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其琛:亲历中国外交风云变幻

2017-06-02

看天下 2017年13期
关键词:苏联外交

与苏联交涉、与美国谈判,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与韩国建交、与朝鲜沟通,他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处理港澳回归、应对台湾事项,一系列纷繁问题也在他的处理之下逐一解决。据南方网报道,不少外媒称其为中国的“外交教父”,称他是“极强悍的对手”,在外交舞台上运筹帷幄。

据新华社5月10日报道,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因病于2017年5月9日22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新华社的电文中,称钱其琛为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自从苏联中央团校毕业进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后,钱其琛的一生都奔走于外交问题与涉港澳台事项的第一线。

不过,在钱其琛看来,外交是“谋和平,交朋友”——他曾如此概括处理外交与地区问题的要旨。

学术世家的“地下党员”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嘉松北路633号,有一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墓地,“清代史家第一人”钱大昕即安葬于此。墓园大门口,“清竹园”三字悬挂在石门之上——钱大昕号“竹汀先生”,“清竹园”的墓园名称由此而来,而题写这个墓园名称的就是钱其琛。

生于1928年1月的钱其琛出自清代学者钱大昕弟弟钱大昭的一支,是钱大昭的六世孙。

嘉定钱家曾是江南赫赫有名的学术世家,钱大昕和钱大昭都是代表人物;再加上嘉定开埠较早,人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成为了孕育外交家的摇篮。

钱其琛幼时本在天津生活,父亲是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局的工程师,收入颇高,一家人过得还算安稳与随心。可是1937年父亲病逝,为了更好地抚育子女,钱其琛的母亲在1938年带着四位子女迁回上海嘉定。在母亲的苦心培养下,钱其琛于1942年考入了上海名校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在学校里,钱其琛学业出众,而也是在那年10月,他加入了共产党。2003年出版的回忆录中,钱其琛称,“大同中学的三年,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确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到自己的爱好、习惯,甚至性格的养成。”

中学毕业后,钱其琛在上海《大公报》工作,并积极参加上海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曾任中学区委委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等职。

共和国建国后,钱其琛曾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工作五年,1954年,钱其琛被选派到苏联中央团校学习。自1955年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自此一生,与外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盯梢”、带路、“哈拉索”

在钱其琛整个外交生涯中,对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调整是比重相当大的部分。

1972年初,他奉命赴苏,到中国驻苏使馆担任政务参赞。当时的使馆在列宁山上,占地12公顷,中苏之间的交往已经很少,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大缩减。苏联方面设了好几个警察岗哨,对使馆进行严密“保护”,也是严格监控。

钱其琛利用一切机会到苏联各地旅行,去了解情况,苏联方面对他们的出行格外注意,采取严密的监控措施,被“盯梢”是家常便饭。

“只是这种‘盯梢太容易被发现了,有时把他们甩掉,有时也开开他们的玩笑。”钱其琛回忆道,一次旅途中,他干脆就直接跟“盯梢”的人说,“你跟在后面太辛苦了,我们正好不认识路,还是请你到前面来,给我们带路吧。”对方则被弄得哭笑不得。

而在1982年3月24日那天,中苏关系似乎迎来转机。

那天,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求改善两国关系。

当时,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已经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蘇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邓小平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中所传递的信息,他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

“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钱其琛回忆。

两天后,当时外交部东四旧址主楼门厅处,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钱其琛站在中央,发表讲话——

“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声明念完,只有三句,记者就站在钱其琛的周围,没有座椅。

“奥庆哈拉索!”(俄语的“很好”) 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虽说钱其琛表态谨慎而含蓄,但蕴含中国对苏关系可能发生重大转折的信息。据钱自己分析道,三句话里有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也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一改往日的全面批判。

那是外交部历史上第一次发布会,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也首次进入媒体视野,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了惯例。

此后,钱其琛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多次参加中苏两国政府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磋商的有关会议。

1983年,次轮磋商中,钱其琛更是让号称“不倒翁”的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一时语塞。

