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分析与创作课程研究

2017-06-01王平兰

艺术评鉴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程研究

王平兰

摘要:本文基于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念,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歌曲分析与创作”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资源、课时举例、常见问题与改革探析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建立一套适应“新体系”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增砖添瓦。

关键词:新体系;歌曲创作与分析;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66-04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主导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与赞许。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主阵地,各类高师音乐学系,如何将“新体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关系到“新体系”贯彻执行的效果。《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学科价值体现的必须知识与技能储备。以“新体系”理念为导向,对本课程进行一个系统、整体的研究与把握非常有必要。

一、课程设置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音乐教学、表演和活动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定位

《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声部歌曲的结构与创作技法,广泛了解中外优秀歌曲的风格、体裁及创作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歌曲作品和创作歌曲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歌曲分析与创作》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周二课时,共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8学时,实训18学时,属于理实一体类课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歌曲分析与写作》不是孤立于其他课程的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相关课程相互支撑的一个综合的体系。它要求学习者具有熟练的读谱、记谱能力;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水平;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与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分析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音乐语言组织能力。

1、先修专业课程。《基本乐理》《声乐》《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学》《器乐选修》《中外音乐史及作品赏析》《舞蹈基础》,这些音乐专业课是《歌曲分析与创作》开课必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储备。

2、同修专业课程。《钢琴即兴伴奏》《声乐》《钢琴》《和声学》《舞蹈基础》,这些专业同修课与《歌曲分析与创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3、后续专业课程。《音乐教学论》是本课程的主要后续课程,并与教育实习、就业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密切相关。《歌曲分析与创作》的开设,为《音乐教学论》、教育实习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支撑。是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创造发展价值”的教师专业能力与知识的保证。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导向,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通过系统的歌曲创作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优秀歌曲分析;歌曲创作实践等环节的教学主要实现一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歌曲写作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歌曲创作的发展历史。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歌曲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技法以及各类歌曲的创作特征。

(三)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类歌曲及其曲式结构,并且能够让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实践,解决歌曲写作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初步具有创作儿童歌曲及其他歌曲的能力。

(五)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创造模块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依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学情与认识规律,采用理实一体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每个主要技能理论教学板块学习结束后,进行针对该板块的实训。遵循“能用、够用、会用”的理念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总体设计。

(二)教学模块划分及内容的选取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讲授课

学时数 实训

时数

模块一 歌曲写作常识 2

模块二 歌词的艺术形式 2 4

模块三 歌词的艺术风格 2

模块四 歌曲的音乐主题的写作 2 14

模塊五 歌曲音乐主题的发展 4

模块六 乐段与一部曲式 2

模块七 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 2

模块八 较复杂的歌曲曲式结构 2

总计 18 18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歌曲主题的构思与创作;歌曲主题的发展技巧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以下手段与方式突出教学重点:

(1)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练习和问答等形式。

(2)在讲授过程中,要使理论与曲例密切结合,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直观教学。

(3)课外作业每周一次;内容应包括习作和歌曲分析;选题要注意词与曲在题材、体裁与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在一学期中不少于5首歌曲写作任务;侧重于青少年歌曲的写作。

(4)作业在课外批改,课内小结。对优秀的习作,可通过举行新作品试唱、试奏、试演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2、教学难点。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理论之后,如何使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能付诸于实践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通过以下手段与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1)通过量变促进质变,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习作练习,预防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2)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优秀歌曲实例与课堂实践。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实施

(一)学情分析

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需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综合、涉及面广的特点,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精而深。

2、通过一年半的音乐专业技能课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与实践《歌曲分析与创作》的知识与技能。

3、有个别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自觉性、学习习惯有待提高与改善。在课余时间,也不能自我加压,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简单而有效的过程,缺乏对知识渴求与锐意进取的精神。

4、青年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动手会多一点,实际操作能力强。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音乐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材深度、广度做适当调整,同时通过详尽细微的教学实践指导与鼓励,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1、对歌曲分析与创作相关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取对概念的单纯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也有教师的讲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如使用任务驱动法,请学生当“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授。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总结。通过这种教与学互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创作分析及教学能力。

2、结合对优秀创作歌曲的分析与评价来掌握歌曲分析与创作的一般规律。《歌曲分析与创作》这门课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课堂上结合对优秀创作歌曲的分析和评价,来学习掌握歌曲分析与创作的方法与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优秀创作歌曲,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学习其闪光点为我所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教学形式变得非常生动,并且特别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3、重、难点分解实践形式。该形式就是让学生就《歌曲分析与创作》教学中的某一较难的知识点或某一重要的创作、分析技法进行教学实践,有目的、有计划、逐个突破难点攻克重点。

4、课外作业形式。课外作业每周一次。内容应包括习作和歌曲分析,选题要注意词与曲在题材、体裁与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在一学期中不少于5首歌曲写作任务,重视青少年歌曲的写作。

5、习作展示形式。对优秀的习作,每节课预留时间,可通过举行新作试唱、试演、试奏、小型创作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学音视频材料、手机录像、小黑板、钢琴、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四)采用考核方式、评价方法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平时成绩不少于5次,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具体分值分配:出勤20%+习作20%+期末考试60%=综合成绩100%。

