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成就与问题
2017-06-01王琪张菊霞
王琪+张菊霞
摘 要:通过对1983年以来相关政策的梳理,发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探索发展理念、形成“双师”理念、明确“双师”内涵、关注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制度和培养平台建设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着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数量不足、双师素质培养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教育需要在加快专任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降低生师比、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任教师;政策;成就与问题
作者简介:王琪(1981-),男,安徽临泉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通讯作者)张菊霞(1982-),女,陕西榆林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差异性分析及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4YJC880078),主持人:王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与动力”(编号:14JJD880003),主持人:潘懋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高原期职业压力问题及缓释策略研究”(编号:14YJA880052),主持人:任君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05-05
师资队伍是院校办学的首要条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我国高职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不断探索如何建立一支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专任教師队伍。梳理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变迁历程、分析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厘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方向,提升专任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策变迁:“双师”概念的提出与深化
(一)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理念阶段:1983-1990
1980年,我国第一所高职院校——金陵职业大学在南京诞生。随后,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陆续建立起来。由于高职院校产生于实践的需求,遵循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因此,当时并没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全国性政策文件,更没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相关要求。直到1982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职业大学暂行条例》,提出要“建立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水平较高的基本教师队伍,以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系统地总结教学经验,切实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部分兼职教师任教”。同时提出“职业大学的专任教师,应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评定相应的教学、技术职称”[1]。此时,院校的办学实践已开始关注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教学方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对专任教师素质要求也不同。如第一批职业大学之一的江汉大学,在1986年的办学经验总结中提出“职业大学的教师一般要具有两个方面的能力,即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2]。与六年前不同,此时院校已经注意到了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养教师具备这些能力等问题,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都没有太多的涉及。
(二)“双师型”教师理念形成并正式进入政策文本阶段:1991-1999
1991年,一篇介绍上海冶金专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文章发表,该文提出建设一支能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加工程师)队伍是办出专科教育的关键[3]。这是“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内理论界出现,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先河[4]。此后,关于高职院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逐渐增多。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提出,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制订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职业学校可以实行“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双职称制”[5]。随后,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大学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是国家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专任教师发展的目标。此时,相关文件只是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除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外,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和规格标准并没有明确阐述。
(三)“双师型”教师内涵逐渐明确并操作化阶段:2000-2004
由于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操作中将“双师型”教师理解为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其他专业资格(如工程师等)的教师。2000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指出“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性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此条件”。这是国家文件首次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与以往文件略有不同,该《通知》提出了“双师素质”概念,并且突出了对专任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工程项目研发、职业院校专业实践等能力的重视[6] 。2004年教育部出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参与或主持的应用技术研究、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建设等条件做出了详细的界定。这是自“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以来政策文件对其内涵最为详细的解读,也是指导学校评估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官方标准。
(四)关注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制度及培养平台建设阶段:2005年以后
“双师”(“双师型”、“双师素质”)内涵明确的同时,也为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明了方向。自2004年以后,相关政策文件开始更加关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式。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7]。此后的政策多是关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教师去企业实践的平台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提出,要“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再次提出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1]。
从上述的政策梳理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逐渐明确,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逐渐受到重视。自“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以来便被作为政策目标不断强化,而且相关政策对这一概念的表述日益完善,相关政策的演化经历了“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双师素质”、“如何衡量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如何帮助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过程。政策内容包括“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培养和培训、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等主题[12]。培养具有企业生产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双师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政策的核心。
二、成就: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
(一)数量:师资队伍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1983年,全国有52所高职院校(短期职业大学),专任教师有2321名,占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0.77%。此后,高职院校的数量逐渐增加,专任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发展高职教育,并提出要通过“对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能满足需要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作为补充”[13],即通常所说的“三改一补”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90年代中后期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职高专处,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也纳入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及管理之下,一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方向逐渐转向为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及其专任教师的数量开始大幅增加。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大部分的招生指标被投放到高职院校。与之相应,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队伍也迅速扩大。1999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8.82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队伍(42.57万)的20.72%。此后,规模逐年增加,至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达43.66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的29.17%(见图1)。
(二)质量:师资队伍的水平在不断提升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以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为例,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含正高级和副高级)的比例由1987年的5.81%上升到2013年的29.28%(见图2)。
具备企业生产实践经历的教师越来越多,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在不断增加,2007年,28.4%的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14]。2013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7.2%。其中,江苏、浙江等省份已超过70%[1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问题:亟需突破的困境
(一)缺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个发达国家都制订了教师专业标准,从知识、情感、技能等多个方面对教师入职条件、职业行为规划以及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于2012年印发,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从层次上看,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从类型上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精神的养成和专业技术掌握,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一般能力,还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能力。目前我国尚缺少有关高职教师任职的专业标准,专业能力标准的缺乏导致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迷失方向[16]。因此,亟需加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适合高职教育专任教师发展的职业标准建设。
(二)数量不足影响了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专任教师的规模在迅速扩张,但专任教师生师比在扩招之后迅速提高,到2003年生师比达到24∶1,之后一直保持在20∶1以上。虽然高职院校有些课程是由兼课教师或兼职教师承担,但这一比例仍然较高(见图3)。生师比过高、工作量过大,势必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双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具备“双师素质”、能够有效地从事实践教学,是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基本要求。院校主要通过企业实践、校本培训和项目研究等途径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其中,多数院校将参与企业实践作为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践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实践的效果往往会因学校、专业以及个人能力的差異而有很大不同。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多停留于感知企业生产实践、获得实践经验阶段,真正能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专任教师并不多。校本培训和项目研究也往往受到制度建设、设备条件等的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研究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调查显示,“90%左右的教师欠缺动手能力和技术素养”[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现状和提升面临的困境。
四、建议: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师标准应遵循“双师导向”的原则。在掌握知识维度上,标准应突出教师对技术性知识、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性的掌握;在研究能力维度上,标准应突出教师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研究服务企业生产技术改变和产品转型升级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维度上,标准应强调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能力,以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类型需求。
(二)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专任教师生师比
较高的生师比导致教师单位时间内承担的课时数较多,部分院校“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8]。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充专任教师队伍,降低生师比。首先,院校应基于自身办学和发展的需求,在充分研判招生形式变化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专任教师队伍的合理规模和结构,根据需要增加专任教师队伍数量。其次,院校应着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在弥补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同时,发挥兼职教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特长,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目前区域院校间师资共享的程度还较低,专任教师资源整体不足与个别院校利用率低的现象并存,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院校联盟、专业联盟等方式,加强区域内院校专任教师资源共享,提高师资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升“双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将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核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与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方式,完善教师双师能力培养培训机制,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19]。该项政策的落实将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提供有力保障。院校应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推进针对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校本培训,建立系统的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同时,推动专任教师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通过帮助企业设计产品、改造工艺、革新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增加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0-242.
[2]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61.
[3]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2):49-50.
[4]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5]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3.html.
[6][12]孙翠香,卢双盈.“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过程、特点及未来态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48-54.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
[8]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
12/19288.html.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10]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60/201201/xxgk_129037.html.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
06/170691.html.
[1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
[14]马树超,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9.
[1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
[16]朱雪梅.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内涵与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6-58.
[17]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9-32.
[18]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6.
[19]教育部關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
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