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背诵
2017-05-31张艺凡
张艺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94-01
背诵,是一种古老的的阅读方法。背诵的作用,古今名人多有阐述,这里就不多说了。遗憾的是近几年的阅读教学研究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忽视了这一环节,谈精度,谈略读,谈跳读,就是极少谈“背诵阅读”。实际上,就当代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而言,背诵,是值得大力研究的。
從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每位中学生,一年要背诵的文字大约是6000—8000字左右,整个中学阶段,共要求背诵课文100--120篇(段)左右,约36000--48000字,总之,中学阶段的背诵任务繁重。
为了防止学生被这种繁重的任务所吓倒,教师首先要点播学生明确自己的背诵素质。心理学家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正常人大脑的记忆储存量非常高,是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万倍。人脑的记忆量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总量,而且,信息的储存期可达七十到八十年。可见,人人都有背诵的天赋。
要背诵,关键是要抓住背诵材料的特点,要抓住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环节。
第一,突出材料部位,力避材料的相似。材料的部分,对背诵的影响很大。我们仿照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与巴巴先科的实验,对50名高一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要求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背诵《劝学》。结果发现,学生对最前面的意义单位、靠近前部的意义单位和最后部位的意义单位背诵效果最好,而中间部位的意义单位记忆效果较差。智育心理学科学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背诵中间部位内容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双重干扰的结果。既然这样,我们就要点播学生将诵读的主要精力放在中间内容上,力避从头到尾死读。
所谓力避材料的相似,就是不安排文体相同的内容相似、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一起让学生朗诵记忆。比如教学文言文单元,其中有不少要求背诵的,于是就让学生掀起“背古文热”;教到散文单元时,就掀起“背散文热”这是很不科学的。智育心理学表明,材料的相似性对背记有一定的影响,在前面所记材料不巩固,又缺乏间歇或比较等情况下,前后所记忆的材料相似性越大,背记中的混淆现象就越严重。因此,教师在安排背诵文章时,就应当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内容的作品交差开来,让学生始终有一种陌生感、新鲜感,这样这样消除背诵上的心理疲劳,效果也会好很多。
第二,分解长篇材料,定时定量背诵,背诵的课文中次数量越大,背诵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而效果则越低。因此,对长篇课文,我们要分解开来,引导学生一口一口的“吃掉”。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于初中生来时,算是长文。由于初中生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维持时间不长,因此不如对每篇分为两个部分或者三个部分在不同时间内背诵。分解背诵,必须定时定量,使学生有一种兴致,有一种紧张感。这样,背诵才能落到实处。我们让学生分解背诵《岳阳楼记》只用了50分钟。分解背诵的时间距离是两段用一天的早读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集体背诵,用了四个早读课,共花费160分钟。
当然,分解背诵的时间间隔过长,容易遗忘,但也不宜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