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少将张召忠的一天

2017-06-01

北广人物 2017年20期
关键词:网红微信

网红少将张召忠的一天

他带着“战略忽悠局”的八九个人、五六条枪,在嘈杂的网络世界开辟出一块新派的正能量阵地。张召忠又红了,不是作为官方的军事评论员,而是有趣的网红。

一直以来,张召忠对自己的定位很明晰,说人人能听得懂的话,做一个幽默的军事评论员。他始终追求的是与大家近一点,更近一点。走上网红这条路,大概就是他退休后还忍不住想和大家挨着坐闹的。张召忠一直红着,红得持久而有活力,身后聚拢了几十万、几百万的“死忠粉”,还都是年轻人。

8:30刷刷微信

门打开了,张召忠穿着白色老头衫,凌乱着头发,哈哈笑道:“我都没来得及化妆呢。”习惯了他镜头上军装笔挺或西装革履的样子,乍一看如此居家的局座,很是新鲜。早上8点半,这是张召忠现在的起床时间,之前十几年他都是6点半起床。改变一个生活习惯,其实是改变了一种身份。“再也不用为上课做准备了”。同时,睡得比以前晚了很多。“忙啊,现在真的太忙了,晚上录音频视频,比退休前还要忙。”张召忠一边打开黑色的化妆包一边感慨。张召忠打开其中一瓶,对着镜子熟练地给自己上妆。“我一直都是自己化妆。一个化妆师一个手法,那我在镜头前岂不是老变样子?观众会不认识我的。”10分钟后,皱纹变浅、肤色变亮、剑眉星目,他又成了大众熟悉的局座。

“局座,有专车来接吗?”“哪有专车,地铁,我们坐地铁过去。”张召忠戴上口罩和帽子,在西装外面加了一件外套,完成了出行前的“伪装”工作。因为避开了早高峰,地铁门打开时,难得有个空位。张召忠没去抢,反而慢了慢脚步,最后在车厢尾部熟练地找了个角落一站。“像我们这样退休的老年人,就没必要和年轻人抢座位了,他们上班很累。”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的微信页面上,提示新消息的小红点有四五个。他的早间第一事,已经从备课变成了刷微信。张召忠回复完新消息,进入微信公众号后台,开始看粉丝的评论。“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所有的评论我都会看。但是评论的人太多了,所以一般说好话的我就快速过,骂我的就仔细看,看我哪里说错了,我再改。”张召忠说着一笑,“不过给我的负面评论很少很少。”

11:30上上电视

这天的第一个行程是去央视录《防务新观察》。1992年上央视讲述《三十六计》,是张召忠进入公众视野的开始,也开启了他与央视长达25年的合作。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形象佳、敢说话、不怕出错的张召忠在一众规矩、谨慎的专家中脱颖而出,后来更因直播伊拉克战争时的预测失误而名声大噪。批评者因此封他为“战略忽悠局局长”,意思是从战略上忽悠美国,简称“局座”。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却在互联网时代被玩成了一个梗,如今更成为粉丝对张召忠的爱称。张召忠很有自嘲精神地接受了这个称呼,不仅用“局座召忠”这个名字开了微信、微博公众号,就连自家工作室的群也取名“局座@军部@”。

如今“当了网红不忘本”,张召忠不管多忙,每周雷打不动要录《防务新观察》《海峡两岸》《全球零距离》和《军情解码》这几个节目,“不能因为我自己搞新媒体就把人家扔了嘛”。其他嘉宾看稿,唯独张召忠拿着手机对着布景、嘉宾、主持人一阵乱拍。现在大概只有在央视和国防大学,还能听到别人叫他张老师。张召忠从军45年,在导弹部队做过技术兵,进过北大学阿拉伯语,在两伊战场走过一圈。硝烟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双方使用的先进武器竟然一无所知,“伊朗飞机时不时来空袭,当地人问我扔下来的都是什么炸弹,为什么威力这么大。我一个导弹兵出身的人,竟然一句也说不上来”。怀揣着“强军还得靠科技”的想法,张召忠回国后不久,就借调到海军科研部门。张召忠悟得比较快:风趣幽默、通俗易懂。“专家应该先把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消化掉,然后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讲出来,就像给大家讲故事一样。把艰苦做学问的过程留给自己,把愉悦和享受奉献给听众,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他说起来,颇有几分白居易给老妪读诗的范儿,难怪被网友戏称为“相声圈里军事知识最丰富的,军事圈里相声说得最好的”。

“当时新浪微博上有个投票,选‘最喜欢的军事评论员’,结果我不仅是第一,还遥遥领先。我就惊讶了,原来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我想,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这也是促成我上新浪开微博的原因之一。”

15:00拍拍视频

一录完电视节目,张召忠就无缝切换到了新媒体世界里。下午,他去自己的新媒体工作室时,途中等红绿灯,张召忠抓紧零碎时间,用手机看“局座@军部@”发来的微信文章预览。“公众号每天5点更新,发之前我得整体看一遍,有时候还要给他们改题目。要尽量贴近网友的语言风格。”而半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他还在自嘲不懂什么样的标题吸引人。

张召忠一辈子在体制。退休后,一步跨进完全陌生的新媒体领域,他不抵触、不排斥、不轻视,把自己的过往放下得干脆,毫无成见地去学习和了解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体系。这种成功具有的标杆意义,甚至超过他过去作为军事评论员的意义。

招募的一批90后工作室成员,就成了张召忠的老师。“你们别看我是什么将军、教授,我现在什么都要听工作室那帮孩子的。如果他们不要我做什么,我就坚决不会做。我的每一条微博和微信都是自己先写好,再发到群里给小伙伴们‘审阅’。只要他们有一个人说‘不行’,我就不发,他们才是我的领导。”张召忠的工作室就在一套普通住宅内,随处可见家居的痕迹,书柜、衣柜、家用长沙发和布满烟火气的厨房,唯一的例外是一个被改造成演播室的小房间——他要在这里录制自己的网络视频节目《张召忠说》。他指着房间里的各式设备,有些得意:“最初我们什么都不会,灯光也不会调,就自己折腾,最后都弄明白了。别看小,全都按照电视台的标准布置。”就是在这里,他带着“战忽局”的八九个人、五六条枪,在嘈杂的网络世界开辟出一块新派的正能量阵地。

19:30教教“孩子们”

“您的工作室究竟有多少人?”自从进入工作室,所见与预期相去甚远。以张召忠如今的走红程度,我们假想过在他背后,应该是一个运作成熟的内容创作与营销团队。但实际上见到的不过是四五个面容青涩的90后。张召忠管他们叫“孩子们”。“算上我10个人吧,其中还有两三个是兼职的。”张召忠说,这就是工作室的全部人员了。

一位兼职编辑感慨,这个看似不成熟的团队却有非一般的凝聚力,主要是因为局座的个人魅力。“你能想象,一个本科毕业的娃娃天天跟博导混在一起,会有多大收获!”有一次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巴伦支海上空手术刀事件”,编辑不小心配错了苏-27战斗机的照片,结果被眼尖的网友发现了。张召忠赶紧登了道歉声明,其他一句话没说,默默地背了这个锅。

结束了全部的拍摄工作后,张召忠看到桌子上很多盒饭没动,就说:“怎么没吃啊?来,赶紧吃点,吃完再走,都挺累的。”说罢,他把盒饭一一递到每个人手中。一个50后和一群90后再次混作一团。

据《环球人物》整理

猜你喜欢

网红微信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微信
微信
«ВаНхУН»
你也可以成为网红
How Long can Wanghong Survive?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