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担当:拆解“逆全球化”
2017-06-01
中国担当:拆解“逆全球化”
从1月份的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到3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这两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论坛都聚焦同一话题——全球化。过去一年,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形式现身的“逆全球化”思潮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化进程是否逆转、未来又将如何演进?
矛盾根源不在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在过去几十年中,它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也持续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减贫进程不断取得进展。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竞争当中,如果竞争力不够,可能会有一些就业岗位失去。但实际上结构性矛盾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由现行全球治理体制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不相适应所造成的。
在新加坡荣誉国务咨政吴作栋看来,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负面因素必须有效处理:“我们现在要注意全球化的负面因素,一个方面让那些落后国家通过能力建设迎头赶上,另外各个国家通过培训再教育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失去就业岗位的可以再就业。”
已经运行一年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全球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月23日,亚投行再传喜讯——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13个成员被批准加入。这是亚投行成立后首次进行扩员,成员数量由此升至70个。
这批新成员中既有来自亚洲区域内的阿富汗、亚美尼亚、斐济、中国香港和东帝汶,也有来自区域外的比利时、加拿大、埃塞俄比亚、匈牙利、爱尔兰、秘鲁、苏丹共和国和委内瑞拉。
“各国对加入亚投行的浓厚兴趣证明,我们在将银行建设成国际机构上取得快速进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我很骄傲,亚投行现在几乎在每个洲都有成员。我们期待在今年晚些时候批准更多的申请。”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全球化的经济中没有输家,尽管受益的程度不同。他说,“我们希望看到所有的这些基础设施的项目可以得到很好的协调,人民能够在这样的投资中受益,而不是受损。”
3月中旬在德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因美国反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十几年来首次未写入会议公报。与此同时,美国可能采取的边境调节税也引发热议,该方案要求对进口美国的产品征税而对出口产品免税。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期间表示,如果想鼓励出口,应该让出口商自由选择进口的原材料和技术:“(就边境调节税而言)我不知道最终的决定是什么样的,这个方案可能增加美国的出口,而对进口有限制。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执行开放政策多年了,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你是想鼓励出口的话,就应该让出口的出口商自由地选择进口的这些原材料和进口的技术。”
周小川以中国的电子产品举例说,现在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很多,能够形成这种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有较低的进口关税,因为中国出口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选择进口更好的原材料。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对于进口这个方面有限制的话,你就无法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在进口的原材料、技术和人才方面形成一个最优的选择。”
逆全球化≠全球化逆转
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现在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以及由此引发的美英等国政策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发生逆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当下所谓“逆全球化”更像是发生在欧美国家,带有地域性、周期性、阶段性特点的现象。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全球化的未来不再仅由西方决定。新兴世界既有保持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利益,也具备捍卫它的空前力量和决心。从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到“两会”期间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立场鲜明而坚定。
即便是在欧美,全球化也只是暂时遭遇挫折。历史表明,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兴趣时高时低。更何况,在各国之间利益交织、合作粘性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当下,美国想去全球化也绝非易事。
至于英国“脱欧”,与其说是“逆全球化”,不如说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叛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国“脱欧”是要成为“全球的英国”。
“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提升效率的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国内政策和全球治理而导致不平等加剧,催生了“全球化输家”。这部分群体的看法被政治选举放大,成为过去一年“黑天鹅”频飞的重要原因。“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但在米歇尔·渥克最近出版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被忽视。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可以说,不平等问题就是一只“灰犀牛”。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
由于“逆全球化”思潮的崛起,不平等问题被置于全球聚光灯下。只有解决好不平等问题,让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未来全球化才能健康发展。
全球化正处于动能转换期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增长动能的转换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暂时放缓,对于全球化进程而言亦是如此。旧的动能正在衰减,新的动能尚未壮大,导致全球化暂时陷入低潮。
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全球化正在向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并主导的时代迈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被寄予厚望。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只能通过西方的方式实现,如今中国为世界增加了“中国选项”。
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全球化的“中国选项”目标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公平包容,全球化的“中国选项”思路清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全球化的“中国选项”行动务实。
全球化动能转换、系统升级的过程虽然复杂,但趋势难以逆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新一轮全球化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中国版的全球化设想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大船行稳致远。当前,不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进入新常态后的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且长期向好。“目前全球化正停滞不前,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推动力已不存在,未来全球化动力将主要源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说。
善其身,惠天下。在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的情况下,中国并未将自身发展与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割裂开来,而是始终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利益共享的价值链和利益融合的大市场。
“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惠及世界的最重要倡议之一。“‘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全球化设想。”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本届年会上如是说,“如果各国能够做到共商、共建、共享,把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里加以推进,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预期的。”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互联互通、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带动了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百姓就业,改善了民生福祉,已经或正在取得预期成效。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与61个相关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
今年5月,中国还将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