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路径探析

2017-06-01姚蔚迅

兰台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档案馆数字

张 莹 姚蔚迅

(山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济南 250014)

特别约稿

我国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路径探析

张 莹 姚蔚迅

(山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济南 250014)

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就是将不同档案机构、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类聚、整合,形成一个集成化的和高效利用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平台。在分析了档案资源融合实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融合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基础资源层、资源组织与管理层、应用服务层,最后指出了融合服务的保障机制,包括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管理和运行机制、数字档案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数字档案 资源整合 融合服务 平台构建

一、引言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档案工作的理念、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计划的推进,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为平台,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以档案目录中心、基础数据库、档案利用平台、档案网站信息发布为基础的档案信息化体系[1],以数字档案资源为核心的档案在线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公众对数字档案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单一机构、单一类型的档案信息存在分散、重复、服务效能低等问题,已明显不能满足公众全面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实现跨机构、跨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融合迫在眉睫。《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国家数字档案资源融合共享服务工程,建立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平台”[1]。笔者认为,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就是将不同档案机构、不同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类聚、整合,形成一个集成化的、方便公众快速查找和高效利用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平台。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平台架构等方面探讨我国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二、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的理论基础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公共档案馆基础理论、信息集群理论、“三个体系”建设等相关研究共同为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1.公共档案馆基础理论。公共档案馆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我国,冯慧玲、张辑哲教授首次将国家档案馆以公共档案馆相称,2004年,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建成,提出将其建设成公共档案馆,开启了我国档案馆发展史上新篇章,也掀起了国内学术界研究公共档案馆建设相关问题的热潮。宗培岭认为,公共档案馆在内容上应包括馆藏资源公共化、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与档案利用社会化三个方面,并应将档案利用的社会化、大众化作为追求目标[2]。刘家真提出,公共档案馆的“公共”二字明确了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社会公众,名称的变换更加强调了档案工作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性[3]。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探讨了公共档案馆的定义、定位、特征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尽管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公共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公共档案馆打破传统档案馆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的传统,而以为公众服务为建设宗旨。

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能,如何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化的服务也是档案部门的常备课题之一。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公众更倾向于通过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来获得知识和信息帮助,因此,将各个机构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势在必行。

2.信息集群理论。信息集群理论认为信息集群建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互联网和合作协议,把大量的信息机构与组织按照一定的模式集中在特定的虚拟区域范围内,对各个信息机构中分散的、独立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和逻辑整合,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实现信息资源的一站式、集成式服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4]。信息集群理论是信息共享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目标是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挖掘信息的最大价值,保证将正确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给信息使用者[5]。

各省、市、县级档案部门保存的数字资源是构建我国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信息集群理论要求各级档案部门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局限,将异构的数字资源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进行整合和重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和创新,以满足公众多层次的资源需求。

3.“三个体系”建设。“三个体系”是由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其内容分别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三个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分别从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和信息安全方面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应该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同一单位内不同部门、同一地区各档案馆(室)及不同地区档案馆(室)的档案资源,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则应促进资源共享,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支持档案馆(室)把可公开的各类档案、信息上传网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平台,逐步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开放的档案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6]。这些国家层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三、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的现实条件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稳步推进,“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例如,中央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辽宁、安徽、福建、山东、南京等省市档案馆全年档案数字化均超1000万画幅;“全国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初步实现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部门档案工作网上协同功能;河北、浙江、江西、海南以及军委办公厅、中化集团推进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地区或系统内互联互通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7]。

面对大量数字资源分散难以有效利用的现状,2013年,国家档案局启动了“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利用综合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依托国家档案局网站为公众提供利用,目前已经整合了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等50个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提供的开放数字档案资源。整合的数字资源内容主要包括重要历史人物档案、历史事件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明清档案和建国后的档案;资源类型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8]。根据笔者调研,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里各档案机构仅提供了占自身馆藏很小一部分的数字资源,但该系统可以说是当前我国覆盖面最广、数据量最大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实现的前期有效尝试。

