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研究
2017-05-31王丽影
王丽影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视角出发,针对幼儿存在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存在特点及有效控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育措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行为动机;移情感受;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15-01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崭露头角。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所谓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就是指那种有意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具有捣乱,破坏的性质,主要表现有违反纪律,破坏公共秩序和公务,顶撞家长和教师,骂人,吵架,打人等。这类幼儿到处惹事生非,给老师,家长平添了不少麻烦,既扰乱教育教学秩序,也影响了幼儿本人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若不正确引导,就会强化侵犯行为,使其日益严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家庭对幼儿过分溺爱
家庭对幼儿过分溺爱,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幼儿,道德观念薄弱,是非不清,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为所欲为,社会适应困难,在幼儿园与幼儿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学习困难。
二、经常接触攻击事件和行为
如常看充满暴力、凶杀等色彩的电视,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和,打打闹闹,不高兴还会拿孩子出气,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受周围环境和同伴的影响,结交爱打架的伙伴。
三、生活遇到挫折
如:在幼儿园学习不好,在同伴中没有影响和地位,长期受冷落、轻视、久而久之,情绪易冲动,喜欢惹是生非,以发泄记住的愤怒,寻求心理平衡。
四、横行霸道恃强欺弱
幼儿与伙伴一块玩时,往往有想当领袖的愿望,要人按照他的意图行事,如果有人不听他的,他就会对其发生攻击性行为。
五、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性格,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儿童的通病,一旦不如他的意,他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他人,久而久之,这种攻击行为形成了习惯。
六、生活缺乏温暖的关怀
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父母一方唯我独尊,任意争夺孩子应有的一切自主权利,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到外面去发泄自己的压抑,因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另外,据观察,攻击性行为男孩多于女孩。男孩主要表现在为躯体攻击性行为,如:推、打、撕、咬、踢、吐口水、强夺别人物品,骂人等。女孩则表现为语言攻击性行为,具有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好欺负、好嫉妒等特点。
一旦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应对,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控制呢?我认为:
1、注意家庭抚养方式。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适当通过一些挫折使孩子控制自己的情感,家长应有意营造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在平等护爱,备受尊重的家庭环境里,对他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平时加强对孩子的交往指导,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予以批评教育
当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有攻击倾向,甚至攻击行为时,不能姑息迁就,千万不能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否则,会助长他的行为升级。反言之,对孩子的交往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和教育,是会大大的减少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例如:强强和明明以前玩时,强强不讲道理地抱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惹得明明大哭起来,这时,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的玩家拿回来,讲清道理,反而鼓励他,以后他就会抢别人的玩具。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大人的借口。因此,家长要善于指导孩子的交往行为,要使他们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及技巧等。
2、避免接触攻击事件和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模仿对象,因此,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易于和不良少年交往。
3、拒绝接受电视传媒的影响。如今,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幼儿分辨能力弱,如不加以选择地看电视,尤其是其中的暴力,凶杀等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攻击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实验室中对电视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先让幼儿看一部描述一个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施以各种暴力行为的实验用影片,然后再将幼儿带到一个充气娃娃和其他物品的实验室,并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记录他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观看了有攻击性行为的影片的幼儿比控制组幼儿表现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幼儿看电视时父母应给予指导,恰当地理解和评价他们看到的电视节目会减轻电视暴力的影响,同时,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慢慢地,幼儿就会自觉地抵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教会孩子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感情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应教会幼儿用语言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蒙头大睡等,以宣泄其内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
如果让孩子变换角色,在他们身上模拟其被攻击的动作,尝到皮肉之苦,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在使他们更对地了解他们的攻击给别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后,例如:听到被攻击者痛苦的声音,看到被攻击者的痛苦的表情等,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爱心,使他们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总之,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与教师经常沟通,互相交流經验,共同制止攻击性行为,我们还要努力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要让他们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发掘其长处,使之有机会充分表现,消除环境中的那些促发其攻击行为的因素,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