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最喜欢片场生活专注拍摄民族英雄
2017-06-01独家专访
■独家专访 □记者白鸽
陈嘉上:最喜欢片场生活专注拍摄民族英雄
■独家专访 □记者白鸽
合拍片《荡寇风云》5月27日全国上映
5月22日,古装历史动作大戏《荡寇风云》在京举办映发布会,香港导演陈嘉上,监制郑振邦,主演赵文卓、万茜、仓田保昭、吴樾、王斑、刘俊孝悉数亮相。导演陈嘉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个军事历史迷,年少时就把戚继光视为偶像,“我相信我们的电影一定能让大家记住,超级英雄不是只有好莱坞,中国也有自己的超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戚继光!”
热爱中国历史专注拍摄民族英雄
香港导演陈嘉上曾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打造过无数银幕经典英雄形象。不管是《精武英雄》中李连杰塑造的陈真,还是《逃学威龙》中周星驰饰演的周星星,至今仍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某种程度而言,陈嘉上对于香港早期电影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陈嘉上与很多北上的香港导演一样,一直想拍摄一部接地气的内地题材。此次携《荡寇风云》强势归来,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还大胆突破,重现冷兵器时代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的阵法最高境界及血脉偾张、拳拳到肉的近战肉搏,加入新的视觉效果让战争动作场面更加真实。这一次,他在电影表达方式上更贴近历史视角,对大场面的调度和精准的人物刻画功力毋庸置疑。陈嘉上坦言:“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英雄,用电影来讲历史,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及内核。”
此次拍摄电影《荡寇风云》既是在为观众塑造民族英雄,也是陈嘉上导演的半生夙愿。陈嘉上导演是一个历史、军事迷,平常喜欢钻研古代史和军事理论。为了把这段历史很好地拍出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呈现精彩的动作战争戏,导演陈嘉上跑遍了戚继光所经历的战场以及多个历史博物馆,寻找一手资料,亲临浙江台州临海桃渚、仙居、舟山岑港、象山等电影的取景地进行考察。
除了在历史还原程度上费尽心机,导演陈嘉上对打造戚继光这个人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有很多悲壮的历史人物,真正的战无不胜的人不多,戚继光是少有的一个。这个人打了八十多场仗没有输过一场,而且他打的过去都是军事上或者是兵力上比他们强的倭寇和日本军队,这个是很难想象的。戚继光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文人、书法家、科学家,很有故事的一个人。而联想一下如今的职场,你会发现他更是一个最称职的领导,比如戚继光一直在强调号令明兮,赏罚信,就是先立下规矩,然后严格执行,这对于现代职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被戚继光战迹所折服亲自前往日本收集资料
电影《荡寇风云》根据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改编,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在剿倭战争节节失利的情况下,一代名将戚继光(赵文卓饰)组建中国历史上首支“特种部队”戚家军,独创“鸳鸯阵”,装备“狼筅”、“三眼铳”、“虎蹲炮”等先进武器,与俞大猷将军(洪金宝饰)联合扫平倭患怒破千军,实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志向的故事。
为了把电影拍好,导演陈嘉上煞费苦心,亲自前往日本收集了戚继光和戚家军的资料,对日本人眼中的戚继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此陈嘉上导演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要看对手对他的评价。戚继光的能力绝对不是虚的,从日本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拜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谈到电影中与倭寇大战的台州之战时,陈嘉上表示:“台州是当年戚家军抗倭最重要的战场,当年戚继光率军在此建功立业,给予倭寇致命一击。为了创作这部电影,我专程前往戚继光纪念馆好几次,据纪念馆的戚继光专家介绍,这个纪念馆原址即是当年戚继光驻兵之所,戚继光逝世之后,当地人民感怀他的抗倭功绩,在此建立戚公祠进行纪念。几百年间,无数爱国志士与群众慕名前来向英雄致敬,留下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雕塑与题词。而馆藏的各种文物与资料,更是研究戚继光的必用资料,我每次都会被戚继光的战迹所折服,这也是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拍出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使用了狼筅、戚氏军刀、虎蹲炮、鸳鸯阵等多种锐利兵器和精妙阵法。导演陈嘉上为了搞清楚这些历史事实,曾多次拜访戚继光历史专家。
陈嘉上坦言:“虽然这次我们有赵文卓、洪金宝两大功夫巨星强强联手,动作战争场面也做得很大,但这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开拍之前,我们设定的标准就是动作戏,要把他们的特点打出来,把人和人的冲突表现出来。戚家军的阵法很特别,非常精悍,他就用11或12个人各用不一样的兵器排成一个小队,分工明确,这个做法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每一个武器都不一样,它是特种部队的打法。戚家军在我看来是世界上第一支特种部队,他的鸳鸯阵法实际上就是最早的特种部队小组,是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部队,比西方世界要领先400多年。所以,在开拍前几个月,我们的动作导演就开始设计演练多种打法,即便在片场我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打法,但是动作导演都可以随时调整,赵文卓等演员也都非常敬业地配合。”
2008年北上发展把香港电影精神带到内地
陈嘉上是香港电影工业一手养育出来的导演,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片场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嘉上放弃家族的建筑公司职位,进入邵氏由底层做起,1988年凭《三人世界》声名鹊起。此后,他与周星驰、王晶合作《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以及叫好叫座的《飞虎雄心》等大量卖座商业片,成为最具票房价值的电影导演之一。并凭借《野兽刑警》夺得1999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2008年,陈嘉上北上发展,尝试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共执导了《画皮》《画壁》以及3部《四大名捕》系列,拿下了超10亿票房的战绩。
