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廉政话语研究
2017-06-01于琴
于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廉政话语研究
于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是展示执政理念的重要途径。笔者综合运用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对《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中的文本进行了跨学科交叉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话语实践中,通过概念隐喻等话语策略,把反腐理念、反腐举措等政治话语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关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摘编》中的廉政话语表层结构呈现出多元的词汇聚合,深层结构则反映出互文性的人性化治理理念。新时期的廉政话语有力地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廉政话语;廉政建设;十八大;反腐败斗争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上发实招、出重拳,一连串“虎贪”“蝇腐”落网,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①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讲话温暖平实且掷地有声,颇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喜爱。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代表国家立场,展现国家视角,是国家话语的一种重要展现途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讲话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深化展示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廉政建设的新理念,呈现出新时期廉政话语的新特点。
2015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了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摘编》的9个专题均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等40多篇重要文献,全书收录的216段论述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②。该书以8万余字的篇幅,集中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治国理政要务的思想精髓,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化、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习近平同志在《摘编》中关于反腐廉政建设重要论述的文本分析,揭示十八大以来廉政话语的构建机制及其发展趋势。
(二)研究设计
《摘编》的主要内容,一是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具体形势,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面对党的建设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抓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二是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问题,习近平同志抓住热点、难点和重点,进行了科学的战略部署,立规矩,抓纪律,明确权责,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三是注重顶层设计,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制度管控,再到“不忘初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树立自觉信念,力求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治理机制。
首先,笔者将《摘编》9个专题的文章按照以上三类内容建成“廉政话语专用语料库”,包含“反腐形势话语语料库”“反腐任务话语语料库”“反腐长效机制话语语料库”三个子语料库。其次,通过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发的分词软件(Corpus Word Parser)对“廉政话语专用语料库”进行分词处理后,进一步运用武汉大学开发的内容挖掘软件ROST CM6对专用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再次,文章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运用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分析十八大以来廉政话语的构建机制及其发展趋势。
二、话语与政治话语
“话语”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立场中呈现出差异性。廉政话语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从其构建方式可窥见话语背后的权力运作方式和逻辑。“话语即权力”这一概念是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的。他认为,“话语”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而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③。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潜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社会性的、并独立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言语”则是个体运用结构系统的语言在交际中说的话,是个体行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结构性的“语言”。福柯提出的“话语”概念既不同于“语言”,也不同于“言语”,他不再把话语看作“纸上苍生”,而是看成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独立于社会集体和个人,又与之密切相关。福柯所说的“话语”具有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而不仅仅是结构观视野下简单的二元对立。这种话语的建构观,是将话语看作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社会的过程,即话语建构知识客体、社会主体和自我形式,建构社会关系和概念框架④。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所有的话语都具有政治性,且话语分析的方式也具有政治性,所有话语归根结底都是政治话语⑤。但是政治话语范畴的泛化并不利于话语分析研究,荷兰语言学家梵·迪克建议限定政治话语为“主要是政治性”的话语,是政治领导人的一种政治行为,在政治进程中具有某种直接功能⑥。政治话语呈现行政视角,表达行政伦理,进而建构社会现实。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及生活用语,往往一经出口便如石子落入沧海,对公共社会生活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具有行政权力的政治话语,其话语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权力秩序在政治进程中则会被不断强化,形成合法的、对社会生活有影响的话语体系。政治话语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国家社会治理具有支配性力量,它以话语的形式管束社会实践主体,构建社会现实。从新中国的政治伦理与实践来看,廉政话语是政治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执政党中央机关报的社评、报道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与批示等作为政府机构话语,具有独特的体裁特征,是政府运用话语策略构建执政权力的政治技术。
三、廉政语义与中国特色廉政话语
“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⑦。“廉”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仄也,从广兼声”,本意指窄小的屋子或堂屋的两侧,即众人汇集或经过的地点,不摆放值钱的物品,后引申为清、俭之意。通过对先秦典籍的梳理可以发现,“廉”最早是与法治、吏治并无关涉的一个道德概念,往往被用来形容个人刚正不阿、守节不移的高尚节操。“廉政”一词最早见于《晏子春秋·问下第四》: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
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而在当代政治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廉政”,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⑧。由于对廉洁的判断标准具有主观性和发展性,“政治”又是一个需要具体化的时代性概念,因此廉政在不同的语境中和具体范围内呈现出多层次的含义。
