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点歌”

2017-06-01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点歌节目单小班

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 琼

“我要点歌”

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 琼

案例

小班角色区里,孩子们玩起了“果果舞台”的游戏。有的唱歌,有的扮成小蜜蜂,有的在装扮自己,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其他的孩子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过来,可是小演员们自顾不暇,全然不顾台下的观众。“果果舞台”渐渐冷清了,过足了扮演瘾的孩子们也开始无所事事,眼看“果果舞台”就要关门。这时,坤坤来到小舞台,说:“我要点歌!”桐桐一愣,转而说:“你要听什么歌?”“要听‘我家有几口’吧。”“好的。”说毕,桐桐就找出了人物的指偶,套在手指头上一边表演一边唱。一曲唱完,旁边的轩轩说:“我也要点,我要听‘好娃娃’。”于是,演员们又开始了表演,刚才冷清的小舞台顿时又热闹起来啦。

可见,孩子们对于点歌这一游戏情境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在游戏结束的时候一同分享了这一经验。在接下来的游戏中,“点歌”情境不断地重现,观众席爆满。有时候点一个表演一个,更多时候是观众们七嘴八舌地“我要点歌”。演员们有时演着演着就忘了刚才观众点了什么。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过年刚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发现有主持人,有节目单。受此启发,孩子们把经常哼唱的歌曲的图片制作成了小图标,用雌雄扣贴在节目单上,把它投放到了小舞台。这下,演员们不再各忙各的了,观众一到,他们会有礼貌地拿出节目单,上前询问,请问你要看什么节目。观众就会在上面选择,选好后,工作人员把它撕下来按顺序依次贴在另一张标有1、2、3等点数的空白的节目单上。台下的观众全部点好后,今天的节目单就出炉了。演员们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表演,表演的技能得到巩固,表现力日益增强。观众们津津有味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交往也日益增多。在随后一阶段的游戏中,他们不断丰富节目的内容,节目单上出现了歌曲类、舞蹈类、故事类,还会根据观众需要临时表演其他的节目。随着人气的不断火爆,道具日益丰富,出现了人员分工,有主持人,有售票员,观众区出现了座位号,果果舞台游戏正不断地继续它的精彩。

反思

舞台游戏是幼儿园角色区游戏中的一种,满足幼儿打扮、表现的需要,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在此类个别化、小组化的游戏中幼儿相互学习、交流,自发地进行经验的建构,有利于老师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以及游戏中的契机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1.抓住兴趣,变满足自我为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双向满足。小班年龄段孩子的游戏,往往更多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比如说打扮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表演自己喜爱的节目,这也是班级创设“果果小舞台”的一个重要缘由,即培养幼儿大胆表现的能力。但是该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与他人的互动性不强,关注自身的特点,所以导致了热闹的舞台渐渐无人问津,成为仅仅是供幼儿表演的场所,缺乏了同伴间的交往。正当游戏渐渐走入死胡同时,来自于一个孩子的兴趣点“我要点歌”,给游戏带来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下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次聚焦。进而“节目单”的运用成了演员与观众之间交往的纽带,正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老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起到支持、引导的作用,在幼儿经验基础上提升的“节目单”让孩子的视角不再停留在自我,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求,在“你点我演”中充分地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其间同伴的“鼓掌”“再来一个”等表现出来的肯定行为,激发让演员游戏的热情,从他人身上得到了满足,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正是因为孩子“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所以他们的游戏不断延续,并培养了乐意与他人交往的良好情感。

2.有效的材料,实现从无序到产生计划的萌芽。小班孩子是直觉行动思维,行动先于语言。在“果果舞台”的游戏中也是如此,满足于表演、装扮,对于今天游戏中接下来想要做什么,怎么做,缺乏预想和计划。《指南》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然而对小班幼儿需要让他们主观上明晰接下来要做什么有些困难,因此游戏中巧妙地利用“撕贴”这一孩子喜爱的动作来帮助他们直观地完成这一计划,在点歌——撕图标——贴图标,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以后,游戏的计划也随之出炉,而且一轮节目结束后可以将图标贴回反复使用。一个个来自于孩子的最初的计划随之萌芽,从而让游戏在自由自主的基础上建立了规则。

3.开放的空间,让游戏走向深入。幼儿游戏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向上的过程,有时也会出现阶段性停滞,这时不妨静观其变,让孩子尝试运用自己的经验推动游戏的发展。“点歌”情境的出现正是孩子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自身促进游戏发展的产物,教师适时推波助澜,使游戏更加走向深入。如果教师过早干预,则变成“牵着鼻子走”,创造的萌芽不小心被扼杀。孩子只有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选择材料,创新情节,才能体会创造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动力。

成长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儿童自身、教师引导以及环境材料的作用。这三者就像一个金三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教师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平衡三者的关系,那么幼儿会在游戏中获得巨大的发展。

1.以儿童为本,游戏基于儿童的经验。什么样的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游戏,是满足孩子兴趣的真游戏,无疑是来自于他们并得到认同的游戏。在游戏的开展中,我们需充分认识到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无疑,“果果小舞台”的创设是满足幼儿需要的,所以大多数的孩子都想去演一演,但是在扮演高潮过后,如何让游戏走向深入,同样离不开儿童的经验和兴趣。所以在游戏水平出现停滞时,不妨等待一下,看是否能运用他们的智慧发展游戏的情节。事实证明,孩子的经验不同也会给游戏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元素,只要是积极的、能促进孩子发展的,我们都会给予极大的支持。

2.教师“推波”,助力游戏的发展。作为幼儿游戏中的观察者和支持者,必须及时地捕捉游戏中的闪光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推披助澜。针对“点歌”这一游戏情境,如何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增加角色之间的互动,让小班孩子的游戏具有初步的计划性,是教师需要及时考虑的问题。游戏后的分享活动尤为重要,这是老师在观察基础上的幼儿经验的共享,通过讨论的形式把经验传递给了更多的孩子,而后又及时地跟进,支持幼儿的游戏。实践证明,“节目单”的及时运用,拓展了游戏空间,让孩子的兴趣得以进一步提升。

3.让材料“说话”,教育走向“无痕”。材料能引发幼儿操作与游戏的兴趣,尤其是小班,很多行为都是游戏材料引发的。“点歌单”的运用无疑是对孩子的游戏莫大的支持。它来源于孩子的需要,贴近孩子的认识,节目来源是孩子的现有水平,图标都是在孩子熟悉的基础上投放的。这不仅让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同时丰富了游戏内容,从原来的局限地表演1~2个节目过渡到可以表演多个节目,从原来单纯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演,过渡到满足观察需要的表演,社会性明显增强。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老师也实现了让材料“说话”的目的,也让引领开始走向“无痕”。

猜你喜欢

点歌节目单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点歌
为父母点歌
幽你一默
到底谁先唱
坐在节目单上
分成三等份
变成一样多
断和连
你唱我点,让手机化身点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