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阅读课堂
2017-05-31黄召翠
黄召翠
[摘 要]阅读教学不光要引导学生“悟”思想、“悟”意境、“悟”写法,还要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细腻的引导。
[关键词]阅读课堂;以生为本;精心设计;细腻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阅读课堂。
我执教了《钱学森》一课。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滔滔不绝,声嘶力竭,而是学生静心的思考,积极的讨论,精彩的表达,是学生动情的朗读。
一、有效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在《钱学森》一文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亲近文本、感悟文字、感受语言。
《钱学森》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文章,文章借助人物语言,运用衬托、倒叙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洋溢着浓烈爱国情的钱学森形象。在设计中,我遵循语文教学应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展示交流等环节,我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何学起,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云里雾里胡乱钻”。整堂课的设计流程清晰、简约,学生自然会有精彩收获。
[课堂镜头回顾]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钱学森在美国时刻不忘祖国”这部分?(也就是第二自然段)
生1:钱学森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从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能体会到钱学森十分爱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因连年的战乱,十分贫穷、落后,在世界上也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还能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浓浓的爱国情吗?请听我读——
师:真精彩!你通过钱学森“我是中国人”的话语并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另外,你还用“这难道不是一种浓浓的爱国情吗?”这样的反问句式强化了你的理解。好!
生:我從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中读出了钱学森的好学,而他的好学是为了“在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做准备。可见他有着浓浓爱国情。
师:你怎么从“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这两个短语中读出了钱学森的好学呢?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知道,当时想成为冯·卡门学生的人很多,他们挤破了脑袋,都没有成功。钱学森能成为他的学生,是因为他发现钱学森学习最勤奋刻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能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就要勤奋刻苦,那么要成为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得力的助手”是不是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师:你真不简单!你读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含义。
生2:老师,读了第二自然段,我知道为了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课文借助了人物语言,尤其是写清楚了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从而让人物形象更生动,让人物的品质更突显。
师:掌声在哪里?了不起的发现。你发现了课文是怎么写的秘密。请大家再读第二自然段。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是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理解文本,还是诵读文本、交流文本,他们都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教师呢?幸福地欣赏着学生的收获,同时不忘激励学生,不忘在关键处或重点、难点的地方适当地引导一下。
二、有效课堂需要教师细腻的引导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语言文字,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文章蕴含的人物情感等。有了教师细腻的指导,课堂才会更有效、更精彩。如一个学生从“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中读出了钱学森的好学,但这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适时追问:“你怎么从‘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短语中读出了钱学森的好学呢?在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后,我再引导他们关注钱学森的语言,读好钱学森的语言。此时,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已经丰满,学生的朗读自然是动情的。此处的成功得益于教师细腻而又恰到好处的引导。
在整节课中,我特别重视朗读指导,在指导中根据学情,让领读、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指读等形式相互交叉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
总之,拥有着轻松和自在,充满着无限智慧,闪烁着绚丽的思维火花的课堂, 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