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基本策略探究

2017-05-31崔志锋杨明

职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探究语文

崔志锋+++杨明

职教语文课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但至今尚未找到突围的路径。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现代性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语文课确实需要一场较深层次的改革来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

一、对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再认识

1.语文课程目标肤浅化的反思

笔者曾有幸参与市级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深入全市30多所学校的课堂听课,发现语文课自我迷失现象比较严重,课程目标定位存在着肤浅、模糊甚至缺失的现象。

肤浅化的突出表现是功利化。虽然课标已经明确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定义为语文课的基本属性,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深究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偏离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少教师目标意识缺位,教学常常“无目标”漫游,分析只是习惯性的例行公事;不少教师不具备语文课的基本方法能力,甚至用不科学或反科学的方法去教语文课。

笔者认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文性依赖工具性,工具性包含在人文性之中。在这个逻辑起点下,进一步精准定位语文的课程目标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君子不器,职业教育不应成为纯技能培训。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语文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以知识的授受为能事,而以培养、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为己任,切实担负起人文学科的教化责任。

2.语文课程内容碎片化的反思

对于教材来说,知识的呈现方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物质载体,不应当是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而应当是一个序列化的系统。当前,语文教材内容仍以“文选式”为主流,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处于内隐状态。如果师生对课程内容系统是如何序列化的问题缺乏自觉,那么,碎片化就不可避免了——教师教的是一篇篇孤立的课文,教学不过是课文数量的累积,而盲目的量变是难以产生质变的。

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如何由“碎片化”转向“系统化”,由“学科逻辑”转向“过程逻辑”,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而编写项目式教材和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则是践行“过程逻辑”的新做法。教材不是一个基于学科逻辑的知识集、资料夹,而是一个基于学习过程逻辑组织起来的序列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

3.语文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反思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经历一个从“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到“全人教育”的回归。

曾几何时,人们把“以就业为导向”曲解,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技能教育”等同于“专业课教学”。这样层层窄化的结果,使得职业教育逐步偏离教育的本质,变成了类似岗前培训类的东西,语文课自然就成为培训工具和技术了。

近年来,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潮的引领下,职业教育正在走出狭隘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藩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语文课被赋予了“全人教育”“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使命,用生命课堂取代驯兽式的语文技术技能训练。

二、语文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策略探究

项目化课程是践行生命课堂的基础,并不完全等同于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它首先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其次才是一种教学方法论。重构“项目化课程”,以活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达成语文学习的某一目标,是语文改革的基本策略。

1.基于“实践性活动”的项目化改革策略

项目化设计的初衷,就是打破传授与被传授的窠臼,坚持以“实践性活动项目”为载体和依托,将接受式学习过程转化为可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现出主体性、真实性、建构性、系统性、合作性特征。“活动项目”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动力源,以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

活动项目强调真实性,设置的项目任务及其环境均应是真实社会中的具体任务。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社会需求,活动才具有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任务是整合性的,用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学习者通过“做事情”来完成任务,且必须安排在真实的情境中。而“伪项目”由于不关社会需要,所以即使完成项目任务,也是无效行为,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锻炼专业能力、完成社会化过程没有意义。比如:中职生在校期间可“开网店创业”,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开公司”,把创业计划书、法律文书、招聘活动等整合一起;在他们即将毕业择业时,教师就可以把“求职信”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的“面试”设计成一个综合性项目,让他们按照真实的求职程序,从搜集招聘广告、选择意向企业、投递简历,到参加招聘会等任务逐一完成,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未来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学习即生活。

2.基于“综合性探究”的项目化改革策略

能够将孤岛式的课文、知识、能力整合在一起的是“项目”。项目化教学意味着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究任务,只要是完成项目的所需知识,一律纳入其中,无论它属于什么领域。这就最大程度扩大了课程内容的范畴,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达到互联相通。因此,语文的项目教学不再是阅读一篇篇的课文,而是在“综合性”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

实现综合性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主题式”策略。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不再是文体单元或其他形式,而是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学习,如人生价值、职场关系、小成本创业等。教学主题为语文活动提供了研读思考的立足点和聚焦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却并不限定学习内容。

主题式学习是研究型的,阅读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质疑、批注、讨论、分享、写心得,都是研究,是互动互助形成新思想的过程。特别是讨论,在互动碰撞中,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创意。比如美国一所中学的阅读课,主题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你会把选票投给谁?”教师事先选择了希拉里、特朗普等5位总统参选人,并且从“移民问题”“难民问题”“社会问题”“伊斯兰问题”“对外武力干预”和“领导风格”六方面概括介绍每位参选人的特点,一个人一张大海报要求学生阅读,选出自己支持的人物,模拟给那位候选人投票,并把写有理由的贴纸粘贴在对应的海报上。可以想象学生的兴奋和投入,他们纷纷投票,查找资料,认真申辩,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没有人觉得这只是一次虚拟的语文活动。这节课展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追求,即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真实的阅读发生。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了将公共课整体打包整合为“核心能力建设课程”的成功先例。

3.基于“完整性阅读”的项目化改革策略

完整性閱读是一个被忽视已久的课题。南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曾带着好奇探访过美国的语文课堂,发现一些有追求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大多不用课本,而是自己选作品带学生读书。他们认为完整的书才是真正的书,读完整的书才是真实阅读。读课本不是一个成年人的常态阅读,语文教学应该以最接近常态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会读不同于课本的真正的书。

对于职校生来讲,完整性阅读一般是小说阅读。以小说为基本阅读对象和教学载体,借以开展读写活动,通过阅读探究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自我,质疑社会,认识人生。上海建平中学等一些重点中学也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项目化教学是以学定教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个性化行为过程,不仅教师“讲得好”,而且学生“学得好”。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口若悬河、训练有“素”的“演员”,而应该是一个要言不烦、训练有“方”的“教练”。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保定市职业教研与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猜你喜欢

语文课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