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拥有成长的“芯片”——长沙市岳麓区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纪实
2017-06-01江新军黄珺刘秋泉陈文静李统兴
本刊记者︳江新军 黄珺 刘秋泉 陈文静 李统兴
让每个孩子拥有成长的
“芯片”——长沙市岳麓区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纪实
本刊记者︳江新军 黄珺 刘秋泉 陈文静 李统兴
坐落在山水之间的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而今的长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长沙看河东,百年长沙看河西,千年长沙看湘江新区。”
对于地处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核心地带的岳麓区来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强力拉动了教育的革新图强。且不说5分钟小学就学圈、10分钟中学就学圈极大地方便了在这里创新创业的家长们,省会各大名校争相“抢滩”岳麓办分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孩子;单说说岳麓教育紧扣时代脉搏,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落小、落细的探索与实践,无不让人眼界大开、交口称赞。
三方联动建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不缺提法,也不缺目标,缺的是实现提法和目标的方法与实践。其实,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全面发展等内容,过去我们都提过,算不上全新的概念,只是这一次提得更清楚明了。但提得再清楚、再明了,不去做只能是竹篮打水。”善于思考的岳麓区教育局局长李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
如何避免“只说不做”的现象发生呢?
“我们的做法是三方联动建平台,‘三方’即政府、学校、家庭;‘联动’即政府起推力作用、学校起主力作用、家庭起助力作用;‘平台’即机制平台、物质平台、舆论平台。”李鸿伸出了三个手指头。
岳麓区教育局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讨会
多功能汽车驾驶体验台让学生兴奋不已
俗话说得好:“这事难,那事难,政府出面就不难。”岳麓区区委、区政府从培养下一代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时代命题。
区委书记周志凯在全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会上说:“核心素养不仅事关每一个学生,事关每一所学校,更应该是每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2016年11月18日,区长刘汇专程来到位于莲花镇莲花社区的岳麓区第五实验小学,在实地查看了教学楼、综合楼、食堂、体育馆、田径场等设施后,叮嘱校长彭熙说:“从硬件上讲,‘五小’是乡村学校的样板,接下来要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要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为农村学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客观地说,一个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要抓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为了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工作,岳麓区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潘旺明为组长的岳麓区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工作小组,定期召开核心素养项目立项、评审、验收会议。教育局构建起了“一纵三横”的推进体系,“一纵”即从教育局到学校到班级的层层组织,“三横”即由教育局相关科室、教研室、少年宫同步推进核心素养项目。这些科室的工作都有明确的指向。比如,教育科负责整体构建并推进核心素养与团队活动的有机对接;局办公室负责学校传统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关工委负责家风传承与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教研室负责核心素养进课程、进课堂与教师的核心素养理论培训;少年宫负责拓展活动与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平台建设也好,项目推进也好,经费保障是必须的。于是,岳麓区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单列了2000万元用于全区的核心素养推进工作;教育局也单列了400万元奖励经费,对推进得好的学校实行以奖代补。
其实,在区域推进核心素养工作之前,岳麓区从2013年起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德育项目化工程,每年均单列了专项经费:2013年是100万元,2014年是200万元,2015年、2016年分别是400万元,这就为区域推进核心素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到位于莲花镇的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耸立于山水之间的现代、华丽的建筑群让记者眼前一亮。
基地主任杨伟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介绍道:这是区委、区政府2013年择址新建的,原址在藕塘,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新址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其中包括中央财政3000万元、长沙市财政7000万元、岳麓区财政1.2亿元。目前有实践楼1栋、生活楼4栋、学生剧场1栋、培训楼1栋。基地围绕8大模块的主要课程设计,共打造了10个共建主题场馆、10个户外场地、18间特色功能室。