葛罗米柯有着一副西方文人所说的“扑克牌面孔”,面无表情,又十分好斗,因而得了“说‘不先生”的绰号。他在磋商中大骂一通美国人,然后“教训”中国应该同苏联还是美国建立何种关系。对此,钱其琛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美国进行过长期的较量,比任何人都有资格知道如何同美国打交道。”

类似的“扯皮”式磋商进行到第十二轮,两国终于在1989年举行高级会晤,从而结束了几十年来的不正常状态,钱其琛在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系、解”间的插曲

从1988年正式担任外交部长到2003年3月从国务院副总理之职退下来,钱其琛的外交生涯正是中国外交风云变幻的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钱其琛曾在书中提到,国内的气氛变得紧张,国际的形势也开始变得严峻,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制裁中国的喊声甚嚣尘上,此时美国多次派来密使与中方谈话。

1989年7月1日,布什派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来京与邓小平会谈,希望取得中国对白宫相关举动的谅解。

后来,斯考克罗夫特在与老布什合著的《变革的世界》一书中描述说,自己乘坐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差点被中国军方打下来。对此,钱其琛在自己的书中纠正,那不过是密使先生的“人为想象”,此前中美双方对于这次密访已作了充分沟通,空中通道一路绿灯。

邓小平在该次对谈中提及,“解铃还须系铃人”,但在这个铃的“系与解”之间却充满了多次进退与反复。中方提出一揽子解决中美关系纠葛的建议,并由钱其琛负责在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公开二次访华期间进行交流。

对此,2002年,斯考克罗夫特再次见到钱其琛时,则称“你们可把我整苦了”,他提到,双方举杯祝酒的画面被美国媒体大肆炒作,使得他十分狼狈。

待到1991年11月1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克正式访华,在出行前一再向中方表示,他访华是为了讨论和解决问题,希望新闻媒体最好播发他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照片,而不要拍摄宴会上碰杯的镜头。

贝克经商多年,还曾任财政部长,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如同做生意,喜欢说“做个交易”。

在他眼中,身为国务卿正式出访已经意味着禁止高层往来的禁令解除,“装满了中国的篮子”,当时的“交易”是中国需要给他的“篮子”里装满东西带回去。

最后一轮谈判便从中午谈到了下午五点半,以至于美方专机离京时间不得不七次推迟,原有的安排全部被打乱。双方激烈较量,没有任何人离开谈判现场。

贝克要求的“篮子”中,需要装满“防止武器扩散”、“经贸合作”与“人权问题”,在最后一个问题上,中方坚持内政不得干涉的原则,贝克则拿出一份长长的被拘押的“不同政见者”的名单,名单中有“吴建民”其人,钱其琛向贝克说,我们的新闻司司长叫吴建民,正在现场。此时,吴建民答道:“在。”贝克见状,马上说:“噢,你放出来了。”引起哄堂大笑。

而有关防止武器扩散,提到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时,美方要求中国给出指导方针,当时中方并没有准备。美方却坚持要中国承诺,錢其琛一开始表示不同意,对方就急了。

“贝克把文件夹收起来,站起来说不谈了。这就等于谈崩了,当时钱副总理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就这么看着对方。看到领导没动,我们也没动。当时美国人没想到这个局面,他们有的人站起来了,有的人似站非站,最后他们又只好坐下来。”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的马振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对当时的细节记忆犹新。

最后钱其琛表态说,你们不就是要个方针吗?我同意!

“你可以看得出钱副总理表现得非常沉着,他也不发怒,要一般美国人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也该火起来。钱副总理坐在那里纹丝不动,我简直佩服极了。”马振岗说。

那次访问结束后,美国和西方各国对中国持续两年多的制裁,开始打破。马振岗称这是钱其琛亲自抓外交,不到两年时间就扭转了当时中国的外交局面,“在钱其琛领导中国外交的十几年,是我国外交比较主动的时期。”

公开访韩,密访朝鲜

1992年7月15日清晨,钱其琛坐上了飞往平壤的飞机。

“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外交访问。”钱其琛回忆道,当时,他受江泽民委托,为最大限度体现对朝方的尊重,亲自去往平壤,通报中方已决定同韩国建交的立场。

