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创新的服务设计:江南大学DESlS Lab的探索历程1
2017-06-01巩淼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 巩淼森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面向社会创新的服务设计:江南大学DESlS Lab的探索历程1
文/ 巩淼森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Service Design towards Social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in JU DESIS Lab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7.02.017
近年来,服务设计发展方兴未艾,很大程度上上改变了设计的范畴、方法和价值,推动了设计学科和职业的范式转变。与此同时,设计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的创新领域,包括用户体验、文化与传播、商业模式、社会创新等。其中社会创新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国内外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设计介入社会创新时主要表现为服务设计。作为新兴的设计领域,无论是服务设计还是社会创新,国内外都在同步发展。在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2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协会,由米兰理工大学Ezio Manzini教授发起,于2009年成立。(DESIS)的框架下,国内设计教育和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探索也很活跃,尤其是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China)发起院校3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于2009年春在广州美术学院成立,发起成员包括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广州美院、香港理工大学。从研究、教学和实践等多方面的开拓性的探索,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本文旨在报告DESIS-China的发起成员之一,也是DESIS国际联盟的发起成员和国际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DESIS国际联合实验室(DESIS lab)在该领域的探索历程和现状,分享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实践等方面围绕该议题开展的课程、课题、会议和项目等工作,展现作为设计高等院校在推进这一新兴设计领域的策略和路径,从而一定程度反映国内设计教育界在面向社会创新的服务设计领域的发展状况。
社会创新与服务设计
社会创新被杨氏基金定义为“创新活动与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并主要由社会性组织进行发展和传播,而这些组织的首要目的是社会性的”4Mulgan, G. (2006). Social Innovation: what it is, why it matters, how it can be accelerated. London: Basingstoke Press.;近二十年来,社会创新作为一股潮流涌现,从西方社会蔓延到全球。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丹麦、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韩国等纷纷已从政府层面采取了措施,这些行动正在推动社会创新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化。2006年12月,中共中央编译局联合杨氏基金和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社会创新大会“探索社会创新”,拉开了中国社会创新领域研究探索的序幕,中国正以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成为社会创新最大的探索和实践基地。
社会创新兴起的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庞杂交错,以致于须要突破性创新以及不同的创新方式才能加以应对。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好的公民社会基础,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危机在逐渐打破原有的社会生态,不可避免的遇到更多的困难,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所建立的生活品质也在下滑,从社会到公民个体都处在这种“新常态”下,社会创新旨在通过社会性组织和力量,以社会性的目的,创造性地解决社会性的问题,从全国性的妇女权益保护到社区邻里关系,从弱势群体慈善关怀到普通百姓的继续教育。因此,如杨氏基金的定义,社会创新的本体为服务5活动可理解为一种短时间的服务。,在设计介入社会创新时,自然在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工具。由于社会创新的复杂系数高,也成为服务设计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方向。
在设计研究界,米兰理工大学Ezio Manzini教授是社会创新设计领域的先驱,在其40余年学术生涯中,一直专注在可持续设计领域,在近十年,他的研究的重点落到了社会创新上,并于2009年发起成立了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有效推动了全球设计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探索、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2015年教授出版专著《Design,When Everybody De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1中文版《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设计创新设计导论》已经在2016年春出版。,系统的阐述了面向社会创新的设计原则、方法和观点,为该设计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Manzini认为,社会创新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对解决问题的直接参与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些角色包括最终用户,社会企业家和工作者,地方性机构和公民社会组织等2Jegou. F., & Manzini. E. (2008). Collaborative services: Social innovation and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Milano: Polidesign.。社会创新立足与用户或参与者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胜于产品或物件的改变,因此,用户不仅是问题的一部分,更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既用一种新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定义问题,从而提出新的创新思路。显然,这些社会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与服务设计的原则一致,社会创新的设计干预主要表现为服务设计。