当我们置身科技体验馆时,展示区的智能安保机器人、多功能无人机、低空遥感无人机、超低空遥感飞机植保机、KO航拍无人机、3D打印机、多功能汽车驾驶体验台等让我们心生惊叹;体验区的超级龙卷风、磁悬浮车、人体导电、气流音乐转盘等让我们体验了科技的无穷魅力。
“这10个主题场馆,是与长沙市17个市直部门共建的,总投资3248万元。比如,科技体验馆是与市科技局、市科协共建的,生命安全教育馆是与市交警队、市红十字会共建的,环保节能教育馆是与市环保局、市能源局、市‘两型’办共建的……我们建这10个主题场馆,为的是‘场馆课程化,课程场馆化’,让学生在主题鲜明、设备先进、氛围浓厚的场馆中体验、互动、学习、感悟。一句话,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场馆内得到润物无声的培育。”如数家珍的杨伟兴奋地告诉记者。
如果说,综合实践基地是岳麓区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集中、最有现代气息的体验平台,那么,15个学校少年宫则是有益补充。目前,岳麓区有学士睿哲希望小学乡村少年宫等3个中央级乡村少年宫、1个省级乡村少年宫、1个区级乡村少年宫、2个市级城市少年宫、8个区级城市少年宫。
“这15个学校少年宫,历年的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过去,少年宫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推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丰富了孩子特别是广大农村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现在,我们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少年宫的作用将会更大,使命也更光荣。”陪同采访的区人民政府主任督学李晓丽说。
3月24日下午3点,是学士睿哲希望小学少年宫活动时间。伴随着“唱起来,跳起来”的熟悉旋律,孩子们欢快有序地奔赴各个小组。运动场上,乒乓球、篮球、足球打(踢)了起来;舞蹈室里,身着舞蹈服的孩子们和着一二三四的节奏翩翩起舞;书画室里,或泼墨,或临帖;音乐室内,葫芦丝、古筝、二胡演奏着《春天的故事》……
学校校长朱志云告诉我们,少年宫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这个家不仅要成为培养孩子们兴趣爱好的乐园,而且要成为孩子们历练品格、提升素养的摇篮。
“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不能说岳麓区是第一个,但可以说我们是真的做、做真的。除了发挥政府的推力作用和学校的主力作用外,我们没有忘记家庭的助力作用。”李鸿自信地说。
核心素养要落地,家庭教育不可缺。为什么?
李鸿有他的说法:在家庭教育中,与核心素养理念背道而驰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开学季,打扫教室的是家长;家长聚会,聊天的话题大多是孩子考了多少名;假期中,孩子不是在培训班上课,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家长们忘了孩子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谁来转变家长的观念?当然靠学校,靠老师。
于是,今年春季开学初,地处乡村的岳麓区第五实验小学以“家长如何看待核心素养”为主题,针对文化基础、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板块共19个要点向806位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回收的709份调查问卷中,“文化基础”板块里,家长最看重的依次为运动与健康(87.6%)、语言交往能力(78.22%)、艺术审美(77.6%)、科学与技术(75.1%);“自我发展”板块里,家长最看重的依次为团队合作(93.99%)、创新能力(90.73%)、问题能力(81.97%)、思维素养(80.97%);“社会参与”板块里,家长最看重的依次为责任担当(91.73%)、公民素养(88.23%)、国际视野(83.9%)、人文情怀(83.47%)。
学校校长彭熙对记者说:“我校的家长都是周边的农民,要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我们觉得首先要提升家长的素养,特别是要纠正家长们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偏差。这次问卷调查后,好多家长明白了核心素养超过知识与技能的道理。”
博才寄宿小学是岳麓区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五年前曾就“爸爸是否需要成长的帮助”为主题,向全校2300名家长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8.5%的家长认为需要。
于是,“爸爸成长学校”应运而生。
学校校长龙胜说:“如果说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与纪律等的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有心理学研究表明,6~12岁的孩子经常和父亲相处,长大后会更具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更广,也更勇敢、独立、果断,人际关系更和谐。所以,提升孩子的素养,爸爸不能缺位。”
于是,博士爸爸来了,带领着一群家庭玩起了环保跳蚤市场;美国爸爸来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有了交流与碰撞;“企业”爸爸来了,让学校管理有了跨界思维……让一棵树摇动无数棵树,让爸爸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提升素养,比任何说教更有实效。
赵钰是岳麓区第一小学“蒲公英家长学校”的知名人物。她的知名,源自她极度热心家长学校的志愿者活动。步步高广场的义务献血宣传、永顺县吊井乡助学活动、通道县侗族少年进长沙活动,她都带着孩子参加。
接受采访时,赵钰深有感触地说:“孩子的素养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涵养的过程。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探索、积累和体悟。比如,我教育孩子爱国,就是从爱家开始的。家庭中的三个人好比桌子的三条腿,缺了哪一条腿,桌子都无法平稳。家庭如此,小到一个班、一所学校,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孩子一点就通。所以,提升下一代的核心素养,家长责无旁贷。”