同时,配合着“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一些地区性的数字档案资源融合项目已初步建成。“广州记忆”网站于2012年底正式开通,它是“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一个供公众查阅及交流的窗口,其建设目标是收集广州文献遗产、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保护广府人的集体记忆,增强市民对广州的认同,力争建成公众认识广州、了解广州的一条捷径[9]。此外,一些省级档案部门也对自身及所辖各市县档案部门的馆藏数字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浙江省档案馆整合的档案数据库下设电子档案、图书期刊、历史图库、声像档案、特色专题、网上资源等类目,每个类目下的数字资源均富含地方特色且内容较为丰富。例如,图书期刊类目下设有浙江省地方志、民国浙江报纸、民国浙江期刊三个栏目,其中地方志整合了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浙江省各个县的县志共计215本,每本县志均提供了数字化全文[10]。这些地方性的资源整合项目,为打造国家数字资源融合服务工程奠定了现实基础。

四、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1.融合服务平台的特点。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是直接为公众提供资源整合最终成果的服务窗口,用户登录后即可浏览或检索所需的各种档案资源,全面提升用户的档案信息服务体验,平台应具备以下特点:

(1)集成性。集成性是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首要特点,包括资源的集成和服务的集成两个方面。从资源内容的角度上来说,资源的集成是指数字资源要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系统档案机构的民生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现行文件、特色档案等各种贴近公众现实需要的档案;从资源类型的角度上来说,数字档案资源应包括文本、照片、视频、音频、网页等各种类型。融合服务平台将这些异构、异质的数字资源通过一定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档案资源体系。服务集成是指融合服务平台以集成检索服务为基础,并为用户及各档案机构提供资源发布、信息交流、知识服务以及订阅传递等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集各种服务模式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2)交互性。档案机构具有服务性、学术性等特征,它通过向公众提供具有凭证和情报价值的档案信息来体现自身职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信息服务来实现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前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模式。融合服务平台综合运用web2.0及3.0的技术和工具,如博客、RSS等,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各渠道交流互动的及时性,提升整个融合服务平台的友好度。

2.融合服务平台的架构。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应包括基础资源层、资源组织与管理层、应用服务层等三级核心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构架简图

(1)基础数字资源层。我国档案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因此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档案机构往往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档案数据库,这些分散的数字资源共同构成了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基础资源层。由于各机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与发布都由各部门自行管理,使数字档案资源描述的一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都难以保证,因此,在构建融合服务平台基础资源层时,应优先选择那些采用统一规范的元数据标准(如EAD)进行著录和描述的数字资源,以便于后期资源的聚类和融合。

(2)数字档案资源组织与管理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就是寻求针对异构数字对象的加工、整理、排列、组合的有效方法,从而将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信息资源加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合体[11]。根据当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文化资源整合案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欧洲数字图书馆,以及国内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等项目的经验,融合服务平台的数字资源可按照来源机构、主题、类别、地域、资源类型、时间等方式进行组织和整理,以分类导航、缩略图导航、专题展览等形式进行呈现。

①分类导航。分类导航是各文化资源整合网站普遍采用的信息组织方式,将数字资源或按照专业的分类体系或按照逻辑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以广州记忆网站为例,首页设置了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一级类目,在一级类目下又对资源进行进一步划分,如广府文化类目下设立了饮食文化、千年商都、戏曲、艺术、工艺、民俗等子类,让公众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源。②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12]。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13]首页的“特选条目”、“特选典藏单位”,以及“最近加入的条目”栏目就采用缩略图的形式对各协作单位提供的数字资源进行了介绍,用户通过浏览图片即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③专题展览。专题展览是针对某一主题将各种类型、各个机构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集中统一提供给用户利用的一种资源组织方式。香港记忆网站[14]设置了多个专题展览,方便用户了解香港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如“邵氏电影”专题将数字资源分为了邵氏故事、邵氏片种、戏院与院线经营、影城与片场制、邵氏影星、幕后制作、口述历史资料等,资源类型涉及文本、音频、视频、图片,全面地呈现了邵氏电影王国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国百年电影事业的蜕变。

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可借鉴上述项目经验,根据用户需求、资源内容、类型的不同,采用多种信息组织方式,将分散无序的数字资源进行无缝重组,方便用户通过各种途径对平台资源进行浏览或检索。资源组织与管理层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数字资源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日常的维护与更新等内容。

