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教育面向东南亚地区发展的路径与调适

2017-06-01朱理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高等职业教育

朱理东

摘 要 从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在就业的驱动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东南亚地区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东南亚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匮乏且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等内在问题,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平台搭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等外在支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东南亚合作平台成为必然。我国高职院校可通过对东南亚地区开展基础性援助、开展师资培训交流合作、开发当地生源、开发海外实习项目等进行国际合作探索。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20-05

在国际化视野的引领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并践行“一带一路” 策略,积极开拓与他国合作渠道,把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来,把国内好的产品送出去,以谋求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全面繁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面向世界、走向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及其内涵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解读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国内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机构、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过程”[1]。还有的学者从过程论层面出发诠释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认为这“是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教育过程,强调对培养对象——人的塑造和激发,使之趋向于合乎共同标准的教育活动”[2]。另有学者从政府间合作的视角作了界定,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3]。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双向内涵”

不管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角还是从过程探索与合作主体角度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笔者以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政府间、院校间、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化合作,学习国外高职教育领域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训方案等,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内在”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除了向他国学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应当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积极开拓职业教育领域的全球化市场,这是高职教育“外向”的国际化。

(三)研究视野的选择

“内在”的国际化之路,我们已经走得很远并走得很好,如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与德国院校合作,搭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学习其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外向”国际化,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向世界推销自己的理念与做法(办学)、推销自己培养的人才(就业)、推销自己的师资(师资合作),向谁推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显成熟,从市场竞争力层面考虑,国内的高职院校学习交流的意义与价值要高于市场开拓。而目前处于发展期的东南亚地区国家(特别是该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管是历史的传承还是发展的机会,都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谋求“外向”型国际化的优质合作对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化发展值得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东南亚合作平台的必然性思考

(一)东南亚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必须向外“取经”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传统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緬甸等,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该区域市场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考察东南亚地区的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早期阶段,在由贵族精英统治的传统社会里,有机会受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而受教育的目的是进入官场,这种“读书做官”传统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体现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就是“民众对职教不像普教那样重视,报读职教仅仅是因为考试成绩低的无奈选择。高端技术专业匮乏,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4]。但是,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东南亚地区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契机谋求发展,就必须要依托高端技能实现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这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支撑。有学者就曾将1997 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归结于“职业教育结构单一,专业设置滞后且与经济发展脱节,未形成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机制,未能发挥引导经济发展的功能”[5]。

学科构建及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性,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然而,在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常常被划入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不管是学科构建还是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浓浓的学术氛围,而职业性却被忽略了。在学科建设方面,社会人文学科,如法律、师范、经济等,占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半壁江山,而科学技术相关学科设置较少。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混同,直接后果就是产学脱节,削弱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国家如柬埔寨、缅甸,经济才刚刚起步,官方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等硬件设施远远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即使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相对较好的泰国,也面临着教学硬件与软件欠缺的困境——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缺乏实训设施与设备,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无法广泛推广。而在柬埔寨,基础教学设施与设备匮缺体现得更加明显,以计算机实训中心为例,即使是该国的一些本科院校也难以拥有与教学相匹配的计算机实训中心。

(二)师资匮缺是当前东南亚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对的普遍性难题,师资方面的国际合作需求迫切

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方面根据其办学特色及育人目标有其独特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强调任职教师的理论积累与学术涵养,而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则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之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性与技能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授课者必须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型”教师。

然而,当前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该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面对着专业师资匮缺的难题。从师资来源渠道来看,大部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在企业行业的实战经验,他们几乎都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直接从一个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从师资的素质提升方面来看,校方鲜有安排专业师资培训,或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教师本人似乎也把自己定位为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授课者。苏丹伊德里斯师范大学教授Ramlee Mustapha在“第11届亚洲职业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就指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大问题就是“缺少行业经验,没有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师资方面教育与行业的脱节,大大削弱了东南亚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是当前东南亚地区发展职业教育面对的普遍性难题。当然,中国的职教领域也曾经遇到类似的问题,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通过建立“双师”队伍、教师到企业实践、聘任企业行业专家到校任职等途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这是可以与东南亚地区交流合作的。