诚哉斯言。
项目引领打底色
培养“有根”的健康人,是岳麓教育近几年发展生态进程中的一个响亮口号。
何谓“有根”的健康人?李鸿是这样理解的:“‘根’是民族精神,是文化底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鲜活、积极的一份子,是教育的责任;‘健康’是一种状态、一种标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也是教育的责任。”
早在2013年,在长沙市中小学德育项目化的大背景下,岳麓区便启动了区域内的德育项目化工程。全区51所项目校以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生活教育为抓手,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传统美德培养。
“去年9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51所项目校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礼仪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出发,用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来观照,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每一个项目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问题,抓好学生成长的底色工程。”李晓丽说。
“一根针来一根线,穿越千年到今天,博才卓越小绣女,传承湘绣谱新篇。”2016年湖南省少儿戏曲春晚中,博才卓越小学的一曲《卓越小绣女》,将传统湘绣与湖南花鼓戏融合,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深刻的不止是节目的出彩和新颖,更多的是舞台上的“小绣女”们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质。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作为学校的湘绣课程导师,现场与心灵手巧的“小绣女”们一起穿针引线
“静女其姝——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如此形容我们中国女子。这是一种东方女性之美,更是一种展现内在精气神的文化自信。”校长谢奇华说。他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湘绣社,只见中低年级的“小绣女”们循着简易绣稿起针落针,高年级的“小绣女”们两两对坐绣架,合作从容无间。她们专注如此,以针为笔,绣花似能生香、绣鸟似能发声……
听得见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摸得着让教育慢下来的脉搏。博才卓越小学就这样成就着教育的更高境界——兴于“画”、立于“育”、成于“美”。“以湘绣为切口,我们要让孩子们从小知道什么是美。对接核心素养,便是那一份扎根我们自身土壤的审美情趣,是一份传承湖湘文化的人文情怀,更是一份能够欣赏并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家认同。”说到兴奋处,谢奇华眉飞色舞。
4年过去了,如今,学校的美育教室展示着“小绣女”们70多幅装裱好的湘绣作品,美轮美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作为学校的湘绣课程导师,常与孩子们一同穿针引线;孩子们吟湘绣诗歌、寻湘绣文化、说湘绣故事,于无声处得成长。
走进德润园小学古色古香的茶艺室,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亭亭玉立的“茶仙子”们温声细语,介绍起茶艺文化来很是专业。
2012年,茶文化在德润园小学萌发。自此,以“茶”为载体的育人理念更加丰满。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爱喝外来的饮料,又有多少孩子记得我们中国所独有的茶呢?”校长陈芳端起一杯刚刚泡好的茶,端庄地品了一口,“茶礼是一种仪式,茶诗是一种人文,品茶是一种健康生活。这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古人所推崇的修身方式。”如今,德润园小学开设了茶艺校本课程,开发了茶艺校本教材,组建了学校茶艺社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茶艺活动。“茶仙子”们更是参加过多次茶艺比赛和现场展示活动,成为了省内年龄最小的一支茶艺社团队伍。
以“茶”为切入点,我们的教育还可以做什么呢?陈芳告诉记者,学校开发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走进中国茶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具体有哪些种类?又是怎样做成的?孩子们组成小组,或搜集资料、走进茶馆识茶,探究茶的种类;或走进茶园亲手采摘、参观全自动绿茶炒青流水线,甚至将新鲜茶叶带回家亲自体验一把炒茶叶,探究绿茶的制作过程;或研究茶叶蛋、茶叶枕等,探究茶叶在生活中的运用……
从茶艺、茶礼到茶境、茶道,从鲜茶、干茶到茶人、茶情,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交融在了一杯清亮的茶汤中,清洌醇厚。
传统文化丰富如此。“我们又该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种子真正播撒到孩子们心中呢?”岳麓区传统文化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彭晓明一直在思考,“必须结合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化和课堂化实施,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2016年初,工作室正式成立。来自岳麓区多所学校的50多名种子教师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他们来自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更有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参与其中。他们所在的学校成了各自实践的基地校,也成了底色工程的试验场。
在岳麓区,“非遗”文化项目也是一大特色。
