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汽职业教育:记忆与思索

2017-06-01于志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实践价值观

于志晶

摘 要 职业教育因其具有更大的跨界性、开放性,对校长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就更高些,所以对他们有教育家、企业家、活动家诸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期待。但是,教育家应该是他们的根本属性。《教育,为了什么——职业教育涅槃之路》是一位职业学校校长对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观的探索,力图从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总结其办学思考和实践,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行动高度。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9-0040-04

我是魏崴校长这本书的最早鼓动者之一。魏崴临近退休时,我就极力“撺掇”他稍微得闲后,把这十几年办学的所思所为、酸甜苦辣整理一下出个东西,对自己的前半生是个交代,对自己执着于斯、热爱于斯的事业也是个交代。魏崴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校长,也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我想他要想做就一定会拿出个很像样的东西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快他就把一部20多万字的大作电邮给我,让我成了这部作品最早的阅读者,并非常郑重地嘱托我写个序言。我知道,魏崴希望我能写点东西放在前面,并非仅仅因为我是其好友,是这件事情的积极动议者,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是他和他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这些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一个见证者,用他的话说,“我们是一起走过来的,你最应该体会我们”。这样的理由让我责无旁贷。

2000年前,新千禧年来临之际,我所在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开始全面改版,我们提出《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思想的最有力的记录者、表达者、建设者、领跑者,我们用“记录中国职业教育的精神历程”来定位这本杂志未来的角色担当,我们要求这本杂志的“记录”不再是在他人文章基础上的“编辑加工”,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脚、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笔书写出来的“心录”!也是在这一年,2000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集团公司正式宣布,对所属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大调整,组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中心不再是事业性部门,而是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计盈亏的分公司,三年过渡期后,要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消息让我们很振奋,这不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最应该记录的“精神历程”吗?于是,我叫了一位同事抓起相机就赶到一汽去做采访。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认识了当时既是培训中心总经理又兼任汽车高专校长、身负重压的魏崴和他的同事们,并且相约一起持续关注和總结一汽的职业教育改革。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连续撰写发表了《从企业教育到教育企业》《一路高歌报春来》《重新融入企业》等多篇跟踪一汽职业教育改革的专题调研报告。魏崴校长和他的同事们把我们看作是他们的“参谋部”、“自己人”,学校的大事小情都主动跟我们联系通报,征求我们的看法和建议,我们也把他们学校当作自己学习的课堂和研究基地,编辑记者经常到学校跟老师们交流、研讨,这种交融关系一直延续至今。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已经开始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起来,当年那位在中心成立大会上慷慨陈词、壮怀激烈的掌门人也已经“淡出江湖”,但是改革的大潮依然涌动,探索前行之路的激情依然澎拜。对于当下,上上下下都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来形容,说明大家对改革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具有高度的共识。前不久,习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越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越是要不忘来路、不忘初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崴的这本书,就是从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职业教育改革来路、改革初心的书,它充满了对事业的情感,激发出我们对前行者、改革者的同情和共鸣,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对过去改革的思索,让我们在充分体会魏崴们的感情和经验的基础上,油然生发出对破解当下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的冲动,它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行动高度。我认为,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现代职业教育是机器工业生产的产物,中国的近现代职业教育是“舶来品”。尽管如此,它仍然被涂抹了浓重的中国底色。这种底色虽然斑驳陆离,但是有两种色调是清晰可辨的。第一种就是图强意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屡遭屈辱又不断抗争的中华民族青睐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150多年来职业教育一直承载着救亡图存、强盛国家的希望。第二种就是大同思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国家治理的最美好追求。这两条是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贯穿始终的精神红线,也是构成中国职业教育区别于他国职业教育文化特质的内核。也正因为肩负着这样宏大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职业教育被寄托了更大更高更多的期待,这让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同时也为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赶超进程中,政府尤其希望通过驾驭职业教育而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工具。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始终是职业教育工作不可动摇的政策基点,直到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会议上质疑:“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他提出,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要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这一年的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得到了的确立。无疑,职业教育办学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前溯15年,一汽职业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引导”改革,他们是壮烈的先行者。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长春汽车高专、技工学校等学校虽然是企业办学,然而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办学经费包保,学生统招统分。但是,企业在实行“债转股”进入市场经济时,这种被“包养”的日子就必须终止了。在一汽的决策者看来,“这些学校的资产如果不能盘活,就是包袱,就是河马大嘴,一年要吃掉几千万元的企业利润,企业最终就会被拖垮。”所以,一汽提出,要把事业型单位变成产业型单位,把管理型单位变成经营型单位,不找厂长找市场,魏崴们要从吃“皇粮”改吃“市场饭”。竺延风总经理甚至还提出,“我不但要给你们在三年内逐步‘断奶,还要请几家有实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到门口来和你们争!”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巍崴他们义无反顾地“推墙入海”,开始了市场引导的办学。十几年下来,市场把他们“引导”到了哪里呢?我觉得有这样几条是需要圈点的:一是强烈的用户意识。用户是谁,用户需要什么,我们能够为用户做什么,我们还能为用户做什么,魏崴他们每天早晨醒来想的就是这“4个W”。二是强烈的质量意识。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饭吃,他们提出要像开发汽车那样开发教育、开发课程,实现精益管理、精准教学。三是强烈的效率意识。实行教育、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建立学习者、使用者、教育者联动机制,让每个资源都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四是强烈的融入意识。被企业“剥离”的只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体制,职业教育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化的模式重新回归企业、融入产业,成为产业价值链上重要的一环。五是强烈的明天意识。他们提出不但要给今天定位,还要给明天定位,所以,要抢占国际合作的制高点、行业标准开发的制高点、自主培训系统建设的制高点。现在回过头来看,魏崴他们的改革方向是不是与李克强总理和中央所倡导的“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若合符节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作为先行者,他们理应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改革的先行者往往都是悲剧角色,因为传统的惯性力量大,各方利益纠葛复杂,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当然还有运气,改革者是难以行之久远的。魏崴他们很“幸运”:2006年,魏崴作为三所高职院校代表之一应邀走进中南海,与总理一道讨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计,作为一所“体制外”的院校得到这样的殊荣,意味着他们的改革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同;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遴选,学校从1200多所高职高专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28所示范校之一,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进入到这所“体制外”学校的账户上,意味着他们的改革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资助。这样的“幸运”是所有“体制外”办学者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个是政治上的保护和认可,另一个是公共财政的合理支持,这也恰恰是深化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政策上最应该着力建构的方向。时至今日,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依然不足,魏崴他们的“幸运”依然让人非常羡慕。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位校长的高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高度。职业教育因其具有更大的跨界性、开放性,对校长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就更高些,所以对他们有教育家、企业家、活动家诸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期待。从本质上讲,在赋予给他们的多重角色中,教育家应该是他们的根本属性。职业院校校长要能够称得上教育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他能时时在教育价值层面思考并反省自己的办学实践,并具有相当的理解力、洞悉力和批判力。魏崴把自己这本书的标题定为“教育——为了什么”,力图从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总结他们的办学思考和实践,这是一种教育家的视野,体现出一位示范性高职校长应有的素养。

