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2017-05-31付国英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制约因素

(61007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摘 要:近年来,各种城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的建设使得很多城郊农民失去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并不顺利。传统的村落社会解体后,而新的社区体制却并没有随之建立和完善,很多被动市民化的失地农民产生了生活及心理上的各种困难,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新的城市生活。这其中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包括城郊农民自身的原因,也包括外在的制度和政策等原因。

关键词:城郊农民;市民化;制约因素

城郊农民变市民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将失去世世代代作为生活资本和生活保障的土地;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城郊农民作为社会成员的属性也将发生变化,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然而,城郊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却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城郊农民更多是被动式的卷入城市化的大潮中,但是并没有融入城市生活。

一、城郊农民自身原因

户籍转变、地域转移与职业转变是城郊农民变市民的重要特征,如果仅仅从这些层面来看,城郊农民应该顺利转为了市民。但现实告诉我们,很多城郊农民变成市民后并没有真正过上城市市民的生活,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城郊农民变市民之前虽然不是纯粹的农民,但是有农民身上的特性。目前,城郊村大部分社区要么保留部分农业生产功能,要么保持着经济与社区捆绑关系,要么基本上仍以家庭而不是以劳动力个体为单位安排生产与工作。

1.自身综合素质低导致职业转变面临难题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同时,在劳动力市场获取较高收入的往往是那些综合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一个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仅难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即使就业了,也难以取得较高的收入和保持就业稳定。在城郊农民中,不少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导致他们的就业呈现三大特点: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差,稳定性差。

2.农民的保守性

一说到保守,人们脑海中就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词,“农民”,农民和保守好像就是天然的在一起。城郊农民有着和传统农民同样的特性,那就是他们都很保守,正如法国的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这样说道:“农民很难成为革新者的根源在于农民所处的‘传统的村庄社会,因为在这里,一切传统的影响和整个社会体系都阻止他们成为革新者。”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受乡村文明熏陶的血液。虽然城郊村村民变市民后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等外部条件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相对经济地位以及生活压力和各种可能的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就性质上看没有实质的变化,在遭遇重大风险和困难时依然要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他自有的关系网络去解决。城郊农民变市民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际关系网络仅限于亲戚和邻里之间。传统的村落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城郊农民变市民之后依然保有这种关系网络,他们平时来往的除了自己家族的亲戚就是住在周围的邻居。他们一般不愿意主动去扩大自己的生活圈,不愿意尝试新的交友方式。

第二,遇到困難大多向亲戚需求帮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寻求帮助不仅仅是我们的亲朋好友,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组织,更有政府的相应机构。

第三,闲暇娱乐文化生活依然显得传统单一。就一般而言,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就越多,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就越丰富,人的自由发展的水平就越高。现在,虽然城郊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闲暇生活方式的支配还不能完全自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城郊农民的副业负担重和文化设施的不完备,使文化时间少且内容单一。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闲暇时间他们大都是上茶馆打麻将或在家看电视。社会的发展带来娱乐方式的多样丰富,但这一切好像并没有改变城郊这些新居民的娱乐生活,他们依然坚守在麻将桌上电视机前,不愿尝试新的娱乐方式。

正是这种固有的保守性导致不少城郊村农民变市民后很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融入城市的滞后性

城郊农民变市民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也是与其融入城市的滞后性有关。所谓融入城市的滞后性,主要是指城郊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社会心理方面不能与之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步。城市是个多元社会,是不同思想观念的交融点;城市又是个开放系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对外交流,市民的观念也更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城郊农民变市民后物质生活方面有的很大的改善,有的甚至过上了比城市居民更好的生活,生活习惯也与城市居民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们还是不认同自己是个“城里人”。

社会适应过程是流动者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并力图成为新环境的正式成员的过程。这是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乃至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冲突、交流、最终达到融合的过程。城郊农民变市民是从另一种文化进入到一种新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畏畏缩缩。同样,职业的类型也阻碍了城郊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大都从事的还是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与城市居民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收入无法相比,这无形之中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二、外在方面的原因分析

政府是城市化的推动者,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农民自身的需求,农民的市民化也并非农民自我选择的结果,不论在土地征用还是户籍转换方面,农民都处于被动的地位,作为国家的公民,市场的主体,本应享有的选择权利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了漠视。

1.户籍管理制度的阻碍

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规定城市和农村人口实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等7项内容的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迁移制度。我国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公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即进行户口迁移。户籍制度往往是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挂钩的。城郊农民变市民在户籍管理上仅仅是在人口登记上承认了城市居民的身份,且并没有给予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许多城郊农民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居民户口”后却发现,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等却没有随之“升级”,有了进城的“门票”却享受不到“市民待遇”。正是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城市农民变市民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方面模棱两可,拿着城市居民的本,却享受着农村居民的权利,从而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

2.政策执行的倾向性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政府经过多次的协商讨论才得以付诸实施的,政府作为政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往往是站在全局利益上考虑,只有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政府便会千方百计促进实施。当前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各地政府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央考察地方的重要指标。城郊农民的被动失地在理论上说应该更能迅速得到政府的法规、政策的支持,获得充分的法定赋权,有组织地取得市民的身份和福利,而不必经过相对复杂、漫长的民间赋权。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进程,通常意味着政府并非完全,甚至并非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去搬迁农民,而是经常,甚至主要依靠行政力量。

3.现行的补偿制度难以起到保障的作用

目前对于城郊农民的土地补偿标准是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来执行的,这种土地补偿费是按照被征土地前三年的平均产值计算的。现行的补偿标准主要存在两个缺陷:

第一,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地价值相距甚远。城郊农民的土地之前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被征服征收之后,一般被用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开发价值直线升高。政府的补偿费用也就显得很微薄,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

第二,补偿的范围过窄,还没有涉及农民的社会保障。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补偿标准无法测算;征地补偿范围没有覆盖土地上的他项权利如承包经营权等财产权利的补偿。由于农民被排除在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之外,没有考虑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研究,2009(4):40

[2](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7-41

[3]刘德岩,靳国兴.浅议农民市民化[J].商业经济,2009(2):115

[4]路小昆.徘徊在城市边缘: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6

[5]蒋颖.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权益缺失與保护[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2):56

[6]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研究,2009(4):40

作者简介:

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市民化制约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