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探析
2017-05-31吴浩煌
吴浩煌
摘 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加轻松的应对今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中,由于这是学生们正式学习数学课程的起始阶段,而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这边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許多困难。虽然他们的学习能力较低但是他们面对新鲜事物却拥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还具备了很强的自尊心,只要是他们决定要完成的事情便会不顾一切困难,努力的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实践课程教学,通过实践学习中的故事情境和学习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够自觉的产生探究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本篇文章将对小学数学实践课程活动进行探析,并为此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实践活动 课程探析
数学实践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们设计的一种学习情境活动,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营造出形象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现实生活氛围中体验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数学知识,以此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迅速的掌握学习知识,从而让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趣,进而帮助学生们能够以最积极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
一、创设情景,优化课堂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呈现的形式是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和现实的学生班级生活等等。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欲望,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二、重视引导,规范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使数学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五个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环节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相关的操作。制订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二个环节,其任务是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互动,通过协商确定活动规则和活动任务,以增进学生对规则与任务的理解,提高遵守活动规则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自觉性。进行分组及各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三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定的任务,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竞争,共同提高。这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一般而言,每组人数控制在!到"个之间,各组人数基本相同且能力相近。同时,按活动要求,各小组要根据所完成的任务,分配各人应承担的角色。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是实践活动课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必要时应注意帮助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台湾长什么样子》时,与孩子们谈话:“我去了一次台湾,买了一本书《申游台湾》,从中我发现了一段文字‘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约1139千米。”提问:“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南北纵长是什么意思?”生2:“东西宽度中的‘宽度为什么也不说成‘纵长?”生3:“什么是海岸线?”生4:“为什么用‘千米,而不用‘米?”……华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教给我们怎样去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要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可能性,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式思维”、“求异思维”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形式,设置相应的开放问题,由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开放性问题可以突出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推手。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并向学生提出“你觉得你的剪纸作品有什么特色,是否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等等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实践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在有趣的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的发散自身的逻辑思维,借助生活经验来快速的理解数学内容,进而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文献参考:
[1]蒋兆永.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活动课课的教学[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11,(12):112.
[2]王伟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4,20(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