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少年谈个性
2017-05-31金乾波
金乾波
“个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注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强|这个人很有~。
首先,“个性”是属于个人比较固定的性格,而性格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任何人身上都同时具备鹰和兔的双重性格,如果在外面的世界,我们选择鹰的果敢和犀利,而面对朋友和家人,我们选择的是兔子的善良和温柔,那么我们就会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反之,我们就会成为“门背后的霸王”,在外是兔子,软弱无能,任人宰割,在家却蛮横无礼。
其次,性格是立体的,多维的。人的性格远远不止两种,如果我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体现出相应的性格,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比如需要我们发挥咬牙坚持的山的性格时,却选择了水的灵活变通,放弃了,这肯定是一种失败。
“外圆内方”是中国文化中对性格丰富多样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做事可以灵活变通,但内心却恪守法则,棱角分明。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毫不矛盾。能够正确处理内外性格的人,是心灵强大的人,反之,人们就会觉得某人“个性强”或“个性太差”。
司马迁受宫刑的时候,一定经历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但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因为他要达成自己伟大的理想。他为了内心的“方”,而选择了外在的“圆”,这是理智的,更是难得的;刘邦多少次兵败逃跑,屈辱求和,但他最终战胜强敌,称王天下。他们都属于能正确掌控自己性格的人,该方时方,该圆时圆,从而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很多人不懂得适时变通而铸成千古遗憾。有些人“内方外方”,如屈原不能为了祖国大业去委曲求全,而以跳江自杀的方式去祭奠自己内心的道德,结果使得楚国失去了强大的支柱。如果屈原像司马迁一样选择忍耐,哪怕苟且偷生,他就会有更多机会去挽救楚国。在“文革”期间,老舍选择“自沉昆明湖”以死抗争,中国作家第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而钱钟书夫妇却坚信“文革”只是一场闹剧,迟早会收场的,终于平安度过并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财富。
我们拥有竹子的刚直,并不影响同时拥有柳的柔韧,只要我们正确调动它就可以了。在纷繁的世事中,我們坚守内心的高洁,但做事圆润灵活,原则上的事寸步不让,非原则的事情上“得过且过”,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
再次,个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的。
性格的发展是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是在生活感悟的基础上,观照自我,反思自我的结果。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生活姿态,自然有不同的性格。
总之,我们要全面理解“个性”这个词,绝对不能把吹毛求疵当个性,把睚眦必报当个性,这些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没有大格局的人才鼠目寸光,才斤斤计较,才精于算计;真正的个性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是与人为善,是知足常乐。我们也不能把倔强当个性,倔强的应该是内心,而不是外在的“无理争三分,得理不饶人”。我们也不能把钻牛角尖当个性,在学问上需要一丝不苟的谨严,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生活当中却可以马虎一点,比如我身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得讲究读音准确,用语规范,但如果我在生活当中也这样较真,别人读错一个字我立马纠正,别人说话有一个病句我立即指点,可能我就会成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