当代廉政话语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就带有反腐败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了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针对党内出现的社会影响恶劣的贪污腐化现象,开展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如“三反”“四清”运动。这一时期,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主要依靠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运动来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国家的廉政话语体系主要是由阶级话语来构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认识到依靠群众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缺乏持久性,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科学决策。党中央针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邓小平同志在反省改革开放初期腐败之风有所抬头的严峻形势时,认为这是教育没有跟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所致。因此,党中央在严厉惩治腐败分子的同时,将惩治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教育入手,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培育懂法、守法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以达到遏制腐败之风蔓延的目的。这一时期,党的反腐廉政工作开始逐步由运动式反腐向法治式反腐转变,反腐措施主要是将教育与惩治相结合。这一时期的国家廉政话语体系主要由教育话语来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反腐廉政建设,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大,有力地震慑了无视党纪国法、疯狂攫取不当利益、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分子,党风廉政建设从此进入新常态。这一时期党中央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主要表现为在法治式反腐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党中央在实践中强调,要更多地依靠制度和法律建设推进反腐廉政建设,更好地完善全方位反腐廉政体系。十八大以来的廉政话语极具隐喻特征,即把廉政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通过隐喻唤起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共鸣,从而构建起更人性化的廉政话语体系。
四、中国特色廉政话语构建路径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地判断形势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和政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⑨。《摘编》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一专题开篇,论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当前反腐败形势的判断,《摘编》专题二用“依然严峻复杂”来高度概括。准确认识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对于坚定信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如图1所示,在《摘编》专题一及专题二的论述中,“腐败问题”一词出现频次最高。文中指出,在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贪污腐化、脱离群众最为严重。此外,“人民群众”“领导”“干部”“作风”“党风”“群众路线”等词都在“反腐形势话语语料库”中高频出现,《摘编》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通过对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的血肉联系的论述来定位的,腐化堕落等不良“作风”“党风”,会导致执政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失去政权,亡党亡国,所以当前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些高频词反映出党中央在反腐斗争中突出关注的问题,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民心所向。
图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理解与把握”高频词
(二)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任务的部署
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着开展任务的指导方针与行动路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们党的建设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摘编》专题三、四、五分别论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的战略部署。如图2所示,“纪律”一词在反腐任务话语子语料库中出现频次最高,反映出狠抓纪律的任务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推手,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所以我们要把党的“纪律”摆在前面。“政治”“组织”等词高频出现是党纪中核心理念的精准体现。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严明党的组织纪律能使党组织更具活力。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向组织报告,听组织意见,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党委”“纪委”等词高频出现与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密切相关。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全党上下联动,各级党委要负主体责任,纪委要尽到监督责任。各级党委、纪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从而加强党的建设。“四风”问题主要指“干部”“领导”的“作风”问题,纠正“四风”问题是《摘编》中重点强调的反腐廉政任务。
图2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的部署”高频词
(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长效机制构建
1.廉政话语的生产环节
词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重复即高频词的选择是政治家表明政治态度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成效显著,反映反腐廉政工作的文本构建从词语选择上看颇具特点。在语言使用中,词语选择不仅帮助使用者表达思想,也帮助他们构筑话语理念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摘编》专题六“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及专题七“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围绕惩治腐败展开论述;专题八“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论述了“不能腐”的制度体系构建;专题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论述了“不想腐”的信念教育体系构建。党中央构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在《摘编》中被一系列的高频词凸显出来。
(1)构建“不敢腐”的惩治话语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高压态势,“巡视”“监督”在反腐长效机制话语语料库中高频出现,表达出中央对新出台的巡视制度的重视。“巡视”是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具体化,是发现问题的“尖兵”、惩治腐败的“利剑”⑪。另外,“人民群众”也在语库中高频出现,体现出在反腐斗争中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老虎”“苍蝇”一起打,有的群众说“老虎”离得太远,但“苍蝇”每天扑面。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⑫在反腐斗争中,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党中央都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反腐败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抓手,腐败得不到惩治,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反腐廉政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惩治腐败就是要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抓起,并常抓不懈,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才能赢得民心。
(2)构建“不能腐”的制度话语
反腐廉政建设要从源头抓起,在惩治“苍蝇”“老虎”的基础上深化反腐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在反腐长效机制话语语料库中,“制度”“领导”“干部”“权力”“依法”等词语高频出现。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让党员干部“不能腐”,必须从源头着手,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着力构建一整套严格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从而有效降低腐败发生的概率。
(3)构建“不想腐”的信念话语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筑牢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根基,就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常修“为政之德”、常补理想信念之“钙”,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⑬。“教育”“理想信念”等词在反腐长效机制话语语料库中高频出现,体现了“不想腐”的廉政话语精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
2.廉政话语的消费环节——互文性