“咚!咚!咚!”岳麓区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正在进行振奋人心的苗鼓大课间活动。孩子们时而伸开双臂敲击鼓面,时而转身击打鼓沿。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呐喊声伴随着鼓声发出,每个孩子都是湖湘精神和中国正能量的代表。
在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这样的“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还有很多:戏曲、皮影戏、古琴、棕编、剪纸、陶艺、湘绣、书法、国学、苗鼓、灯谜,等等。“‘普及’+‘提高’是我们的主要实践方式。在普及课程中,‘非遗’文化被融合进了晨读、少队课以及各学科中;提高课程则以社团形式为主,由‘非遗’传承人和本校有相关兴趣、特长的教师每周五下午进行专业授课。”副校长崔必文介绍说。她负责学校“非遗”文化项目的开展,力争让每一个“实小梅溪湖”的孩子都能在体验中真正感受民族文化之美。
校长傅大庆这样思考:“对接核心素养,真正的民族文化之美应是审美情趣的美——孩子们该知道湘绣之美是十字绣无可比拟的,而陶艺之美也是与捏橡皮泥不可同日而语的;真正的民族文化之美,是自我管理的美,是勇于探索的美,是海纳百川的美……于是,剪纸、陶艺、湘绣、苗鼓等‘非遗’文化项目走进了我们学校。”
在博才中海小学剪纸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张询眼中,剪纸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情感表达。“不同个性的孩子剪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她说。她在剪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剪纸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情感。如此,主题教育便深深地渗透在了剪纸之中。
例如,在“尊老爱幼”主题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创作:有的剪出“扶老奶奶过马路”;有的剪出“小学生请老爷爷先上车”……此时,你无需刻意强调,孩子们在自己的剪纸过程中便清楚了到底该怎样做人。
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引领落了地,核心素养的区域表达也落实到了校本表达。“作为德育项目化工程,我们思考的是,小学六年究竟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素养。”博才梅溪湖小学校长李竟若有所思,“国旗礼、仪式礼、求学礼,体验生命的庄严;尊师礼、孝亲礼、借阅礼,体验生命的真诚;对众礼、就餐礼、着装礼、起居礼,体验生命的优雅。以‘博才十礼’为主要抓手,以经典浸润为重要途径,我们着力培养的是知书达礼的‘博才’学子。”
“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他人讲话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在岳麓区进修学校附小,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好习惯养成计划行动手册》。《手册》从学习习惯、常规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四大方面出发,细化为50条目标清单。自此,学生有了具体的行为参照。学校着力打造“秉诚意,塑诚朴,守诚信;学真知、明真理、做真人”的“诚文化”,旨在全力提升学生的诚信素养,从而培养“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全面发展、富有特质”的“附小”人。
2016年底,在岳麓区中小学师生同台诵经典活动中,阳明小学一首《木兰辞》,演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英雄史诗;望新小学的《穿越经典》,述说着每位中华儿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家国情怀;进修附小的《岁寒三友》,尽显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的品格……
以德为本,以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礼仪文化等为载体,岳麓教育为岳麓区的孩子打下了厚实的素养底色。
校本课程做支撑
3月2日下午,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的1603班教室,湖南师大原校长、80岁高龄的张楚廷教授为初中生开讲哲学课。
第一节课讲的是《有限与无限》。老校长带领着孩子们,将思维从地球延伸至月球,至太阳系,至银河系……原来,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却是无限的。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有无限感恩,对国家有无限忠诚。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牵挂也是无限的。”老校长话锋一转,带着孩子们回到对自身的认识,“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心最重要。老师给学生、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信心。”
“哲学这么深奥,一开始我还担心听不懂,提前做了一些准备。没想到老校长的课这么生动,原来哲学这么有趣啊!”初二学生陈思颖说。
李晓丽告诉记者,“和初中生讲哲学”是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山水洲城”系列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也只是岳麓区课程建设的精彩一幕。近些年来,岳麓区花大力气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把关注点聚焦到课程的品质上,聚焦到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素养上。
“当然,岳麓区最富有特色的是校本课程。比如,博才咸嘉小学的‘大课程’体系、区实验小学的‘内外同致’课程体系、博才洋湖小学的‘天地人和’课程体系、区第一小学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体系……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到校本课程,李晓丽异常兴奋。