(三)政府间合作平台的搭建,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提供了有力的官方支持

近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府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方面合作频繁。由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地区提供了一个交流办学理念、分享教学智慧、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动平台。在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周”“中國——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上,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与培训中心主任就希望“能与中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推动合作模式与交流学习机制化”。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也说“240余所职业技术院校都有强烈愿望与中国职业技术院校合作”[6]。

为了开拓东南亚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并支持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双边合作共赢,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迈出了一步。目前,我国已经在多个省市开设了面向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如贵州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已经开始接受来自柬埔寨等国家的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农业、医药、对外汉语等方面的培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政府间对话与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提供了有力的官方支持,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在东南亚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形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拓东南亚教育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源于2013年习总书记访问东南亚地区国家时,发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共谋发展的倡议,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与践行,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技术、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开发东南亚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以马来西亚为例,华为、中兴、小米已经在此开辟了海外市场,房地产企业如碧桂园等已经入驻该国,中石化也已经在该国发展,国内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也已经落地马来西亚,还有若干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已经达成协议。如此多中资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入驻,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而言,我们看到一个庞大的“走出去”的机会,高职院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可把学生送出国门,到这些国家实习、就业甚至创业。

在华为、联想、小米等企业走向东南亚开辟商机的同时,随着政府间交流的加深,我国高职教育也要抓住机会“引进来”,开发东南亚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在此,有美国为例,当前,中国很多家庭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更愿意送孩子到美国完成大学教育甚至中学教育,所以,美国教育产业的很大一笔收入来自中国市场。对东南亚国家而言,随着政府间交流的加深,经济往来越发频繁,大批中国企业的入驻,大量中方投资的注入,在就业的驱使之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国民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可以把东南亚地区发展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海外生源地。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手段,通过帮助合作国发展职业教育、为“走出去”的目标国家和地区培养当地人才,实现互利双赢[7]。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东南亚地区发展的径路探索

(一)开展基础性援助,帮助东南亚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弥补自身的“不足”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的历程中,在向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同时,也要具有“大国精神”,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分享自己办学经验与办学成果。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参与这些国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等活动,将相关的做法、成果与对方分享。针对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匮缺的问题,可以在政府的牵头下,由高职院校一对一地进行援助,提供科研设备、建设实训室等。德国就曾向印度高校的20个实验室提供了完备的设备,提供急需的新实验室。在中国——东盟中心主导下,我国也已经向缅甸、泰国、印尼捐赠了相应设备。

(二)开展师资培训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

如前所述,Ramlee Mustapha教授指出,东南亚地区高职师资队伍及其建设已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纯学术的学者型教师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需求已经不相匹配,这一领域需要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行业阅历的有经验的教师。面对东南亚诸国在高职领域的师资需求,双方通过达成师资培训合作协议,我国高职院校可以派出优秀教师、行业专家团队到有需求的国家,提供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必须要注意的是师资培训要有针对性,要体现高职教育职业、产学结合的特征,既要包括专业技能的展示,也要有行业最新信息的传递,还要有教学技巧的分享,同样也要有办学管理经验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在国内建立“中国——东南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设立相应的基金项目,吸引东南亚高职教育领域的教师与管理者到中国学习。

