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追赶超越”形势与思路研究

2017-05-31程飞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陕西新常态

程飞

摘 要: “十三五”是经济新常态特征全面显现时期,也是区域经济格局重构期。从总量增势、发展阶段、动力转换等三个方面分析,陕西与北京、安徽等标兵差距仍在扩大,与内蒙古、广西等追兵差距却在缩小,前甩后追形势严峻。陕西应系统思维,在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社会民生改善、创新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为后续赶超积势蓄能。

关键词: 陕西; 新常态; 追赶超越

中图分类号: F019.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2.024

Abstract: “13th Five-Year” is a new period when new economic norm reveals as well as regional economic pattern reconstructs. The analysis i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otal growth, development stages, power conversion. The gap of models is widening among Shaanxi and Beijing, Anhui; while the gap of pursuers is narrowing among Inner Mongolia and Guangxi. Before the rejection, the situation is severe. Shaanxi should take action as follows; systematic thinking, optimizing adjustment,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he Key areas are to implement key breakthroughs, to catch up with the potential energy accumulation.

Key words: Shaanxi;new normal; pursuing and surpassing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时强调“陕西仍处于追赶超越阶段”。这一定位,为陕西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越内蒙古,在全国位次从第16位前进到第15位,实现了全国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十三五”,省委、省政府把“追赶超越”作为全省最重要的中心和大局,提出要继续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为服务这一目标,笔者立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全国经济发展大逻辑,选取2015年与陕西经济总量位次紧邻的北京(第13位)、安徽(14位)、内蒙古(第16位)、广西(第17位)四省(市、区)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分析显示,经济新常态下,陕西面临着“前甩后追”的严峻形势,总量继续赶超难度较大。“十三五”前期,应抢抓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质量效益、社会民生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巩固和扩大对内蒙古、广西等“追兵”的优势,并为实现对安徽以及北京的赶超不断蓄势蓄能。

一、五省(区、市)经济总量增勢分析

(一)经济总量对比分析

2015年,陕西经济总量较北京、安徽分别相差4992.73亿元、3983.77亿元,差距较2011年分别扩大1253.1亿元、1195.42亿元,“前甩”明显。

2015年,陕西经济总量超过内蒙古190.35亿元,优势并不突出;超过广西1218.74亿元,优势较上年缩小798.31亿元。

(二)经济增量对比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年均增量为1579.68亿元,在五省(区、市)中居第三位,其中2015年增量跌破千亿元,仅增加331.92亿元。

“十二五”期间,北京、安徽年均增量分别达到1780.20亿元、1929.26亿元,分别较陕西高出200.53亿元、349.58亿元,其中2015年增量均保持在千亿元以上,陕西与两省市的差距在拉大。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广西年均增量分别达到1231.90亿元、1446.65亿元,分别较陕西低347.77亿元、133.02亿元。其中,内蒙古2015年增量仅61.32亿元;但广西2015年增量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规模,达到1130.23亿元,较陕西高出798.31亿元。

(三)经济增速波动对比分析

“十二五”期间,受全国经济走势转折影响,五省(市、区)发展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内蒙古回落最多,2015年较2010年回落7.3个点,陕西回落6.6个点,广西回落6.1个点,安徽回落5.9个点,北京回落3.4个点。特别是2014年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陕西增速快速下滑,2014年尚高于安徽0.5个百分点,2015年转为低于安徽0.7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低于安徽1.4个百分点。

从“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增势和发展增速波动看,陕西与北京、安徽的差距在扩大,与内蒙古的优势不大,与广西的优势在缩小。

二、五省(区、市)经济发展阶段增势惯性分析

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上百个国家的案例,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标准结构”。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

对照这个标准,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安徽、广西总体上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内蒙古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陕西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践,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增速会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增速将会逐步回落。如表3所示,2010年,安徽、陕西、内蒙古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14.6%、14.6%、15%,而到了2015年,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8.7%、8.0%、7.7%。

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安徽、广西仍處于工业化中期,陕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内蒙古处于工业化后期。由此预判,安徽、广西仍有可能保持相对较快增速,陕西、内蒙古、北京增速将会回落一段时期,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

三、经济新常态下五省(区、市)动力转换进度分析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九大”特征。笔者认为,这“九大”特征中,蕴含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大逻辑、大趋势。符合这个趋势和逻辑,经济增长就会相对稳健一些,反之波动则会大一些。笔者重点从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领域进行分析。