中韩建交问题,对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和维护亚太地区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此,在与韩国接触时,钱其琛与同事一直注意及时向朝方通报情况,争取理解。

1992年4月,中韩还未接触之前,适逢国家主席杨尚昆前往平壤参加主席金日成80寿辰庆祝活动,杨尚昆告诉金日成,中方正在考虑与韩国建交问题,同时强调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朝鲜的统一事业。金日成在听后表示,现在朝鲜半岛处于微妙时期,希望中国能协调中韩关系和朝美关系,请中方再多做考虑。

实际上,早在一年之前,1991年11月,钱其琛就曾参加在韩国汉城(今首尔,编者注)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实现中韩“破冰之旅”。这次会议期间,韩国青少年体育部长朴哲彦曾来到钱其琛的房间,提出他愿意建立秘密联络渠道,为实现两国建交而努力,钱其琛在回忆录中写道,朴哲彦给钱其琛一大一小两把金钥匙,说是送给他和他的弟弟,说希望用它来开启两国关系的大门。

“我告诉他,中韩两国虽未建交,但官方已有接触,不需建立什么秘密渠道。”钱其琛说,回国后,他让工作人员将两把金钥匙送中国人民银行鉴定,倒是足赤真金,如今放在外交部登记保存。

而这一次赴平壤,钱其琛也有些忐忑,“虽然金主席答应见我,但不知朝方会做何反应”。

以前每次到朝鲜访问,朝方都在机场组织群众欢迎,气氛热烈。这次,飞机却停在机场一隅,来迎接的只有金永南外长。握手寒暄后,金永南带钱其琛和同事登上了一架直升机,后在一个偌大的湖边降落——这里有金日成的别墅。

寒暄过后,钱其琛向金日成转达了江泽民的口信,他称,我们认为中国与韩国进行建交谈判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的考虑和决定,相信会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金日成沉思片刻,说江总书记的口信听清楚了。“我们理解中国独立、自主、平等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增进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这次会见是金主席历次会见中国代表团中时间最短的,会见后,也没有按过去的惯例举行宴会招待。”钱其琛回忆道,金日成看了看带来的礼品,九龙戏珠玉雕和新鲜荔枝,就送客告别了。

钱其琛当日回到北京,已近下午5点,他们一行直接驱车去了中南海江总书记的办公室进行汇报。一个多月后,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钱其琛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全凭记忆、“可以奉告”

“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以看做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

2003年10月,钱其琛的《外交十记》面世,在常人眼中“无小事”的外交,他是“可以奉告”的,甚至在任期间他就建议外交官尽量少说“无可奉告”,因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此前不到7个月,2003年3月18日,钱其琛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他也并没有马上写书的念头。时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王成家则多次找他游说出书事宜,终于答应。

但从开始写到出书,只有短短6个月时间,据钱其琛的安排,他拟于当年11月出访美国,《外交十记》将作为礼品送给老布什。

这本书里不仅提到了与美俄(苏)等大国恢复外交关系,也涉及了有关港澳台等地区问题。钱其琛先后于1996年与1998年出任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在此之前就已参与到谈判工作中。

对于1995年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钱其琛写道,美方宣布此消息前一个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才向他承诺过不会让李登辉访美,因此最终结果让他感到“震惊”,而中美双方的高层往来也一度停摆。

书中内容涵盖甚丰,不禁感慨钱其琛记忆力超群,可他并没有记日记的习惯,“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

“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钱其琛在自序中说。而起名为此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钱其琛很喜欢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杨绛的《干校六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费思量——钱其琛不希望将自己的头像放在书的封面上,封面以国旗色,即红黄二色为基本色调,《外交十记》四字书名顶天,象征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外交十记》正式出版之后,其畅销引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外交热。

参考资料:钱其琛:《外交十记》、新华社、人民网等

猜你喜欢

苏联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雾在做迷藏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外交学会接待楼装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