博才咸嘉小学从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了社团课程建设。“起初,班子成员和学校老师不无质疑:学校场地有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老师们完成平常的工作任务已很辛苦,又开设社团课程,会不堪重负。怎么办?”校长陈艳萍说,“我通过行政例会、教师例会不断洗脑,让老师们明白了实施社团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而社团课程的开设便是满足学生天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认识得到统一后,按照什么原则开设课程?我们围绕‘六个一’,即‘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健全的心灵、一首端正的字体、一口流利的表达、一门审美的特长、一种创新的思维’这一目标,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化。学校共开设了60多门社团课程,其中涉及科学素养的课程就有科学DI、科学DV、创意思维、模型、手工DIY、小小气象员、植物研究所、车模、航模、STRACK等。”
博才寄宿小学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构,形成了“新六艺”课程体系。副校长刘江虹告诉记者,“新六艺”课程体系改变了学校原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核心课程、主题课程、个性课程三级架构。核心课程、主题课程、个性课程的实施载体是“享想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周”“MY秀”。
她以“MY秀”为例,介绍如何搭建孩子们个性展示的平台——每一场“MY秀”,小观众多达500人,没有专人组织,但孩子们都沉浸在“让每一个细胞为梦想而疯狂”的欢乐海洋里。有个叫王应儿的女孩,在看过学校的书法“MY秀”之后,主动向教导处申请开尤克里里的个场。申请通过后,她便开始制订方案、制作海报,并发出邀请函,邀请同台演出的同学、老师,同时与教导处、总务处协调灯光、音响等事宜。在准备的过程中,王应儿忙得“焦头烂额”,但丝毫没有冲淡她登上“MY秀”舞台的梦想。于是,我们看到了秀场上尽情释放的王应儿。这次“MY秀”之后,王应儿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偶像,她的社团粉丝一下子有了近百人。
80岁高龄的张楚廷教授为初中生开讲哲学课
城区学校如此,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同样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岳麓区第五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彭佳给记者介绍道,学校丰富多彩的“田园”系列校本课程,涵盖“诗”“数”“技”“搏”“艺”五个门类。学校共有39个社团,全校806名孩子人人参与。每周五下午,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交谈中,记者对其中的“搏”课程兴趣浓厚——学校为了使学生用更新鲜的方式体验体育运动,定期开展“趣味农耕运动会”,孩子们在有趣的农耕项目比赛中玩得不亦乐乎:推独轮车运粮食比赛,考验的是学生的速度、臂力,最难把握的是独轮车的平衡;定点投掷从农耕文化园里新摘的玉米,考验的是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
“徜徉在多姿多彩的‘田园’系列校本课程里,孩子们收获的是快乐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彭熙自信满满。
“学校能开的课程我们就不开了。”在综合实践基地,杨伟的介绍让记者感受到了基地课程的独特之处。他说,基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践行的是“全课程”教育理念,立足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地的课程模式与资源开发是开放的、多元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周边的千亩苗木基地、千亩蓝莓基地、千亩草甸基地、百亩荷花基地、茶园、气象公园、敬老院、集镇、农户家庭等。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按照“生存体验、科学实践、素质拓展、专题教育”四大课程领域,构建“社会体验类”“生活实践类”“传统技艺类”“科学探究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研修类”“素质拓展类”“专题教育类”八大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按照年龄特点分别设置5个类别的40个课程项目及活动主题。“我们采用‘核心—领域—模块—项目—主题’五级模式构建基地课程内容体系,同时结合领域、模块、项目,设置了一、二、三级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目标加清晰的课程内容,带来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构建了培养学生自能习惯、着眼学生自能发展的“二二四”校本课程体系,每学期有40多名教师参与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学工处干事李尔昱老师开设了“菠菜新声代”课程;数学组王锦华老师是一个动漫爱好者,有较好的日语基础,开设了“日语基础”课程;校办宣传干事钱蓉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开设了“校园小记者”课程……这些平日里并不起眼的老师,在选修课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学生素养的提升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优化评价促发展
没有试卷、不用独立完成,甚至不用动笔……去年下学期期末,岳麓区实验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
“今天你考得怎么样啊?”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就会说:“你们OUT了,这哪里是考试,我们是在做游戏呢!”