(一)五省(区、市)工业发展对比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这点在工业领域表现较为突出。全国发展现状是工业中先进制造业、终端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迅速,能源、重化工业相对过剩并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速下滑。

五省(区、市)中,北京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占有重要分量;安徽、广西工业中轻工业占比相对较高,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陕西和内蒙古主要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内蒙古煤、电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陕西结构调整压力最大。

从去产能行业对比看(以占全国产量2%以上为参考),五省(区、市)中,北京压力最小;安徽、陕西、内蒙古均全部涉及,安徽煤炭、水泥、平板玻璃、钢铁都比较突出,陕西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较为突出,内蒙古煤炭、水泥、钢铁较为突出,广西水泥、钢铁较为突出。内蒙古、陕西原煤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4.28%、14.03%;焦炭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78%、8.16%,煤炭去产能任务较重。

从先进制造行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对比看(以占全国产量2%以上为参考),五省(区、市)中,北京汽车、移动通信设备、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发达,其中汽车产量占全国的8.26%;安徽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占比较高,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77%,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居全国首位,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72%、33.82%、20.54%,彩色电视机产量也占到全国的5.07%;广西汽车产量占全国的9.36%,居全国前列;陕西汽车制造中轿车产产量占到全国2.06%;内蒙古在这一领域仅有彩色电视机制造等零星分布。

从其他重点产品产量对比看,安徽发电量、原盐分别占全国的3.55%、2.24%;陕西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42%、30.90%,居全国前列,原盐、发电量分别占全国2.02%、2.79%;内蒙古发电量、原盐、成品糖分别占全国的6.76%、2.47%、4.57%;广西发电量占全国的2.24%,其中水电占全国的6.63%,成品糖占62.80%,居全国首位。

从工业增加值结构看,“十二五”期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陕西轻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13.6:86.4调整为2015年的18.8:81.2。内蒙古轻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17.7:82.3调整到2015年的18.2:81.8。广西轻重工业结构由2010年的29.2∶70.8调整到2015年的30.6∶69.4。需要注意的是,在同样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陕西和内蒙古还有较大差异。陕西工业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内蒙古工业煤炭、发电优势突出,并且形成了相对较好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2015年,内蒙古原煤产量居全国第2位,发电量居全国第4位。

受工业结构影响,进入新常态以来,除北京外的四省工业增速也呈现出较大差异,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3年的13.1%下降到2015年的7%,3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继续下滑到6.8%;内蒙古3年下降3.4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增长7.5%;安徽3年虽下降5.1个百分点,但仍在全国保持相对较高增速,2016年前三季度增长8.6%;广西3年下降5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增长7.6%。

笔者预判,在当前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持续低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陕西工业下行压力在五省中最大。

(二)五省(区、市)服务业发展对比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全国经济已经进入第三产业主导阶段。五省(区、市)中,北京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9.8%,已经是第三产业主导型经济;其余四省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传统服务业仍占较高比重,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考虑北京已经是服务业主导型经济,重点拿陕西与其余三省进行对比分析。

与安徽对比。2015年,安徽服务业在四省中体量最大、增速最快,总量超出陕西1260.01亿元,增速超出陕西1个百分点,且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及占比均高于陕西,短期内陕西很难赶上。

与内蒙古对比。2015年陕西服务业增加值以微弱优势超过内蒙古,仅超出128.51亿元,增速较内蒙古高出1.5个百分点,同时,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也高于内蒙古,预计“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将会保持快于内蒙古的发展态势。

与广西对比。2015年,广西与陕西还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在总量上居四省末位,但金融业占比、房地产业占比较高,预计后期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三)五省(区、市)投资消费对比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将在推动经济发挥基础作用,消费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投资将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投资方向的选择将更为重要。笔者重点从投资和消费率、投资效果系数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投资率、消费率分析。2015年,北京消费率达到63%,消费的基础作用已经显現,其他四省投资率、消费率还处于相互调整期,消费的作用尚不突出,还主要依靠投资。2015年安徽、陕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突破了2万亿元,且都超过了GDP总量,内蒙古、广西与两省还有一定差距;消费方面,北京突破了1万亿元,安徽接近9000亿元,陕西、内蒙古、广西均在6000亿元到7000亿元之间。从投资率看,除北京外的四省中,内蒙古投资率最高,达到78.7%,广西达到68.2%、陕西达到66%、安徽达到51.4%,安徽对投资的依赖最小;从消费率看,四省中,广西最高达到52.8%、安徽49.9%、陕西45.5%、内蒙古41.8%,安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也居较高水平。