五、教学资源

(一)教师队伍要求

本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具有音乐创作相关学历背景,熟悉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熟悉中小学音乐一线教学现状与特点。有一定的声乐演唱、钢琴伴奏及电脑音乐制作能力。

(二)实验室或实训室介绍

多媒体音乐教室;练琴房;电脑音乐制作系统。

(三)教材资源

选用教材要求:

1、选用教材必须以单声部歌曲的写作知识与技巧为主线。

2、对歌词、歌曲体裁、音乐主题的写作与发展、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的整体写作与风格把握、合唱歌曲的写作,以及钢琴伴奏的写作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讲述。

3、谱例丰富而典型,突出民族性和时代性。

4、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适合音乐教育专業学生使用。

六、课时教学举例

主题发展手法——模进法

(一)教学内容

本节是本课程的教学模块五《歌曲音乐主题的发展》教学内容之一,模进的基本方法,内容主要包含:(1)严格模进;(2)自由模进;(3)上行与下行模进;(4)反向模进;(5)连续模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歌曲主题的发展技巧中的模进法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分析出歌曲中的模进片段;

(3)学会用模进法对歌曲主题进行发展。

(三)教学重点

模进技法的掌握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

模进技法在的恰当应用

(五)学法和教法

1、学法。音乐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钢琴弹奏、视唱练耳等专业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指导学生主要会使用以下学法:讨论法、练习法、对比法、分析法、自学法、探究法。

2、教法。结合本课时学习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等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内容。同时,使用板书、课件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教材和教学设备,通过讲解、答疑、组织讨论、指导练习等环节为学生认识提供帮助,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可采用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设计:

1、问题引领,复习导入;2.概念讲解,获得感知;3.讲授方法,帮助理解;4.实例练习,巩固新知;5.探索实践,拓展延伸。

一是问题引领,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仔细听《保卫黄河》,说出其中结尾乐句中使用的作曲技法。从优秀歌曲作品欣赏为出发点,界定本课学习的范畴,主题发展手法——模进法,进而在已有知识体系上建构新知识。为此,将忆、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但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从已有知识出发,快速进入新课内容。

二是概念讲解,获得感知。模进(也称为移位)本质还是重复,它保留了旋律中的音程关系、节奏形态,并使其有规律地在不同高度上重复,是将主题模式或某一乐汇、乐节、乐句的形态,在不同的高度上模仿出现。模进与重复相比,具有进一步展开的意义。引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是讲授方法,帮助理解。模进主要分为:严格模进、自由模进、上行与下行摸进、反向摸进、连续摸进,结合具体谱例进行讲解:

(1)严格模进。模进时,将原型中的节奏完全重复,具音程关系严格地移高或称低,使模进前后的音程度数不变,称为严格模进。

严格模进,尤其是以乐句为单位的严格模进,有调性转移的倾向。如处理不好,会破坏调式的稳定性,因而较少使用。

(2)自由模进。模进大致重复原型的节奏、音程移位在大体一致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可自由处理。模进前后的音程度数不完全一致的,称为自由模进。

自由模进较严格模进更自由、灵活,运用自由模进,可使旋律发展更自然、流畅,保持风格统一。

(3)上行模进与下行模进。上行模进在构成音乐高潮时有积极地准备、铺垫和推进功能。反之,下行模进往往是将高潮的乐思降下,情绪逐步回落。

(4)反向模进。也叫倒影模仿,模仿部分与原素材的旋律線大致走向相反。具有宽阔、奔放的效果。

(5)连续模进。连续上行的模进,可使力度不断加强,情绪渐趋高涨。连续下行的模进,可使力度不断减弱,情绪渐趋平稳。

教师总结归纳五种模进技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要点。在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归纳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是实例练习,巩固新知。展示练习材料,教师按照本课要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要点,示范创作,详细、慢速讲解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全体学生都能理解掌握。

接下来请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做指导并作评定讲解。检验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安静的练习与思考,有助于学生回忆起刚学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是探索实践,拓展延伸。本课程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写出你喜欢的歌曲中有使用模进技法的乐句并弹唱,这是有关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与步骤,为下一步为歌曲创作打下基础,更为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

最后要求学生为指定歌词使用模进技法创作歌曲一首!

七、常见问题与改革探析

(一)常见难题

1、《歌曲分析与创作》的创作实践部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甚至不能以对错来区分,导致一些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无从下手”,或者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2、《歌曲分析与创作》对于一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应具备歌曲分析与创作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这个 “度”,特别是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能力的构成成分,程度尚缺少足够的、明确的界定与考量。

3、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缺少不同层次的教学。

(二)改革探析

1、《歌曲分析与创作》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录音技术,将新创歌曲作品变成可听可看的资料,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以班级、教学系部、学校为单位开展创作歌曲演唱会,营造浓厚的创造创新氛围,大力发展师生创作能力与水平。

3、服务地方,因地制宜。鼓励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回到家乡采风,收集当地的民歌素材,将当地的民族素材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也丰富了自己作品的内涵,凸显作品的个性和气质,同时也对服务地方探究本土音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J].人民音乐,2014(1)

[2] 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3]李渝梅,李方元.音乐课程编制中有关课程知识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J]. 音乐研究. 2004(02)

猜你喜欢

课程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探究
中职学校光电专业现代班组长培养的课程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实训课程研究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开设火灾安全性课程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的整合与改革
探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英国建筑教育中的情景项目课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