DESlS lab的机构化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DESIS lab成立于2009年初(原名“DESIS研究中心”),作为江南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校际合作框架下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两校之间在领域的合作。随后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相继参与DESIS国际联盟和DESIS-China的筹备和成立。2011年更名为“江南大学DESIS国际联合实验室(DESIS lab)3在2011第二届DESIS国际研讨会上由米兰理工大学Manzini教授和江南大学国交处处长钟芳教授共同揭牌。”,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领域开展科研、教学、实践和交流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Lab一直将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作为核心的研究议题,不过此前更多的时候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分享lab的探索,尤其是lab成立的前期。无论是社会创新还是服务设计,对设计界都是比较陌生的新领域。相对而言,服务设计则更容易衔接主流的设计观念。尤其是在DESIS-China的发起院校中,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和初探,比如江南大学蒋震基金工业设计培训中心早在2002年就邀请了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Birgit Mager教授举办了一期以“服务设计”为主题的全国工业设计高级培训班,与来自各地高校和企业的学员分享他们最新的探索4当时笔者师从培训中心的组织者江建民教授,作为培训班的助教,全程参与并支持Mager教授讲学。,虽然这些新的设计思潮与我国当时的产业与教育界的需求并不匹配,而未能完全得到理解和认可,但为这一新的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撒下了种子。2003年,培训中心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梁汀助理教授来访,举办一期主题为“阳光洗衣”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培训班,从另外一个学术视角(可持续系统设计)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设计的观念,这些学术交流与培训为后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该领域的探索做了积极的铺垫。
2008年秋,江南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大型国际服务设计工作坊“Chita08:协作服务与移动通信”,探讨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中国语境下的社会创新。联合工作坊邀请了6名米兰理工的博士研究员与设计学院3名骨干教师联合指导,招募了27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跨文化、跨专业的项目团队5这批学生目前已经活跃在国内教育界和产业界,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服务设计的传播者和从业者。,在3个月项目周期里,经历了系统的服务设计研究和设计探索。虽然这次合作项目核心研究问题是社会创新,但在教学与对外发布中,则以服务设计为重点。这次合作项目取得丰硕的成果,相关成果多次在国际设计展和国际会议上分享,在江南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国内设计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工作和交流,参与师生充分认识到服务设计这一新的设计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项目期间的多次发布和展示,也使设计学院的师生对此留下深刻印象。Chita08的成功举办,有效地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确立了服务设计的基本观念,这直接推动了第二年米兰理工大学-江南大学DESIS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成立。lab成立至今,在相关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前沿性、探索性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研究架构与特色
DESIS lab的研究得益于DESIS国际联盟框架下的研究基础和伙伴关系,除了共性的研究议题之外,特别关注三个学术方向:
•中国语境下社会创新设计。作为西方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关于社会创新设计的现象、认知、原理和方法等描述基本建立在西方学术语境和社会环境下,这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基于中国文化、经济、社会生态,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创新设计理论、观点、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实践?这个议题也是DESIS-China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研究组(regional cluster)的目标,课题同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760018)“社会创新现象中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模式分析与设计创新”。
•数字化社会创新设计。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在与日剧增的问题和挑战面前,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支撑社会创新的核心机制,是社会创新设计研究的重要命题。2014年,在DESIS联盟框架下,江南大学联合艾因霍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伙伴联合成立了“数字化社会创新”主题性研究组(thematic cluster)共同探索1巩淼森, 李雪亮. 数字化背景下社会创新的变化及其设计对策——2014第五届江南大学DESIS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 创意与设计, 2015(1):10-16.。
•设计驱动整合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越来越多创新现象或活动难以简单的划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社会创新。另外,当今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也提高了创新活动在综合性和整合性上的要求。这意味着社会创新不应该也没必要作为相对孤立的一个领域(公民社会)的研究命题,而将其放到更大范围的科技、经济和产业环境中,通过设计创新来驱动社会创新和整合创新,创造新的价值。为此,2015年,Lab联合相关伙伴,发起了“穰华设计驱动创新计划(穰华计划RIChina),寻求设计驱动整合创新的策略和路径。