投资效果系数分析。从五省(区、市)投资效果系数看(见表15),北京最高、广西次之,安徽第三,陕西第四,内蒙最差。和安徽相比,陕西总量、质量都有差距;和内蒙古相比,陕西总量、质量都好与内蒙古;和广西相比,陕西总量多,但质量差于广西。鉴于陕西与安徽投资总量较为接近,重点和安徽做以对比。陕西在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上,与安徽相比,有两个劣势。一个是民间投资比重低,2015年陕西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45.7%,而安徽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2.0%。第二个是制造业投资占比低,2015年陕西制造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18.1%,而安徽占39.5%,另外安徽2015年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5757.7亿元,而陕西改建和技改投资仅782.59亿元。

(四)五省(区、市)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各种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科技资源及产出看,北京在五省(区、市)中遥遥领先,2015年R&D经费支出1384亿元、占GDP的6.01%,技术成交总额3453.89亿元,是陕西的4.78倍;陕西、安徽处第二阵营,两省中,陕西技术成交总额高、R&D经费支出强度大、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多、R&D经费支出多;广西、内蒙古处第三阵营,投入、产出均较北京、安徽、陕西有较大差距。

从企业创新情况看,安徽、北京投入及产出均居五省(区、市)前列,其中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322.14亿元、是陕西的1.86倍,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8568件,是陕西的3.8倍。陕西企业投入及专利量居中,但新产品开发产出效益低,新产品开发支出与销售收入比仅为1:6.4,低于安徽的1:15.5、北京的1:11.7、内蒙古的1:10.4、广西的1:18.1,是五省(区、市)中唯一个投入产出比低于10的省份,说明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水平不高。

(五)五省(区、市)资源配置对比

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笔者认为,资源配置主要有三类,一是国际范围资源配置;二是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三是省域内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三者同步进行。与北京、安徽相比,陕西在这三点上都有待提高。

从国际范围配置资源看,陕西外贸依存度低。五省(区、市)中,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内蒙古沿边;广西沿边、沿海;安徽虽也处内陆,但有长江与外通联,陕西则深处内陆。2015年,陕西进出口总额1895.66亿元,相当于GDP的10.4%;全年利用外资46.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2.04亿美元;年底外商投资企业6017户、投资总额516亿美元。同期,北京外贸进出口总额约19906亿元,相当于GDP的86.7%;全年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35.5亿美元;年底外商投资企业29396户、投资总额3810亿美元。安徽外贸进出口总额3040亿元,相当于GDP 的13.8%;实际利用外资136.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9亿美元;年底外商投资企业5063户、投资总额1065亿美元。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790.4亿元,相当于GDP 的4.4%;实际利用外资33.7亿美元;年底外商投资企业2967户、投资总额351亿美元。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3193亿元,相当于GDP 的19%;实际使用外资17.2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9.41亿美元;年底外商投资企业4215户、投资总额425亿美元。

从区域一体化配置资源看,陕西参与程度低。五省(区、市)中,北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龙头;安徽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大力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实合肥经济圈,成效显著;广西积极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而陕西参与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进展不大。内蒙古与陕西相似,参与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

从产业集群及产业链条配置资源看,陕西产业原材料特点突出。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例,陕西 2010年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中,开采类(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3个行业)增加值占71%,转化类(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行业)占29%;到2015年,开采类仍占65.7%、转化类占34.3%,略有优化,但产业链条依然较短。

小结:从事关发展经济动力转换的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分析,陕西与标兵还有一定差距,与追兵优势不大,持续快速增长的稳健性还需加强。

四、分析结论与建议

(一)分析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判断,“十三五”期间,北京、安徽对陕西仍保持着发展优势,陕西总量继续赶超的可能性较小。内蒙古与陕西差距较小,在某些方面仍保有优势,短期内仍有反超的可能,但长期看,陕西仍将对内蒙古保有优势。广西潜力不容小视,若广西能在国际和区域资源整合上有更大突破,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位次前移。陕西追赶超越“前甩后追”形势严峻,必须正视,高度重视。

