起了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院。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目标在于文学思维的整体升。福斯特认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意味着“在文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即不仅要发展(语文学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学的)时间意识,还要提高审美感知、整合思维、价值评判的能力以及适用于书面或口头文学讨论语境的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创意写作学科最初的理念。

自爱荷华大学启动“创意写作系统”之后,第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在各大高校纷纷建成。“194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了写作研讨会;1947年,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写作项目的奖学金;同样是1947年,阿兰·斯沃勒在丹佛大学也开启了这个项目;1948年,巴克斯特·哈撒韦(Baxter Hathaway)在康奈尔大学做了同样的事。”①这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真正开启了美国战后创意写作的“系统时代”。自此之后的美国创意写作学科终于完成了艰难的论证阶段,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1963年,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与其妻子聂华苓致力于将爱荷华大学打造成国际性的创意写作系统和写作训练基地,这便是著名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保罗与聂华苓“一起邀请各类地方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的作家来爱荷华交流创作,并且出版了《全世界聚集于爱荷华》小说编选集,这时对爱荷华教学系统的尊崇从美国国内走向了全世界。”②华裔作家白先勇、严歌苓等都曾就读于此,北岛、余华等人也都曾参加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70年,创意写作项目总数攀升到了46个,到1980年则超过了100个。战后的创意写作史,也即是创意写作发展成为遍布全美的产业的历史,这一产业被称作‘超级机器(elephant machine)——即能制造其他机器的机器。创意写作项目成了一个能够制造更多创意写作项目的机器。”③

“目前,全美已经有800多个创意写作班,150多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的创意写作项目,其中30多个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④

由于地缘上与美国接近,加拿大作家恩尔·伯尼(Earle Birney)于1965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创意写作系,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创意写作项目。

1970年,英国作家、批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创立了英国第一个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MFA。“2006年截止,英国已经有140个本科、70个硕士、20个博士创意写作项目。”⑤如今,十年已过,现在的数目远远不止这些。

受到英国的影响,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在1989年就开设了爱尔兰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1998年设立了第一个英文创意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由于“王尔德中心”很早就坚持写作传统,所以虽然圣三一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开设的比较晚,但丝毫不影响其迅速成为英语写作高地。圣三一大学开启了爱尔兰创意写作学科的先河,随后都柏林大学与科克大学也纷纷效仿,目前爱尔兰各大综合高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均设有创意写作学科(MA或MFA)。

澳大利亚自90年代起就将创意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高校内的创意写作学科正好为该产业输送文学与文化创意人才,墨尔本大学率先提供多种形式创意写作课程。“瓦莱斯·克兰博(Wallace Crabbe)于1981年在墨尔本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意写作课程。”⑥“1990年,悉尼科技大学授权第一个创意写作硕士高等学位,随后扩展到本科课程。”⑦这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与传播状况,也是世界范围内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

二、创意写作的引进与创生

我们将视野转向国内,中国上海和北京的一批学者思考中文教育的困境,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西方的创意写作学科。

2008年,严歌苓推荐自己的老师舒尔茨夫妇来到复旦讲学。舒尔茨夫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创始人。而正是这一次讲学让王安忆、陈思和等教授萌生了开创“创意写作MFA”的想法。于是,经过一年的努力,复旦大学的“文学创作”硕士点改革升级为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MFA。

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在《创意写作的兴起》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我感觉,未来的高校文学教育,可能应该以‘创造性写作(我们翻译成‘创意写作)为主要方向,这是中国文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⑧

中国人民大学的刁克利教授在《成为作家》的序言中提到:“2006年,笔者到亚特兰大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作家和创意写作项目年会时,与会人数是4900人,其中作家2000人,创意写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纽约年会的与会人数达到7000人,绝大多数还是创意写作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⑨

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元年,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复旦大学设立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二是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200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这是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学科,学科负责人为著名作家王安忆。而这个MFA也是经过了多年论证后才获得教育部特批的试点性学位。教育部规定此学位点必须经过三年试点期限,每年招生人数也不得多于15人,可见主流学科体系对于文学创意性教育的怀疑和观望。

2009年4月,上海大学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学科负责人是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开始创建全国第一个本科创意写作学科平台,并最早完成了本科创意写作课程体系的铺设。

葛红兵教授与许道军副教授于2011年发表的《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论证了建构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文中指出:“创意写作学科是繁荣当代文学创作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需要,同时是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從“语言艺术”中析出文学的艺术属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⑩文章同时指出了创意写作学科体系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创新与传承的问题,“创意”与“写作”的问题,文学性写作与非文学性写作的问题,分体写作研究的学科深化问题。同年,葛红兵教授发表的《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一文中指出:“这种新型的创意写作学把自己的建设目标规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这个学科定位将“创意写作”从传统文学创作延展到了文化产业创作。当时,国内学界对创意写作学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定位也尚不明晰,对于如何建立创意写作学科更是无从下手,而这两篇纲领性文件无疑对国内高校建构创意写作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后几年内,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温州大学等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专业或方向。中国创意写作学科进入全面探索阶段。

