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林场我的家

2017-06-01李庆阁

森林公安 2017年2期
关键词:林场

李庆阁

我的林场我的家

李庆阁

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有一片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因盛产珍贵的“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这里山川秀美,林海浩瀚,四季分明,生物多样。20世纪50年代我就出生在这莽莽林海中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林场。当年,林场的木嗑楞泥草房、小火车站、供销社、粮店、卫生所、广播站、剃头棚、澡堂子、工棚、马套子、木匠坊、铁匠铺,还有林场人年复一年的“春天栽树、夏天抚育、秋天收山、冬天伐木”等记忆影像,时常浮现眼前。

春天来了,厚厚的积雪渐渐融化,冰河解冻清清流淌,漫山不知名的野花飘香争艳。一群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孩子,欢快地跑到森林里玩“藏猫猫”。忙了一冬天木材生产的小工队下山修整,准备下一轮的木材生产作业。营林工人进入化冻的林地抓紧栽种树苗。因这里的无霜期特别短,昼夜温差大,栽树要抓住春种有利时机。吃了一冬天的土豆、冻白菜,到了这个季节,人们总想换换口味,吃点新鲜的家种蔬菜和山野菜。春天一到就开始收拾菜园,分期种些葱、菠菜、白菜、生菜、水萝卜。还有成群结队男女老少,进山采好多的时令山野菜,除了人吃,还可喂猪喂鸡。

这里的夏天昼长夜短,公鸡打鸣与天放亮同步。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晨雾照在那些矮小的草房上,早起的人们到地里拔草、采猪食菜、担水劈柴、打扫院子、喂猪放羊、烧水做饭。炕上的孩子们还在甜甜的梦里。河边几个钓鱼人,正用树条鱼竿,蚯蚓鱼饵,兴奋的用柳条穿起来上钩的青鳞和细鳞鱼,小鱼二、三两,大鱼二、三斤。林场里熙熙攘攘,左邻右舍相互打着招呼,有的还幽默诙谐地开着玩笑。营林工人完成栽树任务后,开始给幼树松土、除草、打带透光。采伐工人为了优化森林空间结构,调整合理密度,促进树木生长,开始了抚育伐木材生产。短暂的夏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秋天是多彩的,也是收获的季节。位于松涛滚滚,五花山色之中的林场,好一派丰收景象!家家都要赶在下霜上冻之前,在林间地里起土豆、摘豆角、砍白菜、拔萝卜,肩担、背扛往家运。有的精选后晾晒干菜,有的挖窑存储保鲜,有的腌制咸菜、酸菜。剩余的小土豆、白菜叶、萝卜樱做牲畜饲料。忙活完地里活,接着就要维修漏雨草房,掏掏烟囱、火墙里的烟灰,扒炕抹墙等准备越冬。采山也是秋天重要的事,山里的蘑菇是年夜饭中小鸡炖蘑菇必选食材;成熟落地的松子,是冬天坐在火炕上唠嗑吃的坚果;山丁子、狗枣子、山葡萄、蓝莓等野果,是泡酒、酿酒的最好原料;五味子(山花椒)是请左邻右舍吃杀猪菜必加的正宗天然调料。采山需要体力更需要智慧,采什么?到哪儿采、什么时候采?都是有讲究的。当你走在铺满金色叶子的林间,吹着悦耳的口哨与松鼠对话,还有河水中游动的小鱼和林蛙,边采边吃甜酸可口的野果,还有采的快背不动的蘑菇、松塔,就别提心里是什么滋味了!傍晚,沉甸甸的山货背到家,躺在热乎乎的炕上,惬意地进入了梦乡。

林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因纬度高昼短夜长,冬至那几天,早八点日出,下午三点日落,屋外常温零下三十几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多度。漫山遍野的积雪,冻结的冰河林地,这里完全是冰雪的童话世界。银装素裹的林场,家家院落与街道间都有条别致的小雪道,道旁还有孩子们堆成的小雪人。进入腊月,各家排好日子杀猪,然后分别请大家吃东北著名的杀猪菜。剩下的猪肉埋在院内雪堆里准备过年。寒冷也是一种资源,林场的冬季木材生产就是利用这里的寒冷进山采伐运输的,几乎没有湿地、河流、泥滩等障碍。清晨,一声伐木工人的“顺山倒”,参天的大树随声倒下。接下来的打枝、集材、装车……。山林间,一列拉着原木的小火车,喘着粗气,吐着浓烟缓缓驶过。小火车站也是冬天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人汇集在此,目送长长的运材列车慢慢驶向远方。天天还有绿皮客车接送乘客上下山,大家相互热情地问候,还关注打听外面的新鲜事儿。

当年林场的生产生活情景,就像四季轮回美丽的画卷,一幅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时的林场生产条件落后,但环境自然原始,人们生活坚苦,但民风勤劳纯朴。木材生产是靠人工手锯伐树造材,运输是人抬、马拉、小火车运。采伐过的林地还要补种上小树,使青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林场职工住的都是木嗑楞泥草房,吃的供应粮中玉米面和高粱米等粗粮占多半,每人每月才半斤豆油。男孩多的人家不够吃,都要借粮渡难关。凭布票年代穿的衣服也不宽裕,哥哥姐姐捡父母的,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林场工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就是这样养活一家六、七口人。虽说日子有些苦,但心里总有一种奔头,盼望吃得好一点,穿得更体面些。在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都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友善互助、自食其力、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家训家规,代代传承。纯朴的民风,孕育着勤劳善良的林场人,他们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奉献着,期盼着!