在以上学术方向研究的同时,Lab 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有机农业与食品网络、积极性福利与公共服务、可持续交通与智慧城市、医疗健康与老龄化等领域。一方面,这些领域的问题复杂系数高,难以通过单一的技术或产品创新来应对;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紧迫性要求有更大程度的创新以寻求突破。当然,lab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领域,亦依赖于逐步积累的内部、外部的研究资源和专长。
•有机农业与食品网络。在与米兰理工大学的合作框架下,该方向是lab最早开始探索的应用领域,通过改变食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来提高人们的饮食品质,同时降低环境代价。其关键问题是重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进一步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最终提升消费者的品味、行为和体验。在过去6年中,lab在社区支持农业、农业体验与教育、城市农业、街头特色小吃、家庭食品管理等课题上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小毛驴农场、无锡天蓝地绿生态农场、苏州万科房产、长虹美菱冰箱、无锡灵山景区、北京富平创源农业科技等。与此同时,lab正直接参与了一个实验性的项目-王晶背书有机农场的设计和孵化。
•积极性福利与公共服务。从弱势群体到普罗大众,积极福利和公共服务是社会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其核心原则是改变主流福利和公共服务的“给予”方式,发挥用户在解决问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用户赋能和参与,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其关键问题是如何挖掘和激发用户潜能,并将其转化成现实价值。该领域的课题包括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智障人士的协作服务、社区服务与邻里重建、垃圾分类回收、校园公共服务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无锡市民政局、无锡滨湖区多个街道、北京零点有数、龙湖物业等。同时,lab已经成功孵化了一个社会企业“可益会社会实验室”,专注面向智障人士的社会创新设计探索与实践。
•可持续交通与智慧城市。可持续交通一直是社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从优步到滴滴打车的案例可以看到社会创新的影响力。可持续交通是系统化的平台,表现为典型的产品服务系统。Lab从早期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系统,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研究,进而拓展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施奈德电器、公爵新能源汽车、中智物联网、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其培育的特色项目EV3.0已经完成超常快充纯电动汽车以及充电设备的样机开发,进而转向服务系统设计和社会创新的探索。
•医疗健康与老龄化。该领域与公共服务有较大的重叠,作为独立的方向起步最晚,但发展迅速,立足用户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来改善健康状况。与公共服务相比,该方向更强调对用户的理解和洞察,通过共同设计使用户直接参与到设计流程中,充分发挥用户作为“设计师”的创造性和作为解决方案参与者的能动性。主要课题包括慢性病自我管理、老年人照护、孕妇和母婴的健康管理、面向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飞利浦医疗科技、美的中央研究院、北京解放军军区总院、南京矽望科技、上海应势科技等。
教学、交流与实验性实践
在过去的6年中,围绕上述主要学术问题和应用研究领域,lab在学院层面逐步构建了研究生和本科教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实验性的实践项目三个方面常规性的研究探索架构,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补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作为学术和产业交流平台,汇聚学术知识和跨界伙伴资源,形成前沿性研究阵地和协同创新智库;立足高校的公益性和探索性,开展长线的基础性应用创新,拓展实验性的实践探索示范项目。
在教学方面,已建成由研究生、本科生核心课程、短期国际工作坊和大型国际夏季班等四个层次的服务设计教学体系(见表1)。首先通过常规课程外的DESIS工作坊导入,作为国际合作项目,每年举办1~2次国际联合工作坊,探索相关议题;进而相继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服务设计课程。自2010年起,为研究生增设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D)课程,2016年更新为“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自2011年起,开始通过工业设计专业专题设计核心课程,开展系统性的服务设计教学,2014年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调整中,增设服务设计课程(a/b),服务设计a是2个学分,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选修课。服务设计b为6个学分,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自2014年开始,举办大型年度国际设计夏季班,向更多的伙伴院校师生开放,成为服务设计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表1
表2
其中研究生课程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是重点,有机会深入开展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的探索。自2010增设以来,已经开展了6次课程,主题内容涉及到公共服务、食品和有机农业、健康与老龄化、电动交通、健康等lab的各个应用领域(如表 2)。并广泛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合作。
江南大学DESIS国际研讨会是一个集结该领域国内外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作为区域研究小组DESIS-China的年度活动之一。该研讨会由DESIS国际联盟直接背书,亦得到了联盟发起人Ezio Manzini教授的长期支持。会议的主题涵盖了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领域的新兴课题(如表3),成为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除此之外,lab每年也举办多次针对性更强的小型研讨会,如健康设计研讨会已陆续举办多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lab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长线的实验性实践项目探索,目前比较典型的项目为可益会和王晶背书。可益会是独立注册的社会企业,长期探索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创新,2014年成功孵化了一个实验性的社会企业-可益会,主要从事针对智障人士的潜能开发、共同生产与创造、社会融合等方面研究、服务和培训。通过设计师和智障人士的多维创造性的交错和整合,提高该群体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获得无锡市十佳公益创投项目、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前三甲等荣誉。王晶背书是一家实验性的有机农场,基于Lab在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等新型食品网络领域的研究积累和伙伴关系,2014年开始支持孵化一个小型的实验性有机农场,目的是建立一个小规模但全新的创新型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体系,通过先进永续耕种技术整合,高校普惠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围绕信任链重构的社会创新,试图摸索一条符合我国现实条件、面向相对大众、具备高标准品质的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推动产业良性循环。