原来,这是岳麓区实验小学在低年级实行的多元化测评。这个测评以“疯狂动物城”闯关游戏为主题,学生以小队形式分组闯关。测评当天,学生6~8人为一组,由家长队长牵头,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闯关活动。学生每完成一关,根据个人成绩、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评定,分别可得到个人和团队合作的印章各一枚。最后根据综合表现被评为“疯狂动物城”的“优秀市民”“良好市民”“合格市民”。
说起岳麓区实验小学在低年级实行的多元化测评,校长吴静有着自己的思考:核心素养的发展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对同一个学生而言,处于不同的课程学习阶段,其核心素养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适合于当前发展特征的任务加以考查。
其实从2014年开始,岳麓区实验小学就开始关注学生素养评价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内外同致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向内评价”是指学科知识的精准评价,以“学业进程卡”为载体,将各个学科分板块明确学习目标,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建议;而“对外评价”则以“疯狂动物城”闯关游戏、综合实践等为载体进行团队合作检测,注重学科融合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教导主任陈华玲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以学科评价为例,假如一个孩子数学考试得了92分,另一个孩子得了95分,乍一看好像获得高分的学生学习更加扎实,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获得高分的孩子错了3个知识点,获得低分的孩子却只错1个知识点。我们的精准评价就是要告诉孩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在某一学科上获得了哪些成长,还有哪些不足,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分数就定义学生某一学科的全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过于关注碎片化的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强调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这样的评价过于抽象,也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李晓丽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这个课题有过深入的思考,“树立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要从评价关注点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转变到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转变到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从关注学生学什么,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转变到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正因为如此,岳麓区在创新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小学阶段,每个孩子将在六年时间内至少在综合实践基地学习一个星期,并将其表现记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手册》里,作为学生毕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基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岳麓区形成了“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四种评价方式:一是档案袋评价方式。对学生建立的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学习的全过程,如是否有学习计划、学习记录等。二是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在具体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参与学习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等。三是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等成果,对学生作出评价。四是能力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
同时,岳麓区还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掌握1~2项体育特长,并编印了《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全区各学校根据《手册》,评选美德之星、学习之星、网络之星、艺术之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这些“规定动作”,“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评价创新在岳麓区的很多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自选动作”——
岳麓区第一小学是一所英语特色学校。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英语评价手册》。校长李晖告诉记者,以前,学生拿到的是一张“英语成绩单”。在这张成绩单上,按照笔试、口语和平时表现三个方面根据一定比例对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最后在A、B、C、D、E五个等级中给学生进行等级评定。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英语成绩就用一个字母概括了。”李晖说,现在学校设计的《英语评价手册》将每个孩子六年的英语学习整合在一起。学校根据“听从指令、遵守纪律”“情绪控制、自我管理”“喜欢英语、自信表达”三个方面,将孩子在校的英语学习表现按月进行星级评定。一个学期下来,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能看见点点滴滴的成长。