(二)几点建议

“十三五”时期,将是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全面显现期,也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新构建期。对仍处于“追赶超越”阶段的陕西而言,能否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将决定着陕西在未来全国格局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追赶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追赶,更应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追赶。在总量继续赶超难度较大的情况下,陕西要坚定赶超信心,在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社会民生改善、创新成果转化等关系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巩固好全国中等发达省份地位,为后续总量赶超打下坚实基础。

1. 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放在战略位置予以推动。笔者预判,在经济新常态下,省域之间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更多依赖于参与国际、区域分工合作。“十三五”期间,陕西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实质性加快推进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提高陕西配置利用国际资源能力。要主动参与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充分利用陕西资源、区位等优势,切实发挥西北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与成都、重庆城市群的发展对接,加快推进与以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的对接,提高利用区域协同发展配置资源能力。要加快“自身革命”,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为人才聚集、产业聚集、创新聚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动力。

2.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陕西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不代表陜西工业不需要发展。从与安徽、内蒙古的对比看,陕西要防止过早去工业化,要以深化工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工作,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在能源化工领域,压小上大,重组兼并,稳定煤炭、石油产能,提升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提高煤化工水平。重组优化有色冶金工业,降能耗、消过剩产能。加快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延伸,在生产方式上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转变。大力发展航空产业、航天产业、高端输配电设备制造业、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业。进一步发挥美光、三星、英特尔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要大力引进和培育终端消费品制造业企业,大力扶持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发展壮大。

3.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巩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省域骨干路网对接,加快区域、城乡路网对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巩固陕西交通枢纽地位和优势;充分发挥我省丝绸之路起点、重要交通枢纽、资源丰富等优势,优化区域物流中心布局,做大做强仓储业、物流业;整合客运、货运资源,完善运输保障体系,提升运输能力。稳定房地产业,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与保障房建设、移民搬迁等政策相衔接,将教育、卫生、生活、公共服务等与居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需求统一规划,让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面向西北五省发展高端地产、商业地产、休闲地产、旅游地产,吸引、吸纳外省客户来陕定居生活。做大金融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咸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打造西北金融中心。

做强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在批发和零售业方面,以深化流通领域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推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调整;在住宿和餐饮业方面,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完善丰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解决好陕西旅游长期存在的“看的多、住的少”的问题;加大地方特色餐饮开发力度,推进特色小吃的标准化、工厂化、连锁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西安信息枢纽优势,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按照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提升展示水平,扶持文物复仿制业、文化资源利用创意设计等;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培养基层文化、体育活动指导员,加快发展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平、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居民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医疗、养老、保健等居民服务业;依托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疗资源,秦岭等生物以及温泉资源等,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依托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众多高校,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

4. 努力提高投资质量,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十三五”期间,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拉动仍将是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新常态下,陕西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要引导投资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加大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特别是要推进煤炭、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要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按照创新驱动要求,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院、大所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引导投资向重大民生工程倾斜。按照民生托底的要求,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资。要引导投资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按照建设美丽陕西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治污降霾”、农村污染治理等。要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巩固陕西区位优势,重点支持铁路、公路、航空、水利、输电通道以及信息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重点镇和中心城市建设等。

5. 加快释放科教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型陕西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科研院所、高校目标责任考核,并赋予适当分值,引导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视成果转化、推进成果转化。支持龙头大企业围绕产业链培育配套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群化提升产业或行业科技水平。大力推广“重大专项+大企业+大院大所+产业基地或园区”产业化模式,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金融创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金融产品,壮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催生和壮大新兴业态,拓展新的市场需求,汇集更多创新资源、凝聚更多创造力量。

6. 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用好用活国际资源。笔者认为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核心在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基础在创造便利对外贸易条件。陕西要重点做好三个支撑。做好平台支撑,构建大通道,完善陆路、航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陆空联运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巩固交通、信息、物流枢纽地位;构建大平台,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口岸服务体系,打造信息服务、经贸物流、能源交易、金融服务、外事服务、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平台。做好产业支撑,要高水平引进来,继续加大世界500强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引进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以及东部省份产业转移项目;要巩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要鼓励优势产业大规模走出去,重点支持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光伏新能源、建材、纺织等行业重点企业到国外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国际会展、运输物流、金融服务等服务贸易。做好政策支撑,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政策体系,在全球范围引进高水平、专业化行政、管理及服务人才,在政府管理、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拓、品牌推广、融资支持、风险预警、商事仲裁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外企来陕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为省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更有力支持,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陕西新常态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