表3
结论
如果社会创新是服务设计的特定范畴和目标,服务设计则是支持社会创新的特定方法和工具,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方式和意义。从方式来讲,服务设计需要有战略性思维,不能局限在细节和用户体验提升上,要呼应社会广泛需求和产业重大转型,就须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意义上讲,一方面需要很强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创造新的审美和文化,去引导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lab的探索历程中,在研究与实践上侧重社会创新本身,而在教学上更强调服务设计。
经过多年的探索,lab已经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和效益。首先,培养了一批服务设计高级人才,他们已经活跃在设计教育、移动互联网和设计研究咨询等业界,成为服务设计的推广、研究和实践的先锋,也成为产业转型过程中,服务设计需求井喷后的第一批受益者;其次,通过各类教学课程、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发展了大量的设计愿景、提案和学术论文,对产业界的实践和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另外,通过实验性的实践项目探索,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充分结合,通过小型化的示范项目,来直接实现新的社会价值,进而为大规模推广提供示范。最后通过江南大学年度学术活动以及在不同场合的成果发布和分享,促进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升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设计教育和研究机构,如何成为社会变化的积极推动者?不仅要思考,而且要“做事”,让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发生。根据资源和条件,可以有三个不同层面的“做”:其一,组织一些设计的活动,如课程、工作坊、夏季班等;其二,将设计活动变成现实环境中社会行动,如服务设计的模拟,或是真实语境下的行动计划;其三,进而利用高校优势,参与孵化和发展机构化的社会企业。正如DESIS联盟发起人Manzini教 授 在《DESIS Statement: Design as agent of sustainable changes》文中所强调,设计院校可以成为社会创新的实验室,产生新的远景、研究和测试新的工具、启动和支持新的项目1Ezio Manzini, 巩淼森. DESIS声明——设计作为可持续变化的中介[J]. 创意与设计, 2010(4):48-48.。江南大学DESIS lab正是沿着这个目标持续探索,对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姥海永)
Mulgan, G. (2006). Social Innovation: what it is, why it matters, how it can be accelerated. London: Basingstoke Press.
Jegou. F., & Manzini. E. (2008). Collaborative services: Social innovation and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Milano: Polidesign.
Gong, M. (2009). Service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In Satu Miettinen and Mikko Koivisto (eds.), Designing Services with Innovative Methods (pp. 220-231 ). Helsinki: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ISBN-13 978-952-5018-42-4.
Manzini. E.(2015). Design,When Everybody De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Boston: MIT press.
巩淼森. 幸福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创新:走向可持续社会的设计战略[J]. 装饰, 2010(03):123-124.
巩淼森, 谢辰宸, 董玉妹. 为中国社会创新而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初探[J].创意与设计, 2011(5):18-23.
Gong, M. (2011). Collaborative Services in Ubiquitous Network.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Germany).
巩淼森, 李雪亮. 数字化背景下社会创新的变化及其设计对策——2014第五届江南大学DESIS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 创意与设计, 2015(1):10-16.
巩淼森, 李雪亮, & 肖东娟. (2015). 面向数字化社会创新的医疗健康服务设计. 包装工程(12).
Gong, M. (2014). Design for Chinese Social Innovation: polit PSS design experi-ences for sustainable lifestyle. In Carlo Vezzoli, Cindy Kohtala and Amrit Srinivasan (eds.), Product-Service System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pp. 336-344).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ISBN: 978-1-906093-67-9.
Ezio Manzini, 巩淼森. DESIS声明——设计作为可持续变化的中介[J]. 创意与设计, 2010(4):48-48.
巩淼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续战略设计、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创新设计。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3ZD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15FG00804)资助,文章曾编入《中国服务设计发展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