(3)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集成检索服务、信息交互服务、个性化服务三个模块。

①集成检索服务。根据数字档案资源的特点,集成检索服务应包括目录检索、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集成检索、高级检索等方式,公众可以根据检索习惯的不同选取适合的检索路径。集成检索服务能够实现并发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整合和排序,从而方便公众浏览和使用。跨语言检索也是融合服务平台检索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一些开放的数字档案或宣传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可将其元数据信息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几种世界常用语言,帮助用户克服语言障碍,真正体现档案资源的公共性和社会性。②信息交互服务。信息交流是融合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的重要环节,多向的有效信息沟通有利于平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及服务效能的提升。根据笔者调查,我国各级档案网站普遍设立了“公众留言板”、“在线咨询”、“我要留言”等互动版块,部分网站设置了BBS等交流机制,实现了简单的人际交互。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除了沿用网站传统的交流渠道外,还应注重社交媒体的嵌入,如QQ、博客、微博、微信等,实现公众与机构、公众与公众、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多向交互。③个性化服务。允许公众根据需求的不同定制融合服务平台的资源及服务,如RSS订阅服务,通过信息的过滤与整合,将适合的资源主动推荐给用户。此外,用户可以全文下载或传递不涉及版权争议的数字档案,也可上传和共享自己拥有的数字档案资源。

3.融合服务平台构建的保障机制。数字资源融合服务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战略规划、管理机制、智力支持、技术支撑等多方面的统筹协调,从而构建起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1)战略规划和政策的科学引导。战略规划和政策从宏观层面为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15],档案事业“十三五”规划也明确了建设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目标,这些规划从战略的高度上为融合服务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但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宜采取分阶段推进的策略,国家档案局作为档案事业的统领部门,需制定更加细致的指导意见及阶段性目标,保证资源整合的稳步推进和顺利实施。

(2)合理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全面整合数字档案资源仅靠档案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完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协调机制:首先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为档案资源整合提供引导和保障,同时成立一个跨机构的专门性组织负责协调各个机构开展工作,并及时将各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以便解决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并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部门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3)数字档案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数字档案工作者(Digital Archivist)现已成为国外档案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不仅具备传统档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熟练地对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进行分类、编目,满足用户多层次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受到档案馆、图书馆、企业的青睐。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甚至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系统培养精通数字档案的专业人才,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实现无疑也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提供相关支持。笔者认为,我国档案部门也应着手数字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例如可以由中国档案学会牵头,与地方档案学会联合共同探讨相关课程及培训模式、方法,并制定我国数字档案专家证书认证方式、认证程序及管理办法等。

(4)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档案资源得以存在的基础,数字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让传统纸质档案可以实现网上阅览;元数据标准、信息组织标准、互操作标准以及统一开放协议让不同的数字资源可以充分整合;集成检索技术、跨库检索技术实现了异构资源的存取与访问。此外,数据安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共同为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结语

数字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建设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全力提升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目前,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政策、用户档案信息需求还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数字档案资源深度融合提供了机遇,各级档案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探讨融合服务平台构建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打破档案信息资源独立、封闭的传统状态,使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真正步入开放、集成化的发展阶段。

[1]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N].中国档案报,2016-4-11(3).

[2]宗培岭.公共档案馆你从哪里来——写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J].浙江档案,2004(1).

[3]刘家真.实现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化[J].档案学研究,2007(1).

[4]肖希明,李硕.信息集群理论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2015(1).

[5]金钟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N].中国档案报,2014-5-5(1).

[7]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N].中国档案报,2017-1-5,(2).

[8]国家档案局.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http://www. archives.gov.cn/.

[9]“广州记忆”简介 [2017-1-8]. http://www.gzmemory. com/info/1108/1416.htm.

[10]浙江档案网.档案数据库 [2017-1-9]. http://www.zjda.gov. cn/dadb/wszy/gnwda/.

[11]田蓉,唐义.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6).

[12]田蓉,肖希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信息组织方式的调查分析与优化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6(2).

[13]世界数字图书馆.[2017-1-12]https://www.wdl.org/en/.

[14]香港记忆.[2017-1-12]http://www.hkmemory.hk/.

[15]新华网.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1-12]. http://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_17.htm.

Analysis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Archiv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Service in China

Zhang Ying,Yao Weixun
(Archives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Digital archiv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service aims to integrate digital archive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types,and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and efficient resources service platform.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the realiza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fusion,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platform is designed:the basic resource layer,the resour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layer,and the 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Finally,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is put foward,including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olicy guidanc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digital archives professionals and advanced technical support.

digital archives;resources integration;integration service;platform construction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9.0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语义关联的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集成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14BTQ073)、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面向‘数字记忆’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项目批准号:IFYT15007)。

张莹为山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化;姚蔚迅为山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G272

A

2017-03-03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档案馆数字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答数字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数字看G20
when与while档案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