2013年,上海大学在完成建构本科创意写作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这是中国文学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第一个创意写作学术型学位,表明创意写作研究也开始学科化。

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第一届就招收了40名学生,而北大中文系当年一共才招收了90名硕士。毋庸讳言,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使得设立创意写作MFA这一举动具有了特殊意义。它表明,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在主流学科体系内开始得到认可,而且或将成为未来中文教育的风向标。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文学创作”方向专业硕士,虽然并未以创意写作命名,但其学科属性似乎与创意写作无二。

2015年,西北大学招收创意写作硕士(MFA),挂靠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之下。同年,同济大学也于同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

2015年,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之外,同样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并且成功申请到了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Doctor ofArts,简称DA)。自此,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标志着中国创意写作学开始覆盖三级学位。

三、创意写作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自2009年开始,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引进正式开始。截止目前为止,国内高校的探索似乎表现出三条脉络。

第一种是复旦大学的MFA模式。王安忆以及王宏图等教授认为,创意写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培养出作家,但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培养其创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写作可以提升人生品质。这种理念通过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除了“创意写作导论”“小说写作实践”“散文写作实践”“主题写作”等创意写作类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人文发展史”“当代文学批评”“西方文学名著选读”“大众文化与创意策划”“城市文化与文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海外华人文学”“现代城市文学研究”等课程。我们发现,这一系列课程设置表明,这是一种以创意写作为主要导向,以文学史、文学审美以及文化研究为辅的综合性人文教育理念。

第二种是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路向。“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其中的一本《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中提到:创意写作学科要处理的是三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欣赏类文本、工具类文本和生产类文本。表明了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选择的三个维度,即文学作品(欣赏类),应用文书(工具类)以及剧本、策划案(生产类)这样的三极。上海大学的学科设置也与此相关,同时设立了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和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同时,上海大学还与上海文广局、上海作协等展开积极合作,为学生开辟了大量实习基地,学生得以切实参与文创实践。此外,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还接受作协委托,负责新疆作协培训,网络作家培训等项目。

第三种是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大出版社,译介了一系列国外创意写作指导书。这系列写作指导丛书大多是欧美地区创意写作教师或研究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写作理论,包括创作方法与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显得并没有那么学理化;但与作家经验随谈相比,又显得相对学理化。不过,这一套丛书对于尚没有创意写作经验的中国教师和中国学员来讲,显得弥足珍贵。

国内诸多高校也都开始加入到创意写作研究以及创意写作学科创建的行列中来。但是,真正的创意写作方法以及教学方法还都处于探索当中。笔者观察到,目前创意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第一是作家经验传授的方法,比如复旦大学团队;第二种是学者型写作成规总结的方法,比如上海大学团队;第三种是国外创意写作方法的直接借鉴,如人民大学团队。

目前看来,国内高校创意写作教学单位有些仍然采用小班讲授的模式,但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坊制”(workshop)教学模式,不过目前这一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当中。

对于创意写作的师资问题,国内高校大多采取国外的“驻校作家”模式。比如复旦大学的王安忆、王宏图等,上海大学的葛红兵、叶辛、何建明等,南京大学毕飞宇,北京大学曹文轩,北京师范大学的莫言,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连科、张悦然等。国外创意写作工坊也时常会邀请作家来授课,一般为一个学期(国外多为3学期制,每学期10周左右),这种教师被称为“访问作家”(visitingteacher)。而在中国,除了“驻校作家”之外,还有很多作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于高校,贾平凹为西北大学大客座教授,白先勇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勒·克莱奇奥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

通过对以上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短短8年之间,“创意写作”已经从学科引进、理论引进阶段过渡到学科认同,理论接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子学科“创意写作”势必成为中文教育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势必影响整个中文教育以及中文研究的格局。

注释:

①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②MARK McGurl.理解愛荷华——“创意写作”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social Sciences,2011,35(5):121-125.

③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④侯丽:《高校能否批量生产创意写作高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4日。

⑤McVey,David. "Why all writing is creative writing."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vol.45,no.3(2008): pp.289-294.

⑥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4.

⑦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6.

⑧[美]马克·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译序。

⑨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译序。

⑩葛红兵,许道军:《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6期。

??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写作学爱荷华上海大学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三生时空的生命体验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美国爱荷华大学开设手游课程学生玩游戏可获学分
设专门项目鼓励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交朋友—爱荷华大学2015年中国新生行前说明会在京举行
论当代写作学后现代走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