虽说靠山吃山,但林场人心中的山林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他们敬畏自然,感恩山林。采伐人冬季进山,首先要到场东面简易山神庙进行祭祀,供奉祭祀品,点燃三炷香,祈求山神保佑平安。采山人进山前也要找一个大的红松树墩,在自然裂开的缝隙插上三根圆梗草,代替香柱进行祭祀。林中伐树,人们自然的选择伐大树留小树。栽种树苗时就像家里种菜一样细心,提苗、填土、浇水、踩实。大森林赐予丰富的山特产,采山时也是采老留小,不挖根折枝,不过分贪婪,采多采少不以为然。春、秋两季最容易着山火,人人都防火,家家都监督。林场人从小就养成了亲近自然,爱护动物,以林为家的良好习俗,将自己身心早已融入大自然之中。

林场人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公有制改制,转产下岗。思想的冲击,经济的起伏,生活的艰辛,也从中走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场的人口逐年增多,木材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手锯换为油锯,人抬原木变为拖拉机集材,原来笨重的小火车被运输更快捷的汽车所替代。生产力的提高,也加快了森林资源枯竭的进度。林场持续不变的就是木材生产,以采伐林木为生。20世纪80年代末,林场的原始森林基本消失,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年大半时间生长在封冻林地上的树木生长非常缓慢,采伐过的林地恢复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漫长。原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下降。林间的小溪干涸,河水水位下降,有时还出现断流。林场保留的几处“母树林”就像大海中的“孤岛”,因无法抗击越来越大的强风,有多处大树被风刮倒。部分林地已变为荒山荒地,过伐林中杂草丛生,随处可见伐根、树梢等采伐剩余物。原本很少有天灾的林场,变成旱季河流干涸,雨季常发洪水,春秋两季风大时有沙尘,常常有林火发生,冬天的白雪也变脏了。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林场的资源枯竭,经济危困,职工下岗等随之而来。同时,社会治安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管理薄弱,生产无序,原来朴实守纪的民风被破坏,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被打乱。有人随意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经常发生结伙盗伐林木,非法收购、加工、销售木材,捕杀野生动物等案件。在这种形势下,林场的林政管理不断加强,上级还派驻了森林公安民警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通过专项整治,在开展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集中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人员,林场治安混乱势头得到遏制。痛定思痛,林场人从面临环境恶化中领悟到,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仅影响正常生产生活,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大自然馈赠人类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我们要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成为朋友,这才是林场人奔向小康幸福生活的根本。

进入新世纪,随着天然林的逐渐停伐,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林场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前是以林为生变为多种经营。年轻人走出山林,到外面多彩的世界闯荡,将外面新理念和技能带回林场,回报家乡。留守的林场人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树苗、药材、蘑菇、木耳,养殖山羊、梅花鹿、野猪,还开发了林场山庄特色旅游。改变以前靠林吃林的生活方式。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林场的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不伐树卖树也能生活,而且生活得很好。根据市场行情,利用林场自然环境,选好项目,细心经营,辛勤劳作,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林区生态的保护工作,关心林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场工资有了保障,营林系统工程不断完善,防火设施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家的棚户区旧房改造政策,林场人住上了宽敞的砖瓦房,供热供水齐全,常电、宽带入户。外面世界的致富等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林场人家,林场的原汁原味山特产也通过网上销往各地。

林场,作为国有林区最有活力的基层单位,从诞生那天起,它就承担起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几代林场人前赴后继,克服种种困难,从过度采伐到采育双包,从资源枯竭到下岗就业、从伐木为主到全面停伐、从经济转型到治危兴林,林场人的悲壮与慷慨,激情与奉献,苦难与辉煌,奋斗与梦想,就像一本远山森林秘境中的画册,字里行间都记载了平凡而难忘的故事。作为出生在林场并有林场生活经历的一名森林公安民警,从亲身经历见证了林场近60年来的发展变化,从中不难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森林公安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的重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人自然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作者系全国森林公安双千教官)

(责任编辑 卢维英)

图//吴龙胜

猜你喜欢

林场
加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防火保安全我们在行动木里县第一国有林场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大泉林场老果园更新改造的思考
林场住宅
试论国有林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