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导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研究

2017-05-31曾朝锋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导师辅导员

曾朝锋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高职院校节约更多开支,文章综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分析“导师+辅导员”模式的优势,就提出具体的操作思路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师+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44-0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向“导师+辅导员”模式转变。其中,高职院校,又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涵盖专科及本科两个学历层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导师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撰写学术论文、进修及学习的教师;辅导员指从事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教师[1]。鉴于此,该文针对高职院校“导致+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

1.1 年级辅导员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职辅导员,其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00”[2]。因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专职辅导员,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位辅导员管理的制度,一旦年级学生的人数太多,高校以实际比例为主,逐步增设年级辅导员。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年级辅导员的人数过少,管理学生的人数过多,管理工作的任务繁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

1.2 辅导员+班主任

在实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部分院校为了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细化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逐步发展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主次关系不明确,责任分工不细致,一旦“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管理模式无法发挥其互补作用,不仅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1.3 辅导员+学长助理

在实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部分院校为了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分担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逐步发展出选拨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及党员为助理,形成“辅导员+学长助理”的工作模式[3]。该工作模式仅适用于特殊阶段,例如:校内活动或迎接新生等,有助于获取低年级学生的信任,进一步开展校内活动,能增强助理学生的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但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學习指导的阶段,助理学生无法发挥其作用,无法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1.4 辅导员+教研室

学分制的任务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课程学习符合教学规律,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4]。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看,大部分院校以发挥辅导员作用为前提,鼓励教研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阶段,例如:就业实习或顶岗实习等,帮助学生渡过“中转期”,但是教研教师的课时安排不一致,指导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充分发挥教研教师的指导作用,无法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

2 “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优势

2.1 细化管理工作内容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及辅导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由任课教师负责。任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三者间缺乏沟通,任课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课后活动,辅导员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严重背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合理整合二者的优势,细化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及职责,保证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处于有序化状态,切实巩固教学成果,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为保证教学双方沟通顺利提供制度支撑。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导师主动转变传统理念,结合学习能力,分年级、分小组、分层次开展教学指导,做好学生的对接工作,以小组指导为最佳,每小组不得超过10人,例如:针对1年级学生,导师开始职业规划指导,了解专业知识所涉及的行业及岗位,明确职业规划的方向;针对二年级学生,导师结合自身研究课题,组织相应研究活动,查资料、做实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实习夯实基础[5]。同时,辅导员应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定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及短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提供展示平台。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

2.3 提前明确发展目标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能减少学生由高中至大学的“适应时间”,便于解决在实际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即导师解决学习问题,辅导员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该工作模式能提前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及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环境,持续发展其综合素质。

2.4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弥补原有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不足,特别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导师长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导师的教学及育人价值。

3 “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操作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革新,其核心环节为做好新老两种制度的过渡及对接。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心理、个性、学习、生活及思想为切入点,了解其教育内涵,分层分类规划出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将导师的责任与辅导员的责任纳入工作难点,通过行政考评及干预的方法,确保“学生工作无小事”。

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合理量化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通过构建长效管理系统及分层评价的方法,凸显公正性及公平性。从导师评价的角度来看,按专业成绩及兴趣,将全年级学生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生、能力生及拓展生,一旦学生达到层级标准,视为通过。同时,针对精神品格及心理健康等非量化指标,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通过模糊评价的方法,即将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纳入管理教师评估、任课教师评估及其他学生评估,以获取最终评估结果。最后,综合上述评估信息,得出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评优与导师及辅导员工作绩效存在着密切联系,学生评优体现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总而言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能弥补原有两段式教学体制下管理模式的不足,丰富管理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职业素质水平及专业素质水平,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4 结语

通过该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快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变革,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分析“导师+辅导员”模式的优势,提出具体的操作思路。

参考文献

[1] 蒋维.“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4):95-96.

[2] 马香.从辅导员视角谈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5(25):218.

[3] 杨雪娜.探析新疆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3):107-108.

[4] 袁文刚,汤晓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8-29.

[5] 李书安,刘丽.基于“三导师制”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53-54.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工作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