在博才寄宿小学,“我与自然”之“春天厨房”主题课程策划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该校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构建了“乐学”“学会”“会学”三维评估指标框架。
“‘乐学’主要指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养成;‘学会’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会学’是指知识方法在情境中的运用。以‘春天厨房’主题课程为例,‘乐学’就是让孩子在探究节气美食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会’就是要让孩子了解春季的传统习俗,体验制作春天的美食,找到探究时间的路径和方法;‘会学’则是让学生自主运用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龙胜说,这个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出发,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评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则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无论是评价指标的设定还是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重视学生个体起点的差异、过程的差异,也尊重结果的差异。
博才咸嘉小学则打破了传统的按班级人数比例评优的模式,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了“终极大奖”:阅读之星、好问之星、学习之星、网络达人、时事达人、运动达人……这些“大奖”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更让孩子们期待的是期末老师给自己的评价——有的老师写了排比句式的评语,有的老师用上了“诗歌体”,甚至为孩子准备了一首“藏头诗”,还有的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名字进行了“说文解字”。
“汤家有女初长成,铭心刻骨惹人怜。涵今茹古玲珑心,出类拔萃秀于林。”三年级学生汤铭涵对班主任老师给的评价爱不释手,她说:“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期末评语,我看了十几遍,现在随时能背出来。”
陈艳萍说,博才咸嘉小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在岳麓区的评价实践中,评价的“过程写实”可圈可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兴趣值、方法值,将日常养成落实在教学中;在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中,不但在考试命题上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在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在低年级阶段淡化卷面考试,将评价融入游戏、实践、探究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大闯关”中。
“过程写实不应该是割裂的,首先要体现的是年级衔接的综合考查,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评价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到学生毕业。”博才洋湖小学校长张瑾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在学校推行了“护照”式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一入校就会领到一本“洋湖护照”,每一年就是一个行程,每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就是每个行程的内容,学期结束时,由老师扮演“签证官”进行签证,由此进入下一个行程。六年行程下来,学生就正式毕业了。
平时有空的时候,张瑾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翻看孩子们的“洋湖护照”。她说,学校通过六本“护照”做过程性的记录,对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阶段目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最终形成孩子的成长记录档案和未来发展指南。
“评价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李鸿表示,岳麓区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变革是自上而下的,这体现了岳麓区在对学校进行整体评价时有了导向性改变:不以单纯的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评价的内容注重全面、多元,对教学成绩做到“注重而不注定”。
全面、多元的评价需要方法的不断创新。“下一步,我们将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云技术等现代化测评手段,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测量与评价。”谈及未来,李鸿目光坚定。
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正是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是的,教育的故事,一定是“人”的故事。岳麓区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落小、落细的探索与实践,从“人”的角度出发,最终回归到“人”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成长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