(三)开发东南亚地区生源,吸收东南亚地区的学生到中国高职院校留学

一国能否更多地吸引外国留学生,一方面表明由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政策的对外开放度,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国教育资源所具有的绝对或相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度[8]。从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提出并践行,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直接反馈就是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就业的驱动下,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东南亚地区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据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在华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已达7.1万人,在来华留学前十五位的生源国中,印度尼西亚12694人,泰国19976人,越南10031人,老挝6918人,马来西亚6650人。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队伍中东南亚地区学生人数的增加,且通过东南亚留学生向国内的信息回馈,有利于在东南亚地区塑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有利于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东南亚区域的职业教育输出,因此,招收东南亚地区留学生,对高职院校本身乃至中国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面向东南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产学结合,开发东南亚区域海外实习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性,产学结合、建设与开发实习基地是实现其职业性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发东南亚区域海外实习项目具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对高职院校自身而言,东南亚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扩大院校的国际知名度,有利于提升院校的国际竞争性,吸引更多的国际生源。二是对学生而言,东南亚海外实习基地不管从距离还是经济因素方面更易被接受,且通过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专业技能与业务模式,有助于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三是通过派送学生到东南亚区域海外实习基地实习,有利于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海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可以借鉴香港地区院校主动联系,积极拓展,规范管理,持续合作的开发理念,及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高校与 NGO(非营利组织)合作的实施模式[9]。

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东南亚地区的“输出”与“融入”的调适

(一)了解当地人文风俗习惯,融入“输入”地区

虽然东南亚诸国与中国历史渊源有一定的共通性,早期移民的华人群体也在某种程度上将中华文化移植到了当地社会中,有的国家还保持着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如越南依然在使用农历,并过春节。但是,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民众习性等方面还是与中国有很大差异。商品经营者在把一件商品在投入市场之前,必然要对该市场与它的受众做一个详细的考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东南亚地区的开展教育输出同样如此,环境、经济、宗教、政治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因素。如泰国、柬埔寨大部分国民信仰佛教,虔诚且讲究,随着泰柬两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僧侣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尊重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提前了解当地的宗教禁忌,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东南亚地区“入乡随俗”要做的必要功课。

(二)解决语言沟通问题是顺畅“输出”的关键

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经历来看,企业品牌能否为当地公众熟悉、产品能否为本土消费者接纳,语言沟通是必须要克服的瓶颈。在中国“高铁出海” 项目中,语言障碍成了该项目顺利推出的一道门槛,仅以“中国高铁标注规范”为例,各企业各显神通予以翻译,导致翻译黑色幽默频出,如将“刮雨器”译为“擦布”,让外国客户百思不得其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要以中国企业“出海”的语言困惑为鉴,提前为“出海”做好语言文化方面的准备。东南亚地区语种纷繁复杂,以国家为划分标准,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马来语等。在东南亚地区,由于殖民的历史背景,在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英语有很高的普及率,因此,英语的熟练运用是克服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具体而言,需要从师资的语言培训、学生的语言训练、教研设施的语言匹配三个方面入手。师资方面,可以针对教师及工作人员提前开设海外项目师资英语培训课程,扫清教师、工作人员在海外教学或业务往来中的语言障碍。在选拨参加东南亚海外项目的学生时,要将英语水平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并在确定人选后要针对这些学生开设专业英语培训课程。教研设施的语言匹配方面,如捐赠的教研设施设备要匹配相应的双语说明。

(三)共享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向东南亚地区,以教育“输出”为主,实现教育领域的互惠互利、共享交流,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有效发展径路。近几年,依托官方合作平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官方的职业技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市已经为东南亚各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各高职院校也开始搭建东南亚地区高职合作平台。然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化发展仅仅是作出了初步的尝试,第七届中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上,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提出:“希望通过深入、严谨、系统的对话与交流,与中国一同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球发展规律”[10]。在具体的实践中,缺乏“输出”主动性、缺乏持续性、项目设置不合理已经成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东南亚的共性问题。有的院校没有前瞻性,将东南亚地区视为“苦寒”之地,将合作项目视为政府布置的作业,甚至一些项目因为没有派出人选而流产;一些合作项目,在協议签订后,双方交换几个学生,捐助一笔财物后再无下文;一些项目在师资配备、课程规划等方面设置不严谨。中国高职教育在东南亚区域持续发展,与当地的政府、院校、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输出主动性、缺乏持续性、项目设置不合理三个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猜你喜欢

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优势、挑战与对策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