回忆入行经历,陈嘉上表示,“我从来没学过电影,在大学我修的是天文地理,而且没有毕业就退学了。我从加拿大刚回香港的时候是1980年,我当时完全被新浪潮电影所震撼。上世纪80年代之后,香港开始有各种奇怪的文化,包括徐克说故事的方法,许鞍华说故事的方法,让我最震撼的是章国明导演的《边缘人》,我看完之后觉得太惊艳了,宿命论在香港电影出现过去是不可能的,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被吸引住了,《边缘人》这部电影当时我买票看了两遍。后来我发现邵氏公司在请人,当时他们要请灯光助手、摄影助手、制片助理这三个职位。灯光、摄影我都做不了,制片助理我可以,就报考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职位是500个人里请一个,我就是其中一个,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进入电影行业很难的。其实考进去最大的原因,就因为我刚从加拿大回来,懂点儿英文。”
从1980年进入邵氏影业做制片助理开始,到做场记、编剧、执行导演、导演,一步一步走下来,陈嘉上始终不改对于电影的初心,他的从业经历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暗淡以及北上合拍的过程。
陈嘉上说,他一直在把香港拍摄类型片的经验带到内地,也在把香港电影的精神带到内地。在他心目中,香港电影最珍贵的精神在于自由,在于它完完全全地为观众服务。
陈嘉上表示,“我认为香港电影精神最珍贵的在于自由,在于它完完全全地为观众服务。在香港电影这个产业里面,有王晶、关锦鹏、王家卫、许鞍华,但我们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为了观众,尽管我们的观众层不一样。而香港电影的成功在于过去一些导演明白了要突破香港的框框拍给全亚洲、全世界看,所以香港电影才会成功。为什么台湾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都爱香港电影,就是因为它不本土的精神,这就是自由精神,只要这个自由精神不变,它就是香港电影。香港的电影环境是很商业化的,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人去补贴他们去拍主旋律,没有宣传费去拍电影,他们所有生存的空间就在于有多少观众,所以他不可能不服务观众、追求观众,这就是香港电影的特点。香港观众现在的口味非常好莱坞,他们来看电影就是来娱乐来消遣的。内地观众相比较而言对电影的文化要求更高,比较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
与内地影业合作拍片内地年轻导演需要机会
当被问及近年在内地拍摄的经验,陈嘉上表示,“这几年我在不断尝试,从2008年开始跟乐视影业、光线影业、博纳影业合作,我把我的观念输出给他们,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看见他们走出他们自己的路,并且他们左右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我这几年确实很猛,拍了很多合拍片,虽然有一些票房不佳,但是这些经验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而且也不会觉得委屈,我就是做实验的,有时候会失败有时候会成功。现在中国的市场是最多变的,可问题在于大家过分相信一些数字和经验,问题是这个市场不停地在改变,所以要是你按照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去判断,用数据去判断,而不是从理解观众、理解创作去判断,你会非常迷茫的。可是我们大部分投资人都是按照这个去判断的,甚至有很多时候投资人说剧本不好,容我插一句,你懂吗?要是懂得的话就不需要导演了。可是没办法,为了拍戏,他们必须写一个投资人看得懂的剧本,然后一些投资人越来越不靠谱。香港电影监制从来不会插手剧本,我在香港20几年,从来没有一个监制背着我剪我的戏,这里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个部分也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和调整的。”
面对内地电影市场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陈嘉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干的行业,解放思想是很重要的。不是说谁有资格拍,谁没有资格拍,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年轻导演卖的就是一个年轻人的角度,为什么年轻人走进戏院看他们,因为他们也认同这样的角度。电影是通过影像故事分享某一个人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把他自己的世界分享,能不能走下去是另外一件事。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各种冲击都是好事。现在拍片跟过去不一样,尤其商业电影,特效发展很快,拍摄方法不停在改变,没有人会说全懂,主要是靠专业团队。可是有一个事情改不了的是导演的角度,导演希望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希望呈现的是什么,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角度必须是特别的,是他个人的。《小时代》有点像偶像剧的一种做法,但你不能忽略偶像剧这个群体的市场价值。你可以不爱偶像剧,可是你不能不容许人家拍一个偶像剧的电影吧。所以我希望能给他们机会做下去,让市场优胜劣汰。我们别光骂人家烂,学一下观众为什么爱看它。观众满意,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全世界都会发生的事情,老的导演不可能站在那里,永远是票房冠军。我跟年轻观众一定有一些差距,但是我没困惑,这是一个规律。我不可能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小女生爱看我的电影。我也有我的观众,拍电影可以不赔本,我能继续拍,就怀揣感恩。”
2007年,陈嘉上接任了金像奖主席一职。陈嘉上坦言,“虽然金像奖在华语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些年也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合拍片越来越多,就是为了鼓励和开放香港电影,如果没有合拍片,香港电影将难以生存。”提到北上发展的香港导演,陈嘉上表示,“我们在香港对着好莱坞打了这么多年,现在在内地还是做这个事情。我作为一个香港人走进内地,看见我们内地的文化之后,我非常佩服。我一直在讲,香港导演在这里是过渡期,我们来这里其实是一个任务,就是撑着中国电影走得更高更远,中国电影界的前途还在内地的导演身上,暂时来说我们这些香港导演,是拿着我们过去在香港商业电影工业里头的经验,和这里的文化结合起来,一起对抗好莱坞。说白了,在内地非常成功的香港导演也没几个,但是他们的影响真的很大。我们要面对文化差异,不同的发行制度,要想法设法才能干得下去。我从2008年就在内地生活,我跟观众互动蛮多,每次香港的朋友来内地拍戏有什么项目都会找我,我愿意分享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