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发展等级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2017-06-01欧阳睿
欧阳睿
【写作指导】
在行文中,如果能善于运用修辞,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达意,且能帮助我们抒情,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那么怎么才能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呢?
一、理解“善用”的含义
主要从“量”和“质”上衡量。所谓“量”,指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非只是在某个段落甚至某一个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质”则在于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精彩,是否有助于表情达意。如是盲人做拉面——瞎扯,抑或是不合语境,随意套用,结果会适得其反。
二、熟悉各种修辞的内涵及其基本作用
考纲要求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不同,要正确使用,就得真正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和作用。如比喻,两者须是性质不同,且存在相似之处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事物最具神韵的地方,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才容易让读者领会其妙处。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作者就善于抓住叶子自然舒展的这个形态特点,拿舞女的裙作比。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不仅表现了“荷”的形态,还体现出它清峻、雅洁、飘逸、灵动等魅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里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远胜千言万语。又如,在一篇文章大量的道理阐述、典例论证基础上,顺势来上一句“对此,朋友,你觉得呢?”之类的反问,会更自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因情而定,依需而作
修辞的使用是为了绘景、言事、抒情之所需,是为了将抽象深奥的理、难以描摹的景、一言难蔽之的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决不是胡乱堆砌各种修辞,给人留下矫揉造作的虚伪之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个情节:一个拿着高级俸禄却又不为国家做贡献的官员,面对上级提出的问题不敢作答。为了表现出他害怕被撤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作者写到“他像一条泥鳅,不住地四下张望,故意躲避直接的答复,他潜意識地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这个比喻句,就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该官员的丑恶嘴脸,作者对此官员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处理,肯定比写“这个可恶的家伙,此刻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更加出彩。
四、选择运用擅长的手法
运用自己娴熟的修辞手法,得心应手;否则,生硬不说,容易弄巧成拙。
【例文展示】
点缀生命
□李 璐
生命的点缀,是历史的长河下积淀了千年的文学作品;生命的点缀,是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站起来的坚强;生命的点缀,是永不言弃,对信仰的坚持。
生命,需要历史的点缀。
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懂得了有舍才有得;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领略到了潇洒不羁的气度;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体会到了忧国忧民的一种气节。或许我没有庄子的超脱智慧,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没有李白那般飘逸洒脱,也比不上范仲淹的爱国热忱。但,历史的赞歌,陶冶了我的情操,成为我生命的点缀。
生命,需要坚强的点缀。
倘若关羽没有刮骨疗伤,哪有他后来驰骋沙场的威武;倘若贝多芬没有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越挫越勇、锲而不舍的精神,哪有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的诞生;倘若张海迪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哪来最后的成功和感动世人。或许我没有关羽不打麻药强忍痛楚的坚强,没有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意志,也比不上张海迪面对痛苦的坚韧。但,他们至少让我明白了,就算世界有黑暗,也要追逐那指缝中的阳光;就算前途再泥泞,也应当披荆斩棘开辟坦途;就算命运再坎坷,也应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坚强犹如一首曲子,鼓舞了我的精神,点缀着我的生命。
生命,需要信仰的点缀。
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树“生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它就是胡杨,顽强的胡杨。物如此,人亦然。凭着优雅的身姿,俏丽的脸庞,虽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语的邰丽华却用千手观音打动了数万人的心;凭借着踏实的训练,认真的学习,虽是小小年纪的张怡宁却用女乒冠军的成绩震撼了全世界;凭着远大的抱负,刻苦的画画,青年徐悲鸿虽是穷人的孩子,却使整个欧洲画坛为之赞叹。生命有停止的时候,正如花会凋谢,草会枯萎,可是它们的芳香却会永久弥漫在人们的心里。这一切只因有信仰之火熊熊燃烧。
在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时,是否选择添加一些点缀,以拓展其宽度和深度呢?
本文在阐述“生命需要什么来点缀”这一主题时,排比手法运用熟练准确,句式整饬,富有美感,论证有力。名言警句信手拈来,也为文章添加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和韵味。而在文末,顺理成章带出的反问句,更是神来之笔,巧妙地把读者带进思考的天空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