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评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

2017-06-01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非主流纯文学迪伦

评议

(来源:人民日报)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适用话题:经典与大众 主流与非主流 纯文学与俗文学 诗和远方 奖项的意义 获奖不是文学创作最终目的 过程与结果

运用点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的诗意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

本素材可运用于“获奖不是唯一目的”“经典与大众”“诗和远方”等作文中,呼吁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懂得欣赏及发现学习乐趣,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詩意去补充人生,将“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的生活哲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猜你喜欢

非主流纯文学迪伦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纯文学想象与“戏仿”经典化——论先锋小说的“戏仿”手法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