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2017-06-01孙婷

职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律榜样中职

孙婷

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源萎缩、大量接收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现实状况,很多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思想上更加放松,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进而降低了学校的管理质量。因此,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學生的认知与能力特点

1.认知特点

认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认知的核心内容。从字面的意思理解,自我认知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和知觉,它包括自我心理行为、实践行为,也包括个人对外部的感知和由此映照到自身的评价能力。所以,很多人把认知看作是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处理。

中职学生认知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知水平较低。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差,因而导致自我认知水平也较低。这直接造成了学生认知方向的偏差和认知角度的狭隘,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很容易产生自我逃避、自我放弃的想法,这种情绪最终导致的是自我厌恶,并且加重了情绪上的不安。而学生的自我认知很容易蔓延到其他地方,例如,对学习环境的排斥、对专业教师的抵触,甚而会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想去扭转学生的认知,难度就比较大了。

2.能力特点

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未成年人群体。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中职学生需要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社会任务,经历从学生向准职业人再向职业人进发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要比普通高中学生再多一些关键职业能力。所谓关键职业能力,除了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等。所以说,中职学生应该更早地形成和社会要求对接的一种综合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并不认可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也不喜欢可能发生的就业路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能力水平的形成与发挥。大部分中职学生仍然是从学习能力这一单纯的指标出发,这就加剧了中职学生能力发展的停滞与现实社会对其能力要求逐渐提高的矛盾。

二、中职学生自律能力的现状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的能力。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进发与转型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却也懵懂幼稚,虽然自主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面对事情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另外,中职学生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难以自控,这也使其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从而行为过激,为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再加上中职学生年龄的增长,步入了青春期,个人交往范围扩大,学生和家长、教师的关系处于一种很微妙的阶段,外部监管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小,中职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人们常说要严于律己,可见,严格约束自己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中职学生在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时,常常会感到自卑,再加上他们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在自律能力方面也往往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一方面渴望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又害怕认识自己,缺乏对事物的专注和投入,也使其对于自律更加深了一种心理畏惧感,导致难以对自己形成有效的管理。

三、中职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方法

1.意识教育

意识决定认识。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初中肄业的学生,从年龄上来看,他们还是未成年人,这就说明其自律能力欠缺有一定的现实原因,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事实。再加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与偏见,又为教育的实际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些都需要教育者能够理性看待。

教师的意识端正才能对学生的自律行为产生正面影响。教师要将自律意识融入个人修养课程,让中职学生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并使学生将行为规范细化到对具体行为的约束上。教师在自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改变一个人旧有的意识,使一个人形成新的意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在人们还戴有色眼镜看待中职学生的大环境下,意识转变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更加提醒教师,要端正、牢固地树立自律教育意识。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普遍较低,但这是针对群体的认识,而不是针对个人的恶意评价或嘲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让学生相信通过优势的发挥,劣势是可以得到弥补的,从而帮助学生开启自律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自身的劣势,实在不能加以转化的,也要从思想上真正地接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在求职应聘时非常不受欢迎,但又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性格内向的人一般做事严谨,这在职场上是大受欢迎的优势。这种意识的树立和转化,对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行为教育

身教胜于言教,良好的身教是以自律行为为基础,而自律并不单纯是指遵守纪律,它还包含了对自己行为底线的要求和认知。因而,对行为的教育被看作是自律实践的第一步。只要有行为发生,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大多数中职学生对于行为规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例如,学校要求佩戴校徽,男生头发不过耳,女生不打耳孔等,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一些行为基本规范,学生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整体来说,就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的言传在这里显然不如身教,与其苦口婆心收效甚微,不如用行为影响学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不穿奇装异服,不在学生面前抽烟,不侮辱学生等,用教师的外在行为规范影响学生,传达给学生理性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制定一些针对正确行为的奖励措施,既然惩罚对学生不发生或仅发生很小的作用,那就反其道而行之,对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学生降低惩罚力度,对遵守行为规范的学生加大奖励力度。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没有学生不喜欢得到表扬和赞赏,因此,学生会遵循向善的驱动力,规范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因为遵守行为规范,也会获得鼓励,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使自律行为显著增加。

3.榜样教育

要使学生的自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需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获得行為上的自律。所以,中职教育要重视榜样教育这一重要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国家在不同时期出现了很多榜样,每年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也在丰富着榜样这一群体。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教育和德育活动为学生讲述榜样的故事,尤其对榜样的自律事迹要着重描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自律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其赞叹榜样,不如从自我做起。

另外,这些经历了时代的发展仍不褪色的榜样,虽然经典,但是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有些远,只单纯地进行这样的榜样教育,会给学生高不可攀之感。如果榜样教育中没有挖掘身边的榜样素材,就很容易使榜样教育陷入一种假、大、空的状态,真实性一旦无法企及,学生效仿的心理就会打折,学生也会因为榜样遥不可及,而产生放弃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现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榜样,让更多和学生一样的普通和平凡的人身上的某一个闪光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关于榜样的学习也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例如,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说一说榜样为自己带来的启示,还可以组织学生制定班级制度,参加自律评比。榜样教育的形式不一而足,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也会成为榜样教育的契机,就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发现并加以运用。

4.坚持教育

人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律能力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自律能力一方面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的力量加以约束。不得不承认,中职学生的自律能力明显不如升学压力巨大的高中学生。而自律的内涵中又包括了自尊与自爱,这也是中职学生所缺少的,这些都不是通过短期的教育能够达到的。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不急于求成、细水长流的原则,日复一日地坚持做下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自尊、自爱、自省等方面多下工夫。

自尊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和最高级的目标,中职学生之所以自律能力较差,就是因为比较自卑。因此,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共情,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一方的理解,并能够从心底真正接受这样的理解,从而针对自身的问题行为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自爱,让学生意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种自爱,对规则的遵守也是一种自爱,只有自己爱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如果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放弃自我,显然不是一种自爱的行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时候,学生要善于自省,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也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其实,自尊、自爱和自省都是自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对自尊、自爱、自省划出明确的界限,而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力,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能够持续发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律能力的培养目标。坚持做,就会成为专家,这也是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小结

自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但正是因为它的宽泛,也使其在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加多元而丰富的内容。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特点,笔者解析了中职学生自律能力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四种教育策略:意识教育、行为教育、榜样教育和坚持教育。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将四种教育策略有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职学生的自律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和完善,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猜你喜欢

自律榜样中职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自律成就美好
以他律促自律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