话语消费环节的互文性,是指用来描述话语生产者在生成的文本中对此前已存在的文本的具体指涉,这些指涉会引导读者运用自己已拥有的对相关文本的具体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文本⑭。话语消费环节的互文性,强调了话语受众带入解释过程的其他文本对解释的建构作用,帮助人们参照熟悉的活动以及熟悉的风格和形式对新的话语做出理解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高强度、高频率的反腐措施,赢得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而中国共产党着力构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话语机制的互文实践功不可没,其中隐喻作为互文实践的话语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隐喻有助于政府阐释复杂的政治主张,贴近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前文所论述的高频词语都是与“廉政”语义直接相关或近相关的词语聚合,如“腐败”“领导”“干部”等,而围绕这些高频词语具体产出的廉政话语文本的表述,却大量使用了与“廉政”语义远相关的词语,如“老虎”“苍蝇”“笼子”等。这些远相关词语的聚合特征的隐喻性极强,扩大了“廉政”概念的语义场,使廉政话语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从而更能引发话语受众的共鸣。
图3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机制构建”高频词
(1)“不敢腐”话语秩序的构建
《摘编》在关于惩治腐败,构建“不敢腐”的惩防体系的论述中,往往把“腐败”隐喻为“疾病”的种种类型,把“惩治腐败”隐喻为“治病救人”的种种措施。例如,在《摘编》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毋庸讳言,由于党内外、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党的健康肌体也感染了不少病菌,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⑯在论述中,“亚健康”“肌体”“病菌”等都是与疾病相关的医学话语,文本中常把党组织隐喻为人的肌体,对于感染腐败这种“病菌”的同志,组织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及时果断下“猛药”。这样运用隐喻的话语策略进行宣传教育,借用群众熟知的疾病症状合理而巧妙地移情于腐败的本质,使得国家话语与公众话语互为表里,从而让话语受众产生共鸣,由此构建出“不敢腐”的话语秩序。
(2)“不能腐”话语秩序的构建
要让党员干部认识到“不能腐”,就必须从源头抓起,着力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法制。《摘编》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论述中,常常把制度隐喻为“笼子”“篱笆”“铁”等具有坚固属性的工具或材料,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扎牢制度的“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让一切滥用权力的行为得到约束与监督。另外,《摘编》把与党纪国法相背离的灰色地带、双重标准隐喻为“暗门”“天窗”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松散、有漏洞的制度隐喻为“橡皮筋”等,由此构建出“不能腐”的话语秩序。例如,在《摘编》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⑰。
(3)“不想腐”话语秩序的构建
廉政建设的根基在于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的提高,要提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其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线。思想教育是基础性工作,是构筑拒腐防变道德防线的根本途径,只有教育工作做好了,在思想上构筑起抵御腐败的坚固防线,才能使制度、监督、惩治等措施行之有效⑱。在《摘编》的相关论述中,把廉政教育与战争等相关联,专题九的标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含有极强的战争隐喻特征,指出共产党员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让广大领导干部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另外,《摘编》还把理想信念隐喻为“钙”等具有医学疗效的补品,把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隐喻为“缺钙”“得了‘软骨病’”等,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由此构建出“不想腐”的话语秩序。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国情,一是力图治本先治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势,形成了“不敢腐”的反腐高压态势;二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好反腐的铁篱笆,从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角度,形成了“不能腐”的制度约束;三是以“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感,号召全党同志砥砺前行,树立“不想腐”的思想信念,“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主题,高度评价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给出了未来新形势下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即着眼于“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党风廉政建设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加强廉政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关键,而廉政话语建设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话语是国家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构建起来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腐败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今天,我国的廉政话语体系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廉政建设话语为例,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廉政话语体系内化于社会结构和社会习俗,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使人民群众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廉政概念与复杂的政治形势,从而唤起人民群众对政治话语的认同与接受,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国家廉政话语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体现结构观下二元对立的腐败与反腐败式的主客体关系,《摘编》通过运用词语选择、隐喻等话语技术,把与反腐理念、反腐举措等相关的政治话语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可感可知的大众话语来表达,廉政话语的表层结构呈现出多元的词语聚合,其深层结构则反映出主体间性的人性化治理理念,使得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互为表里,移情共现。
注释:
①⑫⑯⑰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
②习近平:哪里反映问题多 就往哪里派“侦察兵”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126/ c385476-26448270.html,2015年1月26日。
③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⑤Wilson,John.Political Discourse,Sciffrin Tannen& H.Hamilton.Hand book of Discourise Ananlysis. Oxford:Blackwell,2001.
⑥ Van Dijk,Teun A.PoliticalDiscourseand PoliticalCognition[C]//PaulChilton & Christina Schäffner.Politics as Text and Talk: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political discourse.Amsterdam: Benjamins,2002:204—236.
⑦刘捷:《从传统文化中的“廉”看当代廉政建设的话语基础》,《领导科学》2016年第5期。
⑧黄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⑨谢光辉:《正确认识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年2月17日。
⑩优泽顺、陈建平:《话语秩序与对外政策构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变化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⑪孙政才:《发挥巡视在惩治腐败中的尖兵利剑作用》,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4-07-14/ 213530518323.shtml,2014年7月14日。
⑬黄新根:《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研究》,《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⑭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⑮李亚昕:《话语的生产与消费——解读网络流行语体事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⑱黄传英:《南宁市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有效机制的路径分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编辑 松 园
陈曲
D26
A
1007-905X(2017)04-0044-06
2017-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SH016)
于琴,女,语言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社会语言学、廉政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