实际上,魏崴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才是好的职业教育?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學校、企业、学生、家长、社区等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回答。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人们更看重的是职业教育在解决人的温饱、普遍性就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它在促进社会包容、保证绿色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在未来,人们对它一定会有更高的期待。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工具性”特点——他(她)总要到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适应生产组织和制度的规范,以及多元性、变化性的社会要求,所以职业教育最容易发生异化,即对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忽略和作为“人”的扭曲。魏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出的追问,他是担心自己和同道者在教育的本源上迷失方向、走入歧途。作为在市场激流中搏击的办学者,能有这样的自觉自省,是值得钦佩的。

对具体的办学者而言,对教育价值的把握最终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因为有汽车工业大发展的背景,魏崴他们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出路,对生源有很强的吸引力。越是这样就越是让魏崴担心忽视对学生成人的教育——“学会了做事,没学会做人”。早在10多年前,魏崴就跟我讲过他们的“双律教育模式”,就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毕业时成为一个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工作、自主成长的“独立的人”、“完整的人”。这是他们始终坚持的追求,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它的核心就是书中所介绍的《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获得他们的这个证书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外语能力、品格修养、体能体魄、企业实践,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评价指标,通过其中的一个能力评价就可以获得一个“子证书”,六者齐全就可以换取总的能力证书,企业和学校同时予以认可。魏崴曾经跟我讲,他想把这个证书制度做成一个品牌。把产业品牌、学校品牌和人的全面培养融合在一起,打造新型产业竞争力,是他的一个梦想。

把教育梦想变成现实的真正操手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魏崴的工作摆位上始终是第一位的。在我的了解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搞的“四师”工程。所谓的“四师”就是中心的每个专业教师要做到:走进学校课堂是高水平讲师,走进企业现场是高水平工程师,走进培训基地是高水平培训师,走进鉴定中心是高水平鉴定师。为了培养这样的师资,他们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拜师学艺、到重点高校脱产进修;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聘请了100多名工程师、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带徒。对学校老师们,魏崴颇以为荣,他跟温家宝总理汇报时很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手是油的、脚是勤的、脑是新的,他们是‘四师合一的人才啊!”在魏崴的书中,他讲了好几个关于教师的故事,都充满了感情,有钦佩,有感动,有挂念,也有自责……他把这些感情全部倾注到他的诗作中:上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把生命之火点亮,大地赋予我们臂膀,我们让双手创造辉煌。用心血浇灌心田,用生命书写华章。人类文明的光辉旗帜高高飘扬,高高飘扬,永放光芒!他说,每当唱起这首他作词的《光之颂》,他总是非常激动。对此,我是能够深深地理解他的,他和他的老师们是相互的映射体啊。

魏崴的这本书就像一个多棱镜,他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呈现给了我们,有理性的探索,有诗意的理想,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带来的无奈和懊恼。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的人生,也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事业,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职业教育,因此,我们要感谢魏崴,一位永远的职业教育的校长!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实践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